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四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生存环境与文化氛围、父母教育作用的弱化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学校教育导向、未成年人自身道德的扭曲和法律认识的误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国家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要有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要大力解决就业难问题,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成长环境,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家庭、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变迁之际,青少年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弱化的趋势。而社区是通往学校与家庭、邻里等初级群体的一座桥梁,因此,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社区服务,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这一生态系统平衡的恢复,这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召开的“社会发展与青少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市场经济工业化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问题与青少年政策法规、青少年社会工作交往与实践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会者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群体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多环境中的地位问题。有学者提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库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这个群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次文化。所不同的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具体内容是有区别的。青少年群体的独立及其为社会所接受,是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初级群体呈现出衰弱的变迁趋势.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初级群体的变迁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角色等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以社区为平台,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在青少年从社区获得社会支持的同时,又可以促进其自身成为社会支持网络的志愿者,使青少年、家庭、社区成为一种"共生"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5.
孤儿群体由于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性,在德育培养方面难免会遇到比正常社会环境成长的同龄群体更多的困惑和问题。所以,我们特教工作者必须充分履行帮助学生德育培养的责任,进而帮助学生成功地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三失"青少年是指失学、失业和失管青少年.对G省1488名"三失"青少年的调查研究发现,该群体位于社会边缘地带,资本缺失严重,在家庭网络、同辈网络、学校网络和社区网络等社会网络建构方面能力不足,难以获取相应资源,较难融入社会主流.帮扶"三失"青少年就要改善其经济环境,构建帮扶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信息监测系统,通过精细化帮扶,健全"三失"青少年社会网络,提升"三失"青少年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7.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处于青年期这一阶段的社会族类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一个被特定时代赋予一定期待的群体。社会学把“青年”看作是社会化的一定阶段,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具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典型时期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意识相背离所产生的“偏离”现象的对比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偏离”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不断带给青少年全新的认知与消费体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主动性与能动性。"网红"现象火爆是互联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产物,折射出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主体性面临的深刻危机。本文从认知、态度与行动三个层面逐渐深入解读,对青少年认知与审美的主体性、消费行为的主体性,以及价值观塑造的主体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这场全民狂欢背后青少年的主体性迷失。  相似文献   

9.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行为规范、掌握基本技能、从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程。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社会环境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决定性影响,友伴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探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把友伴群体纳入研究视野,是极为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友伴群体是指价值取向相近、生活情趣相投、以共同娱乐为其主要活动形式、靠情感联络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体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友伴群体。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都可能接触一些友伴群。儿童最早接触的是游戏友伴群,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与游伴相处,他们开始懂得友谊、谦让、互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的生存、生活空间逐渐移向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他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社区青少年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分析,提出了社区青年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于“多媒体时代”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和青少年工作的发展趋势的把握,当是新世纪青少年工作理论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电子多媒体发展将给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什么变化第一,比起20世纪中、后叶时代的青少年,世纪之交的青少年,尤其是新世纪成长中的青少年必将面临着更多的媒介消费选择,除传统的媒介如报刊、书籍、广播、唱片之外,还有电视(包括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电话(包括可视电话和移动电话),微型收录机,家庭影院(包括激光视盘、镭射影碟和卡拉OK),电脑多媒体(包括交互式光盘、电子图书、电子邮件、电子货币、互…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重要课程,而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心理和环境变化更需要人们关注,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课程也更应该重视。本文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现状入手,分析比较了新旧课堂模式的优劣,总结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和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3.
成长向导,是指青少年受导者家庭以外的成年人承诺付出时间和精力,从多方面(包括学术、人际关系、情绪甚至体艺技能等)去协助青少年面对在学校、家庭、社区中遇到的困难。在此过程中,成长向导会与青少年建立亲切友爱及正面的关系,不仅带给青少年新体验,而且为之提供情绪上的支援。  相似文献   

14.
吴杰  花冬进 《现代妇女》2014,(11):77-77
榜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防止榜样教育"失效",提升其有效性十分重要。论文从社会、教育以及青少年三个维度分析了榜样教育失效的原因,并从榜样选择、教育原则、学习机制以及学习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提升青少年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问题富豪"、"问题官员"的频频出现,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如何从反面的事例中引出正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必须帮助青少年走出观念误区,提升理性,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6.
网德教育与青少年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造就了青少年社会化的全新环境.在垂直约束力锐减的情况下,对于青少年远离网瘾,网德教育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而由于网络道德环境的"去社会化",我们要寻求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根本和长效出路,就不仅仅提出要重视网德教育就行了,还要着力解决网德教育失范这样的问题."善待网络"的主文化使人们从内心形成良知和情操,自觉地将网络用于有益的方面而不是有害的方面,因此,它对于网络时代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载体,家庭在社区内相对经济地位、居住房屋的质量和社区的环境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健康。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两期数据分析社区因素对于青少年健康的效用,结果如下:青少年居住社区内的相对剥夺与其自评健康、精神健康和客观健康都显著相关,家庭在社区内相对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健康则越好。青少年居住质量越好,他们自评健康状况越好。青少年居住社区的环境越优(安全、卫生、无污染),他们的自评与精神健康越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这三者相关,但不能完全解释这三者对健康的效用。因此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仍可以从卫生条件、社区安全等方面入手,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状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服务、教育、组织体系与青年文明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区共青团组织只有进一步拓宽思路,构建社区青少年工作新格局中,以组织动员社区青年投身社区文明行动为统揽,确立主体工作,发挥独特作用,才能在社区两个文明中创出佳绩,树立形象。社区共青团工作要以提高社区青少年素质,建设社区青少年的示范群体为宗旨,积极推进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体系、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社区共青团组织体系建设,努力使社区共青团组织成为社区青少年的政治核心,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社区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培养一四有”新人的学校…  相似文献   

19.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风险意识培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社会化媒体平民化的参与主体、互动化的传播特征和社交化的关系维护,使之成为青少年风险意识培育新的路径选择,但社会化媒体自身存在的风险及风险放大效应也会挑战风险意识培育。因此,青少年的风险意识培育,一方面应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微观媒介场域,另一方面需要克服其对青少年风险意识培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