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宋林飞在《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著文,针对中国近年来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提出了政治文化启动论,身份变换加速论和社会结构倾斜论。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导向型社会,这种社会转型的启动因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关于...  相似文献   

2.
政治是-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权威性安排,政治知识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确定性的认知与信仰,政治知识构成现实政治形态之知识基础.政治知识研究与一般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要求实现"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的关联和贯通,防止"化约论"的倾向.政治知识研究有助于深入解读中国古典政治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有效分析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并实现中国古典政治研究与中国现代政治研究的有机结合.因此,政治知识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一种研究方法应成为政治学界推进中国政治研究的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3.
政治冷漠是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的现象,在当今国际社会也十分普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广泛的政治冷漠现象,但中国社会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有着自己鲜明的政治文化特点。政治冷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知识精英在政治参与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但合理表象之下,政治冷漠有着加剧社会碎片化、削弱公共领域和纵容专制主义等深层次的隐忧。  相似文献   

4.
蓝荣策 《探求》2009,(2):12-1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同样经历了30年的沧桑变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表现为:从一元至多元的变化;从斗争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换;从知识到智慧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刀尔登 《东西南北》2010,(12):20-21
包公的人格很了不起,是刚严峭直的典范,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私德也修饬得一无破绽,里里外外立于不败之地。但从常识可知,人是不可能这样完美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革与现代中国的伦理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现代伦理变革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伦理变革与儒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构成相互诠释的关系;与民族危机、文化冲突相关联;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相同一。战争年代形成的是“军事共产主义”的伦理精神,“文革”以前的伦理则在相当程度上是前者的延续,它以“一大二公”的经济制度和特殊的政治体制为保障。民族生存发展的压力、革命时期的伦理、反封建与反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苏联模式的移植,构成中国伦理现代转换的重要背景。如何处理伦理与经济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伦理与政治的关系,构成现代伦理转换必须解决的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邹玉杰  宋文官 《学术交流》2001,6(6):152-155
抗美援朝战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是特别能战斗的正义力量;沉重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遏制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展示中国的大国地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进了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的确立;为世界各民族的反霸斗争树立了一个自主命运、敢打必胜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叶长茂 《社科纵横》2010,25(12):42-45
双轨制政治改革是在集权与民主两种权力运行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持续地民主化改造。通过双轨制推动政治改革能够有效规避民主化的风险,促进新旧体制的和平转换,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之路。  相似文献   

9.
实践先于理论,行动先于思维──记杰出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哈娜·阿伦特(上)张慎哈娜·阿伦特是本世纪中叶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社会评论家,是西方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在哲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尽管中国读者对她还不太熟悉,但在西方知识界,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政治学和哲...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用罕见的大段篇幅,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集中阐述了协商民主,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既是对以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概括,又是对下一阶段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指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的民主政治建设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在协商民主方面,创新实践十分活跃,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例如,浙江温岭首创的"民主恳谈"制度,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典范,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普遍的推广.以协商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浙江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特点和基本经验,也是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裴云龙 《求是学刊》2016,(5):131-142
1127—1279年间,欧阳修的散文经历了在理学视域下被"经典化"的过程,由此确立了其作为文学史经典的价值属性。在这一时期,知识精英在总体确认欧阳修散文文化经典属性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多重维度的仔细解读。经由这一系列的解读历程,欧阳修散文在儒学思想维度的权威性被明确限定,在文章技法与文史知识维度的典范性被深入提炼、辨析。由此,欧阳修散文的经典性内涵在理学语境中发生了转换,并对后世相关的文学史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族性、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还要以世界眼光,从中国发展、中国奇迹、中国之治中提炼出可以与世界分享的哲理、道理、学理,提炼中国之治的核心概念,向世界传播中国之道。  相似文献   

13.
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型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法律、政府因素,技术因素和竞争因素五个部分。经济发展战略转换模型分成战略认知、战略输出、战略绩效和战略反馈四个模块。我们引入战略人士环节和控制论思想,建立一个战略转换非线性演化模型,从机理角度揭示中国发展战略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王颖 《社会》2023,43(1):109-137
20世纪50年代苏联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视为一场科学实践,超越了科学与政治二元对立的逻辑。分析它如何被接纳、正当化与转化,可以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专业医护人员将无痛分娩的政治推进转化为科学叙事和实践,将苏联知识在地解释为助产动作、会阴保护,甚至借用巴甫洛夫理论发展祖国医学,呈现着有限度的科学自主性。以人民性为中心的无痛分娩裹挟着科学、阶级、性别和国族的复杂叙事,呈现出去技术化和再技术化、“文明产妇”与“经管”产痛的张力,生活世界与政治的“距离”提示着人民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由战时状态向日常状态的转换。这种转换深刻地体现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在文学领域中,这种转换表现为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其中,“第三新人”派的创作颇具代表性。一“第三新人”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出发,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时代需求,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多样化、人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体化、平等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灵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渗透化、互动化。从四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究,希望可以以此为方向,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顾晓英 《社科纵横》2010,(2):138-140
成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离不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邀请专家进课堂联袂访谈的“项链模式”教学实现校内外、课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利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促进“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话语转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联动教学。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10):123-127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模糊性、虚浮性、悬空性、低效性,不仅昭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上的缺失,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教育本质、教学过程、教学范式以及教学效果上的困境。问题的解决还需回到教育教学的原点,从理论教育、知识建构、思想转换、实践指向四重维度入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一种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的时空转换,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2):150-154
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如何处理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的重复交叉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及时地把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应对的一个问题。课程统整理论是有效处理各类知识之间交叉重复等问题的一种课程整合理论,课程统整理论关于知识整合的理念包括整体的知识观,有机的联系观及开放的知识观;课程统整论者统整知识的模式主要有总和式、关联式、贡献式、张网式、融合式、插入式等。课程统整理论关于知识整合的理念及模式启示我们要有效处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复和交叉问题,应高度重视并合理利用课程内容的"公领域",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并因人、因时、因条件而灵活运用多种知识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