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与孝是儒家伦理纲常的核心,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形成封建社会"忠孝一体"的伦理同构意识.同时,在古代官场政治实践中,忠与孝经常抵牾对立,难以兼顾两全,屡屡引发古代官场社会所谓"忠孝不两立"的矛盾与冲突.面对忠与孝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忠在孝先,保忠弃孝,不仅是古代官场中人躬身践行的主流趋势,而且也是封建国家对朝廷仕宦群体一以贯之的强制性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继鑫 《晋阳学刊》2023,(6):95-102
道德欺骗是列维纳斯的道德哲学中尚未得到充分阐发的理论问题。列维纳斯对道德欺骗问题的研究涉及两种解释进路,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进路和神义论终结进路。马克思主义把道德理解为意识形态,揭示其自我宣称的普遍性带有欺骗色彩。列维纳斯提出了四种论据反驳这一观点,他倾向于把道德欺骗问题视作神义论终结的产物。他主张道德本身不是意识形态,并不具有欺骗性,道德奠基于他者的面容而非福利之上。列维纳斯的四种反驳和神义论终结的学说都是不成立的。他误解了道德欺骗问题的本质,而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在道德哲学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学说以调整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指归,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种理论由道德教条,被提升为社会法则,最终凝固成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内在信仰。作为文化传统和历史惰性,它至今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不可能揭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全部内容,仅就这种理论的特质做一阐释,并指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负面价值。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拘,以天人合一为思维导向,从制度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度,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他使辞育制度‘j官吏选拔制度相结合,为封建专制政体开辟了高质量的、稳定的官吏来源,并从苏度上落实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他进一步强化了宗法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功能,使儒家忠孝一体的说教,上升到制度范畴的层面,并转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他采儒法之善,辉以阴llH五行学说,使儒表法里(或曰阳德阴法)的统治方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治国“范式”。这些,为其实现思想方面的一医天下、道一风同的理…  相似文献   

5.
理学是对我国公元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哲学史上的重要学术体系。它肇端于唐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主要的思想家集中于宋、明两代,理学思想一直绵延至清代中叶。宋明理学是立足于继承先秦儒学,整合儒、道、佛三教,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奠定新型意识形态的学说,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道德评价是人们通过社全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自已或他人行为和品质的善恶所作出的判断和评论。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道德评价的作用很早就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思想家所重视、所强调。尤其是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的双重维度及其向意识形态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具有双重维度,它既是科学的认知符号体系,也是作为权力工具的符号体系,它在反映社会的结构和秩序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其研究的主题。西方社会科学产生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是维护着这一体系的地缘文化。当它从世界体系的中心转移到边缘时,其科学维度的消失使西方社会科学可能转化为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对这一可能性及其危害保持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简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哲学基本范畴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从意识形态的特性来看,它是整个社会意识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社会或每个社会集团、政党,即社会群体,都在以不同方式向群众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同时又要以各种手段来削弱、肃清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康宇 《学术探索》2008,(1):6-10
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一整套形式严谨、内容完备的理论建构,其以仁义道德的绝对价值为理论核心,形成了价值论;以德性与人性的相通为基础,形成了德性论;通过论证“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知识论;通过论证人的本体实现,创造出目的论;为让人实现道德“自觉”,建构了教化论;为强调道德的合理性,建构了义务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成,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儒家道德学说经历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历次变迁后,仍能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余泽娜 《理论界》2014,(6):76-80
中国历代社会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道德代价,引发了人们对道德代价问题的思考。但中国传统社会还没有"道德代价"的概念,因而中国传统道德代价思想是以一种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呈现的,它集中地体现在义利、理欲、忠孝、礼仁四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有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范畴和与之相联系的基本原理。离开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主题和科学体系就无法得以确立。围绕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得以确立的基本范畴相关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吴毅 《人文杂志》2007,(5):154-159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在秦国长期的变法活动及后来总结出以法治、农战为主线的政治学说体系中,渗透着"好利恶害"的人性学说,在排儒的非道德主义的思想认知中,并未完全否定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自律作用,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在"一断于法"的治国原则下将道德的观念一统于法律的规定中,使之成为法律的道德律条,同时,商鞅及后学在追求法治和小农经济的社会理想中,折射出明显的倡导力、战、勤、朴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革命性地改造了特拉西所创立的意识形态学说,由此奠定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其后,从列宁到当代伊格尔顿等人的学说在意识形态主体的归属问题上,从葛兰西到齐泽克等人的学说在意识形态合理化的问题上,则进一步发展、深化乃至突破了这一基本框架,是当今显学文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历史工作者能够做那些工作呢?我想,要宣传中外历史上的优秀的精神文明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凭空建设,它要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件事涉及到如何对待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问题。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无产阶级对待它们只能批判,不能继承。我想这个意见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有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的泛化与伦理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儒家道德泛化的倾向及其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道德传统以儒家学说的道德体系为主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就在整体上逐步取得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的、核心的和支配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化存在严重的道德泛化倾向。这就是说,儒家文化在对待社会生活的诸领域时,总是以道德的价值和道德的评价遮盖和取代一切其他的价值及其价值评价,将道德的关系覆盖于一切关系之上,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或一切环节都丧失了自己存在的独立性和价值的独立性,都以儒家道德为指向和依归。这一道…  相似文献   

16.
<正> 道德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似乎早已人所共知了。然而不然。在有关道德问题的讨论或论述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人往往把道德学说、道德范畴、道德训条……等,同道德本身混同起来;有人往往把作为道德评价概念的道德一词,同作为整个道德领域的道德一词,纠缠不清。更重要的是,有人往往用作为自然现象的所谓人的本性来解释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或用所谓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总和来解释道德,从而否认道德的社会性及其在阶级产生以后的阶级性;有人又往往只注意道德同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现一种思潮,认为儒家学说是造成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当前社会进步的重要障碍。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儒家学说确实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也的确给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消极作用。然而,儒家学说并不都是可以抛入历史垃圾堆中的糟粕,它对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今天的中国的影响也并不全是消极的。它本身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少积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它的优秀部份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全球化已不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角力加剧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构成似乎只是儒、释、道三大学说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以主张暴政的法家学说因其暴虐而臭名昭著从此销声匿迹,不再复出.历史的真相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儒、释、道(主要是儒学)虽然总是以官方的哲学表现在政治舞台上,但这仅仅是思想文化形态层面的一种表象,而在封建统治集团潜在的心灵深处,法家学说才是他们对付被统治者的政治底牌与精神武器."内法外儒"或"内法外佛"、"内法外道"政治无疑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童书业先生根据古代东方史的学说,同意并且主张中国自东汉以後才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学说。对於童先生这篇论文,在山大历史系的学术讨论会上,我曾经提出反对的意见,并且指出童先生论文中的疏漏地方: (一)原文一开头就从分封制度讲起,以为分封制度不是封建社会特有的制度,因而说西周不是封建社会。这是童先生的误解,因为没有人把分封制度当作到建社会的特征,而从这一点来肯定西周是封建社会。根据斯大林同志给封建社会所下的定义,我们要从土地所有制上,地租制度上,农民身份上来肯定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