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代刊刻的佛教故事集《诸佛感应见好书》中有一则赞颂“观音利益”的故事,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套用了我国的唐传奇《离魂记》。《离魂记》在我国有多种版本流传,而《见好书》的作者以及日本禅僧们有关《离魂记》知识的来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禅宗典籍《无门关》在日本的流布,而给日本禅林接受唐传奇《离魂记》助一臂之力的是禅僧的注释书——《无门关抄》。  相似文献   

2.
自我国戏曲史上彪炳千古的不朽之作——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问世以后,后世不乏学汤为人者。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的蒋士铨,就是在人品上仰慕汤显祖,在创作上追步临川遗风的著名戏曲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3.
徐朔方先生认为《玉茗堂批订董西厢》系伪托,其主要证据是屠隆在万历二十三年春天没有到过遂昌,而时间署为“乙末上巳日”的《玉茗堂批订董西厢》序中提到“适长卿访余署中”。其实汤显祖的两首赠诗证明了屠隆在春天有过遂昌之游,其他资料也说明了序文的真实性。事实上,汤显祖与屠隆在遂昌对《董西厢》的讨论及批订,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前一次极有意义的艺术酝酿。  相似文献   

4.
《南柯记》作为明代著名戏曲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以佛家禅宗经典的说教式为主体进行戏剧呈现。通过对《南柯记》中反映“普度众生”“空与色”“因果轮回”“烦恼”等禅宗思想的人物对话和唱词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汤显祖戏剧的语言风格,体会禅宗美学在其中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创作《紫钗记》,对前人剧作《荆钗记》作了多方面的借鉴,尤在构成全剧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的设置上,《荆》剧拍出了万俟宰相,《紫》剧则推出了权力相当的卢太尉,二者在逼赘的手法及遵奉“富易交,贵易妻”的信条方面,有着广泛的相类之处.但汤显祖并未以借鉴代替创造,而是在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7.
《邯郸记》是汤显祖最后创作的一部戏曲作品,其思想内容历来被认为有人生如梦之叹,具有较浓的消极避世之感情色彩。然而此曲的曲牌唱腔音乐组织形式却显示出另一番思想内涵,即汤显祖是在音乐礼教思想正统性的基础上表现其愤激的感情色彩,这说明《邯郸记》戏曲的音乐意义超越了汤显祖在该剧中自我表现的文字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史记》和《浮士德》的悲剧超越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通过《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寄托自己的哀怨和反抗,力图用自我的人格力量赋予历史新 的解释意义。浮士德一生永不停息的追求是一种追求永恒历史记忆的行为,以死亡和虚幻的成功赢得的完美又是 浮士德一生用行动检验生命创造力的迫切要求。对悲剧人物的深爱是司马迁对人文精神的追思和觉醒,歌德则从 自我的现实迷失中从历史和未来的深层追索自我。他们既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追思,又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 来的肯定性向往。浓烈的悲剧意识让他们都力图从对现实的否定中超越自我和历史,以获得对历史的诗性建构。  相似文献   

9.
《邯郸记》是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在英译《邯郸记》的过程中 ,结合翻译的需要对该剧的作者及背景进行了研究 ,以便做到“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日出》、《雪国》都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艺作品,虽然分别出自中日两位大家之手,其结构却都以悲剧而告终。但通过其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位作者的悲剧意识中蕴藏着丰富的不同内涵。《日出》描绘了曹禺青年时代对所处社会的一腔愤懑,通过道教经典和基督教义为读者展现了一线光明,而《雪国》则描绘了川端康成东方式佛禅虚无的思想,通过虚构的雪国展现了川端式的悲与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晚明曲家孟称舜《节义鸳鸯塬娇红记》在80年代之前,学界对之评价较低;1982年之后,随着《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出版,其地位与价值不啻霄壤。基本缘由根于它的悲剧性及“同心子”恋爱观的大胆提出。但学界却疏干对晚明学术史脉展开探讨,直接导致“同心子”恋爱观现代性爱特征的有力建构缺乏稳固的学理根基;另外,此剧在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亦因此而模糊不清。因而我们应该把传奇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读解相结合;亦应该把传奇文本《娇红记》置于晚明时代大境域之中来读解,晚明学术发展流变及文学发展演变相结合;孟称舜自身学殖与《娇红记》的读解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对《娇红记》的读解更加逼近真实。  相似文献   

13.
《琴赋》是嵇康集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于一身而创作出的佳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皆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变汉体之旧”,在很大程度上脱出了前人同类赋之窠臼,更使其成为传世杰作。而成就《琴赋》诸多“闪光点”的原因,多认为在于嵇康的思想、性格和富有自然色彩的音乐理论;其实,归根结底,是在于魏晋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是明中叶以来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的崭新背景前的产物。汤显祖与当时激进的思想家有着密切联系但有其特别之处,其戏剧美学表现出以“情”为主的浪漫主义倾向。汤显祖所说的“情”与程朱理学所宣扬的“理”相抗衡,包含着“现代的性爱”的成分,又始终带有梦幻色彩。这一倾向贯穿在他的戏剧作品论、创作论和声律论之中。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在戏剧的本质论、功用论、表演论等方面多有发明,显示了深厚的哲学意蕴,是其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骆驼祥子》:承认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骆驼祥子》可以被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但是从人物自身内在的精神—心理结构而言,《骆驼祥子》更应该被认为是"承认的悲剧"。文章通过对小说两个主人公祥子、虎妞悲剧成因的具体分析,阐明了这一结论。它有助于我们转换视野,从一个更隐秘而内在的角度重新认识《骆驼祥子》。  相似文献   

16.
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相似文献   

17.
王丽 《东方论坛》2006,(5):68-71
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有的是新词,有的是原来的词出现了新的意义。《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的一本著作,它的语言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主要是采用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汉语大词典》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对《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中古时期部分双音节虚词进行整理和归纳,这些双音节词以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为主,从而探讨其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在构筑以善美、自由为核心的理想人格世界,理性思考人性深层精神欲望,系统剖析人性其他优缺点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南柯记》的集唐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者直接标明“集唐”的;二是未标明“集唐”但实为“集唐”的;三是选用或改用唐人诗句的。这些集唐诗句,汤显祖主要是照录,但也有一些是有意改之或误记。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是经恽铁樵之手签发,并加批语盛赞其撰文功力。作为“慧眼伯乐”他曾培养过一批青年作者。恽铁樵是编、译、著皆能的全才。他所编的前期《小说月报》是一个纯正的文学公共园地,不能以“顽固堡垒”视之。他由于多种原因弃文从医,所幸他在医学上能放一异采,成为革新中医的先锋之一。从他的弃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出若干教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