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主要是“影像实验和影像实践”,从影像社会学视角透视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本土化实践具有深刻性与合理性,可见到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国主题”的本土化表达.这些本土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影像隐喻——反思“文革”的政治文化与影像记忆、都市影像——都市结构和都市文化新景观、生存影像——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状态等,它们构成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本土化实践的经验和主题,体现了新媒体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耿波 《河北学刊》2005,25(4):125
“诗言志”在中国诗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但它本身含义的模糊性与它的重要性相比,似乎同样不相上下。在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的提倡下,我们几乎已习惯了将“志”理解为独特的个体精神,而“诗言志”也顺理成章的被解释成为“诗(或者文学)即是传达人之个体精神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的种种文化语境中,媒体、谈话、演讲甚至也包括今天的高校课堂上,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用“个体性”来谈论着“诗言志”。但事实上,我们对于“诗言志”的理解谈论——不仅仅是在现代话语已充分控制的文化公共领域,同时也包括在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是缺乏现象学所说的“还原意识”的,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在“诗言志”产生的原初文化语境中来理解、把握它呢?又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对“诗言志”的谈论其实是羼杂着现代话语欲望的投射呢?李春青教授的新著《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对于先秦两汉文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3.
鲁迅通过文学文本创造了一个“鲁迅式‘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种理论构造 ,形成了特殊质地的“鲁迅诗学”。鲁迅学对鲁迅艺术世界——鲁迅诗学的研究包括 :“‘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在——外显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接受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语言——文化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生产方式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内在世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中的“父亲”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远非只是血缘亲属而是深富文化意义的形象,在五四新文学中有着复杂的艺术表现。本文拟就五四文学中“父亲”形象的表现问题,作一简略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推进审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面向21世纪的思考李王君平“审美文化”90年代初被提出不久,1994年就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这表明,这种新“说法”已被民间和官方认可。近几年召开过多次审美文化讨论会,有关论文、专著时有出现,“审美文化”正...  相似文献   

6.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2):97-100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其要点有二:一、虚、静、明之心乃是精神自由的关键,亦是艺术价值的根源;二、“不为物役”不仅是庄子人生中“美地观照”的关键,也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徐复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化因子的方法实乃当代新儒学内圣而外王理路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吉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长林 《云梦学刊》2002,23(3):84-85,114
设计艺术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传达手段 ,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从中国吉祥文化的象征意义运用的角度来探讨“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吉祥文化” ,挖掘中国吉祥文化的人文精神 ,在当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  相似文献   

9.
"新砦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顾问 《殷都学刊》2002,(4):26-40
此文根据新砦和花地嘴遗存的最新材料 ,对“新砦期”的概念等学界长期存有争议的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认为 :在考古学意义上 ,“新砦期”应划分为两期而非两段 ;“新砦期”应与早期二里头文化新砦型相区别 ;其可包含至少 2个类型 ;其早期应与诸多文献所载的的“羿、浞代夏”事件有关。此文还特别指出 ,“新砦期”的第一期早段与龙山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以至于将龙山文化的最晚段与属于二里头文化“新砦期”的最早段的某些单位作文化上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几分技术性划分的色彩 ,因而单纯以线性考古学文化之分界来区划不同王朝尤其是虞夏的界限时 ,尚需特别的谨慎  相似文献   

10.
原“原道”     
“寻根热”并不等到几年前那部黑人小说才开始。探究本源,是人类的天性——我从那里来?我们从那里开始?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为什么发生?以什么为基础?这些问题,从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问。于是,有“家传”、有“族谱”、有宗教与哲学的探求本体、归本造物、推原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化工业”与现代主义的思考──阿多尔诺艺术理论二题陶水平阿多尔诺(1903-1969),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他美学思考几乎涉及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文化工业”与现代主义的思考,本文对此作简要述评。1、艺术已进入它的没落...  相似文献   

12.
天津的西洋建筑以其丰富的空间和形式蕴藏着多种多样西方建筑文化的“能量”——西方建筑的传统风格。天津的租界建筑已被人们所熟悉接受,在天津的城市环境构成上,已成为城市中主导的特征要素,形成了天津的历史性风格特征。因此,研究天津的地方性城市文脉不能不着重研究这些外来文化的租界建筑。租界建筑是天津新建筑创作的制约和启示,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地方性传统建筑中摄取一些有意义的文化“能量”,来丰富我们的新建筑构思,对保持天津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维持天津城市环境特征的延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影、电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我们所面对的电影、电视显然不仅仅是艺术,同时也是大众传播媒介。或者甚至可以说,它们首先是大众传媒,然后才是艺术。作为大众传媒——当然是新的、现代化的、“奇妙地将技术、商业性娱乐、艺术和景观溶为一体”的大众传媒,“电影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电视更是“文化的运输工具。”这就  相似文献   

14.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5.
新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将审美与作为整体的社会联系起来,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揭示了诸如艺术哲学、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之类的美学的主要领域。它预见了艺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而被扬弃,最终成为人类生活的富足状态。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倾向在于,根据艺术对社会导向和文化导向所产生的重要改变来讨论和阐明艺术的作用。这种对于将艺术深植于社会之中的关切,使得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高度的适时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优越性,在于它看到了现代社会总是具有两面性。它之所以优于其他学派如实用主义或解释学,在于它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反思艺术,即艺术既在社会领域之内又在社会领域之外而存在,艺术既是“社会事实”又是“自律的”。其中,它对自律艺术和对商业化艺术的关注,无论是在罗蒂还是在伽达默尔那里,都没有这种双重轨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超越文化论战——反思90年代文化的新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越文化论战——反思90年代文化的新视点张颐武一无论人们对90年代以来的文化进程持有何种看法,但在经过了近八年的历程之后,已没有人对90年代与80年代文化的巨大差异持否定的态度。“后新时期”①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文化研究的概念,业已在它出现近六年之后...  相似文献   

17.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刘绍信《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小说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及思想艺术情趣,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  相似文献   

18.
“新感受力”的当下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概念是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应对策略。从现代艺术发展角度看,在艺术与科技的相融过程中,艺术已经转换为泛文化现象,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设立的概念对立、界限、不平等等等都被消解了,审美的感性内涵获得了解放。所谓“新感受力”之“新”,是针对传统的对内容阐释的旧感受力而言,是回应了泛文化新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了人对世界把握的多元性,强调了感性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反寓言/新状态:后新时期文学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寓言/新状态:后新时期文学新趋势张颐武一“后新时期”文化近五年的发展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文化新空间之中。目前的讨论已由对“后新时期”作为一种概括与描述的合理性的争论转向了对“后新时期”本身的内涵与意义的探讨。“后新时期”作为一种文化代码的阐释力量业已...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艺术演进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现象,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演奏乐器探索中出现的新“物种”——革胡,这些新事物中包含着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进逻辑。这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中国艺术”及它能够承担什么?——这是基于华夏文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艺术的自我确证与自我发展问题。这个核心问题由四个更具体的问题构成:什么是中国艺术的民族性?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社会性?中国现代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通过两个路径完成,一是为承认而斗争,二是为“满足需要”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