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论风格传译的译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有三个呈现层面——体裁、语体和风格。其中,风格是文体的最高体现。在风格传译的诸方面中,语言特色因更具可感性更易在实践中被译者把握。但是,对语言的正确分析必须以把握主题、题材、表达技巧等风格要素为前提,因为充分的译前分析是产生一部合格译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文学翻译中风格再现的问题,通过对培根的名作"Of Studies"的两个中译本在文体选择、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的比较和评析,说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以及再现原作风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吹毛求疵”评《英汉翻译教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张培基等先生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所用译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1)原文词汇的意思确定不当;(2)原文理解偏差;(3)忽略原文文体风格;(4)漏译、死译、硬译、乱增删;(5)汉语选词、译文表达与组织不当,等等,并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5.
"风格"这一从西方引进的文学理论术语,颇似中国传统的"神韵"、"意境"之说,是一个抽象的、有相当模糊性的概念。但它又是可以感知、可以描述、可以再现的。因此从翻译的角度上来说,它是可译的。川端康成创作的《雪国》在文体风格上是唯美的、朦胧的、微妙的,而且抒情味浓、感染力强。本文主要以《雪国》中译本为例,考察译者是否在呈现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再现了原文风格。同时,进一步考察再现译本文体风格最佳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阐释翻译中导致原文文体变形扭曲的一些目的语文化语境因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一文体体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影响文体形成;Andre Lefevere的“翻译改写论”也揭示了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文学翻译中一股巨大的影响力量,左右着翻译思想、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过程,从而会影响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命运。文章探讨了译入语文化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文文体风格传译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吕瑞昌等先生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自出版以来印数多影响大。但所用译例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有5个方面:一是原文词汇意思确定不当;二是原文理解偏差;三是忽略原文文体风格;四是漏译、死译、硬译、乱增删;五是英语选词、译文表达与组织不当,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和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领顺教授为西方两则经典翻译定义提供的汉语译文很好地再现了原语信息的意义和文体风格,是中国译论界罕见的质量上乘的好译文,可是与经典翻译定义相比较,还不能称之为经典汉语译文,还有某些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 ,文章从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论读书》三种译文中的大量译例 ,通过比较研究 ,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描述原文总体风貌的基础上,文章从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论读书》三种译文中的大量译例,通过比较研究,展示了王佐良先生在忠实传递原文内容和文体风格时表现出来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11.
诗词翻译中的风格再现包括风格两大组成部分的再现: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本文提出诗词翻译中风格精神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意境美的再现;物质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表层结构美的再现。接着文章以宋词为例,探讨了实际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表层结构美,并对译诗界颇受关注的"文体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论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译者对翻译中涉及风格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对文体的社会功能、文风时尚(翻译文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个人风格以及关于"翻译味"等重大理论课题认识不足。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即原作的风格可以转译,但在转译的过程中,原作风格必然受到译者风格的影响。理想的译品应是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有机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英语句法结构严谨,词语、短语、小句排列疏密有序,以形达意;汉语句法排列不拘一格,形散神聚。一般而言,译者在英汉互译时采取译入语取向的做法,力图使译文接近原文风格。但这种双取向的做法在翻译科技文体时却变为单一的英化取向。  相似文献   

14.
风格是否可译,是翻译界多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风格的可译性,从幽默故事、诗歌与对联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选出优秀的例子来证明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以独特的文体风格著称于世.虽然在评价他的世界观和他的作品时人们莫衷一是,可对他的文体风格人们却一致认为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简洁的描写、含蓄的意境、精练的对话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文体风格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成为一门学科却是现代语言学发展的结果。历史的悠久与学科化时间不长,各自源流、所据理论的不同,以及文体风格本身对规范追求与偏离的内在悖逆使文体风格学百花争妍同时也莫衷一是,呈现出有序与纷乱的悖反。  相似文献   

18.
从文体风格语境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分析文学翻译中文体风格语境对准确理解原文,再现原文风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文体的角度对旅游文体进行了界定.讨论了文化因素对旅游文体英译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旅游文体的几种典型体裁进行了英译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从词义的把握、文体特征的继承以及跨文化翻译等三个方面对日本企业经营理念的汉译问题进行了探讨。鉴于日语本身的特点以及经营理念独特的文体特性,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关系把握词语在句中的确切含义,通过转译、变通、增译、减译等手法灵活翻译以保留原本的文体特征,深入了解原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接收方的文化背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