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愈来愈要求管理的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已逐渐成为现代管理的主要形式。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突出以人为中心 ,尊重员工主人翁地位 ,发挥主人翁作用 ;完善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品格 ;健全企业文化 ;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等。管理者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包括 :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以及参与激励。  相似文献   

2.
黄瑛 《学术论坛》2006,(1):120-123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主张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高层次需求而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效率、促进组织发展。高校知识创新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知识资本的利用率。必须将创新主体教师视为高校组织的核心和主轴,以人本主义的方式整合教师与高校管理层的目标。因而,高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将人本管理的观念贯穿于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激励制度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3.
推行干部人本化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管理本身的必然要求,是干部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而人本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根本的管理,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其根本要求是重视人、依靠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最终完善人;其最终目的是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能力,实现组织目标;其关键就是对人的充分尊重;其特征是淡化权力观,追求开放、宽松的人文环境,强调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进行自我管理。对于当前加强行政管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图书馆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图书馆管理十分必要,图书馆管理的创新,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一作为图书馆主体的人和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读者的聚合力的挖掘。以人为本则是图书馆创新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本思想的西部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激励管理中存在管理缺乏人本理念、精神激励不够、薪酬管理制度不尽合理、行政权力主导学术权力、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管理;把握教师需求,实现事业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多元的教师激励模式;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创新激励对引导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创新激励理论进行脉络梳理并构建其知识框架,因此系统呈现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成为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在研究经典创新激励文献基础之上,首先,厘清激励的发展起源,并从不同维度梳理创新激励的发展特点;其次,从组织结构、创新战略、工作挑战、声誉机制等方面探讨创新激励的前因后果和作用机理,依据“创新激励的前置因素——创新激励的形成——创新激励的路径——创新激励的实现”范式构建创新激励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再次,以典型案例分析创新激励在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并提出创新激励在应用领域的着力点;最后,结合我国创新管理实践现实需要,对科技型企业创新激励发展方向提出研究展望,旨在推动创新激励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期刊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高校学报面临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难题。立足于切斯特I.巴纳德的组织理论,阐述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结合高校学报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定位,分析高校学报组织中的个人和团体的人本属性,讨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共同属性,提出高校学报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组织管理创新思路,推动构建高校学报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以实现高校学报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段莉 《天府新论》2005,(Z1):36-38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领导者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者创新素质是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领导者职能的内在要求.培养领导者创新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与激励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如何根据人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激励管理。指出管理过程应当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导向 ,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提高效率、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证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崇尚实证而不是崇尚创新的科研管理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随着科学观的重大转变,即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的转变,科研管理模式也应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实证管理向人文激励的模式转变.新的科研管理观不仅主张将以人为本和崇尚创新当作科研管理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而且强调要将其融入科研体制和机制中,变成整个科研领域乃至全社会的意志和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最大限度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创新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彩虹 《理论界》2008,1(3):37-38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政府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本文在剖析以人为本和创新政府管理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创新政府管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企业管理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影响因素很多,它不仅取决于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而且更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人。企业管理者必须积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容、方法,才能有效地实施现代管理,使企业与职工形成良好的人性化关系,形成企业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中国企业才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邦正  李芳 《兰州学刊》2013,(6):105-114
人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以及所有创意的发起者,对组织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尤其知识员工作为组织创造新想法和知识的最佳来源,是创新的原动力。本文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实践出发,结合组织创新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探讨知识员工激励方式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员工激励方式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知识创造活动在知识员工激励和组织创新绩效之间充当中介变量,通过这一中介机制,知识员工激励方式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论人本管理思想的本质意义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治刚 《兰州学刊》2004,(6):243-244,322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深刻内涵是促进人类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但由于人自身认识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本管理思想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充实、完善人本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柔性管理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将柔性管理应用于现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学校管理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立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组织机构、柔性化教师管理机制、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加强双向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环境等柔性管理活动,不断创新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主要支撑点。档案工作应树立现代管理创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理想,建立“人本管理”机制,通过人性化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赵志华 《河北学刊》2008,28(3):198-20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励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法,在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增强激励方法的针对性、时效性、参与性和公平性,同时,综合运用理想信念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与奖惩激励等,使激励机制发挥最佳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人本管理以满足人性诉求为重点,物本管理以满足物质诉求为重点.向内用力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人本管理思想,创造了社会稳定的奇迹;向外用力的西方文化孕育了物本管理思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马克思主义“社会人”假设需要人本管理去实现人类理想,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需要物本管理去验证理论正确.人本管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物本管理有助于组织的竞争与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天下大同目标则需要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利益差异化步伐不断加快,公务员个体对职业发展、组织激励、权益保障的要求日益强烈,有效激励已成为公务员日常管理的突出难题。本文试图从曾国藩打造腰刀激励湘军这个典型案例出发,针对公务员激励手段单一、激励失灵失效等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以目标激励、功利激励、符号激励、竞争激励、评价激励、差异激励、负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措施,来分担和化解公务员晋升晋级"独木桥"难题,以调动公务员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人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要以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为本 ,要着眼于人的需要 ,以人为本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关怀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