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社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化王富仁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个重点,但仅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可能对中国整个新文化作出清晰的描述的。我认为,现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我们所采取的这个文化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学家称“五四”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对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发表点议论,是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从1919年到1989年,七十年的历程,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全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中国发展的进程空前加快了,呈现出一幅崭新的文化景观,发展的主流是令人鼓舞的。当然,任何发展,任何除旧布新的改革,都会带来社会的某些失调、不平衡和混乱,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也遇到了更为复杂的新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项迄今为止仍在行进中的事业,回溯本世纪初的早期新文化运动,自应有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湖地区的新文化人曾首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在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树立了可贵的批判精神;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抉择和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有过较好的辨析,并以新社团为中介体,将个人的思考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为“五四”时期新观念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提供了区域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启蒙运动是在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新文化运动,亦称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或新"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实现的文化普及化、大众化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可以这样说,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留学生推动的。组织和发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民主文化之一大贡献”一、新文化运动的实际组织者和发动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要求思想意识形态的解放。当时中国传统落后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碎封建主义腐朽文化思想的桎梏,掀起以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无产阶级在没有登上历史政治舞台之前,环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来以其光辉业绩留芳青史。然而人们很少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也蕴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存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又造成何种影响?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伟大运动的意义,以此对中国当代文化变革方向获得更加清醒的认识。(一)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是在封建制度趋于灭亡和西方列强入侵日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特定背景决定了启蒙思潮发展的性质和方向。1919年爆发的“五四”事件,本身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潮发展的结果。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思想的支柱儒家学说和传统伦理纲常。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既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从1915年9月到1921年7月左右的七年中,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属于旧民主主义的文化;后期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前后期以什么日期来划分?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过去史学界一般以“五四”运动作为分期。如孙思白同志以“五四”作为划分前后期的“具体划界”。其理由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运动时,已具备了如下内容:“(1)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社会主义制度;(2)抛弃个人英雄主义的革命,肯定发动阶级斗争,依靠工农群众进行革命;(3)一定程度的克服了形式主义。……仅仅这三项而论,就已显示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后期新文化所起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少数民族神话是一颗璀灿的明珠。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一论题谈谈一管之见,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曙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通过考察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比较中西文化的整体特征之后,笔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紧紧抓住现代文化建构的关键,这就是弘扬现代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掎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凝聚了各族人民,今天也仍然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中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亚洲“四小龙”乃至欧洲发达国家情况看,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融合,可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浩瀚,博大精深,诸如道德修养、爱国精神、重视学习、崇尚节俭、伦理观念,等等,应当通过实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亦是由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决定的。今天,中国主流文化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应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①。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以民主和科学为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中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体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体育文化理论的宝贵财富,对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向与“儒学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作为它的精神指向?作为新文化的“根”,究竟存在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之中,还是存在于过去的历史传统之中?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精神指向”,应该致力于在全体国民中建立起以崇高爱国、劳动创造、公正自由、平等和谐、激越上进为基本指向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类文化史上从来没有过“超越时空”的文化,怎么能够想象公元前中国农耕时代前期由孔子及其弟子等所创立的一种思想认识,会成为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即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呢?新文化的“根”,存在于当代中国人民从事的伟大的现代化的实践之中,这绝不是要苛求它的形成和发达离开中国文化发展的大道而孤独运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首先是要正视我们民族过去的全部历史,以及与历史相一致的文化形态。应该以新文化的精神指向作为导标,以它的真实的内容作为基础,检验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区别两种文化的性质,拒绝一切与新文化的指向相悖的文化内容;抓住文化遗产中一切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也是属于未来的文化成分,并进而把它们“变异”为新文化的有效因素。新文化的潮流,变得更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在中国思想文化战线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伟大变革。作为这次新文化运动重要一翼的文学革命运动则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鲁迅,作为新文化革命运动的旗手,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新的革命形势推动下,则以他的小说,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要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显示了新文学革命的实绩,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运动。以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激励了“五四”以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继承“五四”先驱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开创历史新局面的传统;学习“五四”先驱者“铁肩担道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五四”先驱者勇于在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开拓进取,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五四所高举的爱国主义旗帜,是理性的爱国主义,是要使人们从封建时代的传统爱国意识中挣脱出来,不去爱封建专制之国,不去爱腐败卖国政府把持之国,而去建造一个人民民主之国,主权在民之国。“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是反帝的,但不同于义和团之类的近代…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三化"方向。毛泽东的文化观是对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文艺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开拓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新时代,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19.
围绕“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一课题,张岱年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创新”的新文化建构模式,宏观上高屋建瓴,微观上寻幽抉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转型创造、整合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作出了一己特殊的贡献。深入探讨张先生的这一文化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必将实际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