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序列,在中国历史上向来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的圭集。而在传统的“家天下”社会里,齐家是基础,它不仅是检验修身成功与否的第一步,而且是修身向治国、平天下扩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教育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曾国藩,这位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中兴名臣”,在其留存下来的1,459封家信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自概之道”即其主要内容之一。“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镇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曾国藩治…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对外匡扶朝政有一套,对内持家教子更是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自曾国藩开始,曾氏家族英才辈出,盛及五代。曾氏家族之所以兴盛,正是得益于曾国藩独特而丰富的家教思想。从修身的视角来看,其家教思想主要包括修身养德、谦谨勤俭、孝悌友爱和读书明理四个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子女的品德修养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曾国藩的家教观,放到历代儒家推崇备至的“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经义信条中加以考察,分析其“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和“治平之道”。认为曾国藩一生虽致力于“匡时救世”、“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但家书中出现的“不当官”、“不从军”、“做读书明理之君子”等教诫,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他的难言之隐,且含有韬光养晦、洁身自保之意。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的领军人物.出于治学和修身的考虑,曾国藩治理学对前人天命之说尤为重视.其论命及知命,既有对“命”的认识,又含对“知”的理解,还不乏拥有“知命”的体悟;既承袭前贤之论,又不拘泥于旧说,所识多由阅历而得.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法、归纳分析法从曾国藩修身内容、思想渊源、影响等诸方面来剖析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对当代青少年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家训思想管窥李德阳近阅曾国藩家书及日记,何感于其家训思想足可育人,特取其精华,以餮各位。本文从持家、治学、修身三方面论述其家训思想.并将曾氏家训与/菌氏家计))作比较。一、持家之方尚勤。。·家之兴衰,人之穷陋,皆于勤惰十之。””曾氏认为,曾家门...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推崇曾国藩,虽有时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发扬曾左先民的尚认称雄精神,以振奋湖南人心,推翻军阀黑暗统治。但他主要的还是从广义的修养方法着眼。效法其修身、活学与为文。他之所以“独服曾文正”,又主要是从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中了曾国藩善抓“大本大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五四前后,中国一批有识之士所极其关注的改造社会的要旨:必须重视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进而“开启民智”,变换全国之思想,从而“雷电一震、阴晴皆开”达“沛乎不可御矣!”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对青年蔡和森之所以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曾国藩不仅是“湖南自郡县以来”,出现的第一位威震朝野.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有很深学术造诣的文人学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曾氏在治学、修身上许多言行都为蔡和森所效法。至于在血缘、地域、师承等方面蔡和森接受曾氏的影响自有其特殊的机缘,但这只能是一种“触媒”,而真正的原因还是蔡和森本人出自内心的崇拜:“三年以来,每觉胡林翼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对子弟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更是别树一帜,被当时的士大夫奉为教子的圭臬,对今天的治学伦理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曾国藩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读书以明理;二是治学贵立志有恒;三是治学宜守一“专”字诀;四是治学与修身并进。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研习历史的首要目的在于资治,从史书中挖掘各类宝贵的经验教训,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曾国藩的史鉴观表现在史鉴与修身、史鉴与从政、史鉴与治军、史鉴与用各等方面,是格物致知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1.
袁跃兴 《社区》2013,(23):58-59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养生,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日常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陈立胜教授在其新书《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中,有鉴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资讯技术和认知科学(Nano-Bio-Info-Cogno,简称NBIC)四位一体的“人类增强技术”的迅猛发展,忧虑修身是否会进入终结的时代。“人类增强技术”之所以被视为修身之学的威胁,是因为陈立胜把修身主要理解为一种自主性活动,又认为“人类增强技术”会取消人的自主性。其实,修身与技术并不冲突,自主不等于“空无依傍”。NBIC时代,修身不会终结,终结或过时不用的只是传统修身所用的某些法门。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回归原始儒学,张调修身从齐家开始,把传统伦理道德付诸家庭德育实践.其核心表现在,行道妻子,幸佛为本;勤俭持家,克己奉公;乐天知命,修身为本;读书明理,不性不求.他的家庭德育思想既有儒家的传承,又与时俱进,更强调道德与实践的统一.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影响深远,毛泽东、蒋介石等都产;倡看曹国藩家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功夫”/“工夫”一词既有技艺义,又有修身义。在儒家修身学中,“志道”(学道)与“游艺”(学艺)均是君子修身之道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修身功夫/工夫与技艺功夫/工夫在“目标定向”“时间历程”“自身反涉”三个面向上既相通又不同,揭示其异同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修身功夫/工夫的意涵。  相似文献   

15.
试析曾国藩人才思想与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曾国藩一生政治军事生涯中,其“人才”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为己之学是修身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自省又是修身之本,故自省可谓是儒家为己之学的不二法门。先秦儒家自省意识奠定了儒家自省学说的基础,孔子及孔门“七十子”、孟子、荀子都有具体的自省思想,孔子的“内自省”“自讼”,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荀子的“参省乎己”是儒家自省思想的经典表达,在省过、为学、进德等重要方面初步建立了儒家自省学说体系,成为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自省意识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先秦儒家自省意识虽然朴素,尚不系统,但在整体上呈现出主体性、自觉性、乐感性、人文性的理论特征。先秦儒家自省意识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水岭,是处理人己关系的重要法则,它开启了儒家自省传统,为推进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唤醒当代自省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孝弟”是曾国藩在家规家法中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研究曾国藩“孝弟为本”的思想,既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曾国藩,又能挖掘出不少的对于今天的人们可资借鉴和启迪的东西。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孝弟为本”思想进行了阐释:一、“孝友传家”是曾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二、曾国藩毕生极重“孝弟”的缘由;三、曾国藩毕生极重“孝弟”的梗概;四、曾国藩极重“孝弟”的评介。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其晚期,随着内乱外患频频发生,大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就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残酷斗争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汉族官僚破颖而出,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注人几分活力。尽管这批‘冲兴名将”。“名臣”,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因他们的效忠尽力,清王朝能苟延残喘,又维持一一f半个世纪之久。这些地主阶级中出类拔革者,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其深刻的影响。纵览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恰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为清政府立过汗马功劳的曾国藩,却有一个长处即“知人善任”。首先是“识人”,即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曾国藩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强调忠、勤、勇三字。其次是“用人”。曾国藩的用人方针是“广取慎用”。即“取之欲广”,“用之欲慎”。但有时则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人才,再次是“育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他则全力培植、扶持,使其早日成才,为己所用。曾国藩还能做到庸才不举,非才不用,即使是自己的亲友也不例外。因此他才被清廷誉为“中兴名臣”。  相似文献   

20.
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森所写《曾国藩的实事求是观及其渊源》(《娄底师专学报》1995年3期)一文|](以下简称《渊》文),说“实事求是是是曾国藩理学思想及其实路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准则”,“其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对诸如此类观点,疑难颇多。关于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渊》文的题目表明指出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是文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我从文章所说的渊源来看,只是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曾国藩自己及许多学者的看法。曾国藩哲学思想渊源之一,是以姚鼐为首的桐城派。其“为学渊源盖得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