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后果,城市过密—过疏的两极发展使得传统的乡村世界开始面临空前的挑战。村落终结的形态是多元的: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而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则是在过疏化、老龄化背景下而走向终结;在政府社会规划工程的主导下,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亦使村庄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城市化。故所谓村落终结已远非简单的空间变迁和关系变动,亦不是农民群体单一的去农为工,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利益重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辨析村落终结现象的实质,并对其社会后果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2.
村落社区是与农业耕作制度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农村传统社会构造。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国家行政力量都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对村落社区的整合起着不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农经济和工业化使一些发达村落成了“超级村庄”,尤其是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村落以其自身的方式吸纳了非农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异质性,将非农经济组织成功地移植到村落乡土社会的土壤中,完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历史使命。然而,这种“村办企业的社区化”,既不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趋势,村落社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刘杰 《人文杂志》2012,(1):165-168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毅鹏 《人文杂志》2012,(1):155-160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粗放式城镇化的推进造成了部分传统村落和村落文明的消失。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村落文明保护的重要性,指出了村落文明保护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村落作为乡土中国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变迁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呈现.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中国农村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之下,村落数量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村落的转型与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也随之成为当下中国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对近代村落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质及变迁.  相似文献   

7.
李岳兵 《南方论刊》2014,(1):58-59,62
以村落社会的变迁为视角,分析皇都南拳演变规律、保护途径、传承和推广的模式,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村落带来的积极变化。研究表明由于村落社会的变迁皇都南拳经历了抗击外来侵敌、节日庆典表演、传承文化强身健体的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皇都南拳生生不息的传承是因为内部村民的需求,外部村落变迁的需求;皇都南拳依托教育走进学校是壮大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人类学、民俗学村落研究脱胎于西方的部落人类学研究,而西方人类学语境中的部落和中国的村落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两者的结构来看,村落有着部落所不具有的以村落边界为限的内外部多级结构,而其外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村落边缘。由于学界长期以来对村落边缘的某种忽视,使中国学者在建构本土理论的过程中难以摆脱部落人类学的影子,从而存在对村落认识不够彻底的现象。文章通过对费孝通、施坚雅、杜赞奇等人相关理论的吸收,提出了村落边缘的概念,并初步分析了这个概念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9.
村落城镇化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23-229
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有的村落会消失,有的村落会获得复兴和再生。从一定的意义讲,这是村落的命数,但也是城乡社会转型过程中村落实现城镇化的形式。这些形式主要通过大村庄制、村改居、拆村并居、迁村并居等具体方式实现。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落城镇化进行类型学研究,可以从中了解各种不同村落城镇化的形式、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村落精英的角色与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村落精英的角色历经上级授权代理人、市场经济下的先行者和村民自治背景下的组织者的变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村落精英在规模发展、结构重组、性质变化和功能发挥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村落研究的传统及其超越(林聚任) 村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结构单元,承载了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信息,因此历来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历史学家的关注.尤其是在传统社会中,村落变迁构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们认识乡土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层面.长久以来人们聚族而居,正是村落承载了农耕文明的变迁,故村落变迁成为了人们认识传统社会及其发展演变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2.
赵铁 《江汉论坛》2006,(10):121-123
明恩溥通过对中国村落社会生活问题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基督教是解决和克服中国村落社会生活弊端的唯一选择的结论。这一结论与明恩溥的传教士身份,有局限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烈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具有密切的关系。明恩溥研究结论和解决对策的意图和倾向显而易见,但《中国乡村生活》的研究方法却值得认真吸取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流动性增强,社区认同感下降,村落体制精英可以通过提供公共舆论和活动空间、重建社区记忆动员社区成员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等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强村民的社区情感、加强社区整合,但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在社区整合中的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村落视野中的乡镇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伦理性危机,其原因是构成中国农民安身立命基础的本体性价值出现了危机。中国农民的传统本体性价值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代际价值冲突,导致农民传统本体性价值发生变迁。农村出现的严重的伦理性危机,对乡镇政权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而经过机构改革之后的乡镇政权能否应对和解决此危机?这些问题都构成了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村落社区的研究中 ,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聚落地理学与社会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传统客家村落———福建省武平县北部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其意象作一初步的探讨。全文分为三部分 ,前面二部分具体考察武北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 ,第三部分则在此基础上摄取“语言”解读当地村落居民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及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公共空间凭借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孕育着社会秩序基础的生成。村庄社会关联作为乡村秩序形成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必然离不开村庄社会内不同情境的村落公共空间,村落公共空间则成为乡村变迁场景中社会秩序生成的重要场域。乡村社会变迁中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凸现必然引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依凭村落公共空间便可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作为利益经济、开放经济、能力经济正给中国村落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为探求安徽社会整体低度发展的原因,寻求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应对之策,我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在市场经济的视域内对安徽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安徽村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安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祝平 《浙江社会科学》2012,(6):83-89,94,158,159
村庙信仰是观察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村庙重建、民间信仰习俗渐趋活跃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通过对浙南一个普通村落——Z村马氏天仙殿重建的考察,展示了村庙由断裂走向复苏与转型的当代历程,分析了村庙重建的内生逻辑和外部动力、变迁与转型的主要特征和实践取向,及其对村落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村庙变迁与村落变迁的诸多关联,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应有效整合村庙信仰资源,以实现村庙信仰习俗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 ,日本学者提出了村落共同体假设 ,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了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 ,后来 ,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和研究。本文将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 ;并对乡村工业化导致的新的乡村社会结构单元———基层生产共同体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 ,在经验调查的基础上对基层生产共同体的形成、特征以及对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的影响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历史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兵 《云梦学刊》2008,29(2):91-93
对张谷英村落体系的空间结构变迁过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张谷英村落遗产价值.根据实地调研与张氏族谱资料,我们发现张谷英村落发展变迁历程可分为村落肇始、龙形村落阶段、双核心村落体系阶段等三个阶段;元明清之际的人口迁移、历史时期张谷英村落地理环境、内化的宗族观念与风水思想等是张谷英村落体系变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的着力点在于张谷英村落的人地关系,在传统农耕时代的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宗族组织起来的人,即张氏宗族:"地"即为张氏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地的占有与利用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传统农耕时期的村落活动半径决定张谷英村落必然由集中走向分散.最终形成双核心村落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