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行政法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松年在《中国法学》1999年第 6期撰文认为 ,当代各国行政法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些共同特点。这是人类在法学方面的共同财富。这些特点是 :针对行政权的扩张 ,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加强对行政的制约 ;依法行政是当代政府普遍奉行的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准则 ;依法行政包括法律优先、法律保留和比例原则等 ;公开、参与原则是西方国家行政法治的最重要特点 ;通过行政组织、编制法定化 ,以解决行政机关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 ;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从事营利性的活动 ,作为防止腐败的重要保障 ;普遍实行行政程序法制化 ,这是行…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行政惯例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冷门",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改观。与之前的主流观点将行政惯例排除在行政法渊源之外不同,新近的研究成果普遍主张行政惯例在我国的行政法渊源地位。就目前而言,这种主张缺乏实定法支持,但行政法治实践中确实有行政惯例的身影。从行政法渊源和行政法治两个角度来思考行政惯例,更有说服力。行政惯例长期被排斥在我国行政法渊源体系之外,既与我国的成文法渊源传统以及误读"法律渊源"概念等有关,也与我国行政法治的理念、模式、阶段和发展水平有关。随着我国行政法学和行政法治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合理行政",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给付行政的兴起,不论行政惯例是否成为行政法的渊源,它都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行政法法典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行政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制度建设的保障,更需要法学方法论的有效运用。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是为现代行政法革新,尤其是大陆法系行政法学发展所普遍重视与接受的法学方法论。行政法律关系理论在中国现代行政法学发展中具有包容性、时代性与合宪性的法解释论上的价值,在逻辑层面与经验维度中发挥着法认识论的价值,在法律解释的统一性与法学建设的体系化中体现出法教义学上的价值。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合理运用能够推动中国行政法学形成更加严谨的体系,为推进我国行政法法典化提供另一种重要的法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尤其是法律实践教学近些年备受关注,传统法学教育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弊端长期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当今各法学院校主要采取的是“诊所法律教育模式”、“本科生司法实习模式”、“模拟法庭”模式等实践教学方法。“漾翅模式”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法学教育模式,并且有团队性、援助式代理等特点,契合了新时代法学教育的需求。推广“漾翅模式”,对新型法律实践教育模式的发展和法律人才培养道路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1 .“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是法制的基础 ,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 ,亦必然引起行政法治观念的革新。行政法治观念的革新首先是行政法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的革新。这些基础理论概括起来不外于是“管理论”和“控权论”。以有形资产 (如蒸汽机、发动机、纺织机、内燃机、电力、化工等机器制造业 )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时代 ,行政法学的重心是“管理行政” ,即行政法的内容主要是从规定行政权如何行使从而达到对社会实行有效管理的直接目标。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里 ,行政法治的重心同样是“管理论”…  相似文献   

6.
行政法解释是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在行政法适用过程中对行政法规范的理解、说明和应用活动,是行政法适用的主要机制。行政机关只有正确地理解、解释和应用行政法规范,才能使其行政执法行为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因此,如何使行政法解释具备合法性,便成为保证行政执法正当性的关键。行政法解释随着行政法治的兴起而呈现其意义和价值,但是行政法治主义也规定了行政法解释的原则和功能目标,中国的行政法治要实现真正的依法行政的目标就不能无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7.
初识冯象先生的文字,是在《读书》上的“政法笔记”专栏。他的文章不落窠臼,不论标题立意还是观点论据,都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如《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性贿赂为什么不算贿赂》《正义的蒙眼布》等篇章,均令人不忍释卷。除两篇前言和“法律与文学”这篇代序外,《木腿正义》(增订版)共有31篇文章,其中上编研究法律(包括法律教育、法学方法),下编讨论语言文学、宗教神话等。  相似文献   

8.
行政法治原则,又称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自行政法产生以来,它就不依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发挥其作用,整个行政法体系无不闪烁着行政法治原则的思想火花,无行政法治原则,行政法也就失去了灵魂和精髓,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治是一国行政法实施和实现的基本理性判断,而行政法治中的价值选择是促成行政法治的前提条件。诚信价值作为若干价值中的一个其对行政法治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价值无法取代的,它具有促成行政法治权威、行政法治自证、行政公信力和行政法治正当期待的意义。目前行政法治中诚信价值可由行政基本秩序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范保持稳定、行政设定义务具有可实现性、行政执法行为保持同等对待、行政承诺行为必须兑现等范畴构成。要确立行政法治中的诚信价值,制定行政诚信法、减少行政权法外运作频度、行政权的行使归属于行政系统等是必须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古国。这灿烂的文化中蕴涵着光辉的法律。远在春秋初期,中国就实行了法治,并有一套较完整的法律。在当时,“法律”这一概念的外延较大。它包括了刑法和各种津令。管促在他的《管子·七臣七主》中说:“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道出了“法”与“政”是合一的。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建立了以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法学。法律也便随之而系统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法典》问世了。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法学理论发展迅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在行政法及其制度的建构上,重视行政法律规范的创制,强调对行政行为的规范与监督。在行政法学理论研究方面,学术争鸣热列,研究具有针对性和适时性,学科体系逐步系统化和深化。当然,在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法学理论研究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与思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一致,行政法及其理论研究也将进一步发展。行政法的发展走势可能表现为:行政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将显得特别突出,有关行政的立法将进入大规模的修改与完善期,行政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判例法制度将得以确立,行政法治的任务将重在法律实施。行政法学将会出现如下几大趋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学术流派将会形成,理论思维将走向复杂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实现过程中必然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在指导行政法治的实践中仍然起到首要的、基础的作用,它们的有效实施需要通过完善行政法律规范,强化"合理"的尺度予以保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型政府形象的树立,主动行政、公开行政日益成为公众对政府的期待,行政主动、行政公开也应作为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得到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行政法合宪性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阐释,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理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作为一个法律问题应当在一国宪法和法律制度中体现出来.我国行政法目前还存在诸多的合宪性不足,基于此,行政法治必须由宪法定位、行政法制定主体相对单一、非立法机关行政立法行为应有正式授权、行政法实施依据具有唯一性、行政法促成宪法实施等.  相似文献   

14.
杨凡 《理论界》2012,(1):67-70
本文以《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稿)》为分析文本,比观法学学者同行政机关在法治理念与成文范式上的不同思路,同时解析了行政分支与立法分支在法治理念取舍上的各自不同侧重,并以此为契机,将以上分论收摄到对"地方实验"与"大国理想"的殊途同归中来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权利主导·价值定位·信仰塑造──关于克服“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对策(一)谢晖理论法学成熟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学乃至法制事业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我们把法治确定为改革和治国的目标取向时,成熟的理论法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以往通行的理论法学却是高度集...  相似文献   

16.
聂长建  李国强  徐鸿 《兰州学刊》2009,(10):129-132
“杀盗非杀人”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是法律命题而非逻辑学命题,从逻辑学的角度来批判这一命题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这一命题并非否认“盗是人”这一逻辑问题,而是强调“盗亦或非盗(人)孰应当被杀”的价值问题。由于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形式逻辑与价值没有关联,法学的涵摄推论不同于逻辑学的涵摄推论,“杀盗非杀人”这一在逻辑上不真实的命题在法学上是成立的,只有从法律价值判断的视角才能理解这一命题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西方现代化范式”为分光镜,以“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为判准,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法学新开出了一个可欲的审思和批判的向度。但其并没有释明中国式问题的根源,也未能厘清“西化”、“现代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两重困境,补充了一种可能的替代性范式———多元法治论,并指出了“理想图景”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缺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教育法治思想柏立华郝春东马克思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超前的。他在许多文章中都使用“法”、“法律”、“法治国”等法学术语。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学校对一切学生只有一个要求:缴纳学费。这一要求自然就把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旭斌 《学术论坛》2006,2(10):117-121
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上的确立并发挥作用,是法安定性原则与依法行政原则、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权衡的结果,其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信赖保护原则应贯穿于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但我国目前仅在《行政许可法》中规定了信赖保护原则,不仅适用范围过窄,而且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对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将信赖保护原则确立为行政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以推动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