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巴尔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成立的民族国家组成巴尔干同盟,它们在1912年和1913年相继打了两场战争,最初反对土耳其,后来又相互争斗。两场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成为一个强国,而保加利亚则在领土和人口上都蒙受重大损失。一战期间,巴尔干分成两个阵营:塞尔维亚在三国协约一方作战,而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则与中央列强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巴尔干产生很大影响。战争结束后,巴尔干依然是一个分裂和保守的半岛。  相似文献   

2.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侵略战争后,巴尔干的形势依然很混乱。在科索沃,塞尔维亚少数民族受到阿尔巴尼亚人的可怕压迫,他们中的许多人被杀或被赶出故土。在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的极端分子常和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只有在长期艰难谈判后,双方才签署和平协议。而由于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的紧张关系,南斯拉夫正面临新的分裂。巴尔干的前景仍然不明朗。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腊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与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交相辉映,互相促进,使整个巴尔干半岛成为焚烧德意法西斯的“火药桶”。巴尔干人民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希腊共产党领导下的希腊民族人民解放军给德意法西斯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希腊人民的武装力量经常牵制着30万左右的法西斯军队,据统计,至少有14万法西斯匪徒是在希腊被消灭的。希腊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依靠自身的力量,把德意法西斯赶出了国土,解放了全部领土。希腊人民也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反击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共和欧洲有关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于1947年9月在波兰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但此时已经执政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已经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希腊共产党却被拒之于大门之外。对此,学术界至今未曾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尔巴尼亚已成为南斯拉夫的卫星国。鉴于南阿两国的这种特殊关系,苏共中央没有邀请阿劳参加,而是由南共中央代表阿劳参加情报局的活动。关于希共未被邀请与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苏联恪守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10月达成的“巴尔干百分比”协定,将希腊视为西方势力范围,因此不便邀其参加;第二,战后初期苏联外交的重点是维护和平环境和雅尔塔体制,而不是倡导和支持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希共领导的武装斗争显然不符合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5.
巴尔干半岛各国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分列于不同强国的分治下。特别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战后独立的各个国家希望能够通过建立一种巴尔干所有国家的巴尔干联邦或邦联,以便通过它来保卫自己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于是就出现铁托和季米特洛夫两人为建立巴尔干联邦的穿梭般的外交活动。虽然此事曾同苏联磋商过,得到了斯大林的首肯。但是,当苏联领导人发现铁托的行动是要把南保以外的波、捷,匈、罗、阿,甚至将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希腊也包括在联邦之内时,苏联领导人的态度发生转变。特别是季米特洛大在索非亚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苏联领导人更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就召请南、保两国代表团来莫斯科,就外交问题进行磋商。在这次三方会谈中,斯大林批评了两国领导人擅自的外交活动,并要求他们建立三个联邦。南斯拉夫方面深知斯大林的用意,予以拒绝。这样巴尔干联邦问题就在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的干预下夭折了。  相似文献   

6.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04,24(5):32-34
近东危机期间 ,奥匈帝国政府适时调整巴尔干政策 ,从维持巴尔干领土现状到有限瓜分 ,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斯拉夫人的成功和追求在西巴尔干的优势地位。为达此目的 ,奥匈帝国借助三皇同盟与俄国合作 ,双方达成某种协议。圣斯特法诺条约签订后 ,奥俄协调破裂 ,奥匈帝国在英德支持下 ,于柏林会议上赢得了体面的和平 ,成功地保护了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利益。但是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优势 ,前景并不看好 ,这折射了奥匈巴尔干政策的基本缺陷  相似文献   

7.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07,27(6):35-37
1866年战败后,奥匈给予巴尔干特殊的关注,巴尔干是奥匈外交的基点。为保证巴尔干利益,奥匈采取了结盟政策。保加利亚危机发生后,奥匈先是与俄国在三皇同盟框架下进行合作,随着俄国对保国军事干预可能性的增加,奥匈采取了抗俄行动,并试图得到德英的支持。地中海协定的签订,是奥匈的一大胜利,它促成保加利亚危机和平解决,并保证了奥匈在保国的优势地位。但应该承认奥匈在巴尔干的优势潜伏着危险的变数。  相似文献   

8.
维谢格拉德集团是欧盟内重要的新兴次区域组织,近年来积极参与欧盟事务,多方拓展自己的影响力。西巴尔干国家一直将加入欧盟视作其重要的外交目标,但囿于诸多因素,入盟进展缓慢。维谢格拉德集团与正在申请入盟的西巴尔干国家地理位置相邻,有相似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在政治经济转型和回归欧洲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而作为欧盟第五次扩大后的新成员,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入盟经验对西巴尔干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维谢格拉德集团通过各种方式搭建西巴尔干国家和欧盟之间沟通与互动的桥梁,结合自身入盟历程介绍和分享经验,帮助西巴尔干国家构建有助于加入欧盟的区域经贸合作框架,从而使其在西巴尔干国家入盟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维谢格拉德集团支持西巴尔干国家入盟的主要动机在于拓展其在西巴尔干国家的影响力,巩固其在欧盟中的地位,提升中东欧国家在欧盟的地位和推广其合作模式。从西巴尔国家自身、V4集团层面和欧盟层面来看,西巴尔干国家的入盟进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但可以预测,该问题会有比较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成为欧洲唯一抵抗德意法西斯的国家。与英国本土保卫战有密切关联的地中海地区构成了英国在二战初期抵御德国和意大利的重要战线。针对德国对地中海地区的图谋,英国通过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努力,最终维系了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以外的又一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随着与西方交往密切,奥斯曼土耳其和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巴尔干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巴尔干的精英们认为,一旦民族国家建立,按照西方发展的模式,巴尔干也将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在民族国家建立后,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和对农民的剥夺,一种新的发展观应运而生,主张发展农村和小规模的个体农业。而由于巴尔干地区发展的迟缓,人们对西方化道路的选择产生怀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反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只剩下西巴尔干留在欧盟之外。西巴尔干各国是否能以及何时能获得欧盟入场券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本文试图从西巴尔干对欧盟的重要性、西巴尔干各国加入欧盟的愿望、欧盟对该地区入盟的立场和政策几个方面来分析西巴尔干的入盟前景和影响其入盟进程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阿两国建交以来,阿尔巴尼亚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汉译在中国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阿尔巴尼亚著名诗人德里特洛·阿果里的诗集《母亲阿尔巴尼亚》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德里特洛·阿果里的诗作映射出社会主义事业在阿尔巴尼亚崛起和崩塌的历史巨变过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情怀,以其为代表的阿尔巴尼亚文学创作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不乏启迪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一代的代言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折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三喻文化的特征:后喻文化的失效、并喻文化的失衡以及前喻文化的召唤.  相似文献   

14.
北约同南联盟在科索沃问题上的冲突曾一度拉响了战斗警报,形势一触即发、箭在弦上,千钧一发时黑云压城的科索沃危机总算峰回路转,云障雾翳中透出了和平的光亮,南联盟如期撤出了警察部队,然而米洛舍维奇头上却仍高悬着北约不定期延长空袭最后期限的“达摩克里斯剑”。就在南联盟军队撤出之后,“科索沃解放军”立即卷土重来,故技重演。“巴尔干火药桶”的导火索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嘶嘶作响。(一)  科索沃毗邻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阿尔巴尼亚族人占90%。科索沃曾经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中心,14世纪国王杜…  相似文献   

15.
在阿尔巴尼亚的汉语推广是汉语国际推广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对阿尔巴尼亚目前的语言现状和社会语言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汉语和中国文化在阿尔巴尼亚推广有效的信息参考和理论支持,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在阿尔巴尼亚的汉语推广是汉语国际推广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对阿尔巴尼亚目前的语言现状和社会语言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汉语和中国文化在阿尔巴尼亚推广有效的信息参考和理论支持,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初期,拉丁语作为欧洲通用语的地位在意大利受到动摇,拉丁语和意大利俗语之间的竞争开始出现.但丁积极捍卫意大利俗语,并试图建立标准意大利语.但丁捍卫俗语的过程表明,标准意大利语的确立不仅是意大利俗语取代拉丁语的过程,也是意大利俗语内部贵族语言凌驾于大众语言之上的过程.因此,但丁捍卫的俗语并不俗.但丁的语言思想和辩护策略与皮埃尔,布迪厄的一些思想契合,颇具现代性;但丁对俗语的辩护也成为西欧各国拉丁语和俗语之争的模板.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欧洲共产主义崛起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欧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欧共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欧洲共产主义主要来自意大利共产党(1921年)的缔造  相似文献   

19.
巴尔干是一个众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它们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在欧洲分裂的影响下,巴尔干也明显地一分为二:西欧文化区和东欧文化区。斯拉夫人的南下和土耳其人的入侵加深了半岛上的矛盾。巴尔干国家都力求取得在本地区的霸权,彼此间争斗不休。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欧洲诸强也在那里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断进行斗争。所以巴尔干的局势一直动荡不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它的历史也充满悲剧,最近的科索沃危机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英、法曾经与苏联交涉、谈判,希望苏联能够在东方牵制德国,对德作战,形成两面夹击德国的局面.“东方战线”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形成的.“东方战线”的含义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苏联出兵侵占西部邻国领土不应该被看成是建立“东方战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