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宗教,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其不仅与日本历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对当代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也产生着深刻影响。可以说,不理解神道,就无法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日本宗教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即对日本佛教和神道相对比较关注,而对日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新兴宗教的研究则不足,且缺少结合各种宗教而进行的总论性的成果.此外,日本宗教学者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消化、整理西方宗教学成果的情况目前在国内也是个空白.本文将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及新兴宗教五个方面来回顾这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者在日本宗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它是在日本固有信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神道教首先是一个历史产物,按其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自发的原始神道、神佛接触的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现代神道四个阶段.同时,神道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日本历史上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神道教是大和民族成长的要求,是日本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神道教是构建近代日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神道教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摒弃政教合一,回归神道本性的现代神道教是现代日本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柱之一.探讨神道教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对于正确认识日本独特的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朱靖恒 《日本研究》2002,56(2):66-72
在日本史上 ,基督教与日本神道之间经历了两次碰撞 ,一次是在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江户时代初期 ,另一次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众所周知 ,到了近代 ,面对“黑船来航”,日本一改效法中国 ,转而师从欧美 ,明治维新如火如荼地展开 ,日本逐渐步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基督教的初传无疑是起了加速日本近代化历程的作用 ,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与日本的本民族文化 ,这两种迥然各异的文化之间的碰撞 ,最初的交锋 ,尤其是对于神道来说 ,值得注意。基督教初传日本  首先 ,必须对基督教一词作出解释。现在我们所称之“基督教”一词从广义上来…  相似文献   

5.
神道与日本语言大连铁道学院王玉辉神道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当代日本的三大宗教,其信徒居三者之首。作为信仰的体系,神道在日本历史上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神道在历史上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在当代是许多日本人世俗生活的精神寄托。日本人对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介绍了保罗·尼特的宗教间对话模式理论。尼特把当今对话模式分为四类 :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 ,并对不同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最后呼唤基督教内部进行对话 ,倡导不同宗教之间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7.
神道思想研究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道思想研究的现代意义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守华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国家宗教。它端倪于绳纹时代的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敬,形成于弥生时代农耕社会的共同祭场上。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独立...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古代文化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化·赵林·基督教作为一种高级宗教虽然产生于公元之初,但是构成其核心和灵魂的彼岸意识与唯灵主义,却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就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土壤中孕育滋生。尽管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律法道德部分来自于犹太教,但是它的基...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近代文坛,白桦派主将志贺直哉以贯彻"绝对自我"而著称。志贺确立自我的标志之一,即对自由的肯定,包括对合理性欲自由的肯定。志贺于初期力作《混浊的头脑》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性欲和道德的葛藤、性欲与宗教的相克;志贺通过主人公灵肉痛苦挣扎的经历,旨在点明基督教禁欲导致的弊端和性欲放恣的恐怖。志贺大胆地以《混浊的头脑》中的性欲来强烈反抗基督教冷酷的禁欲主义,以示作者对基督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神道起源于日本原始自然崇拜,又在历史上不断融入外来宗教和思想文化而成为融合神道。到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本国学家们开始贬斥并剥离神道中的所有外来文化因素,严重扭曲了传统融合神道的精神。"扭曲神道"的始作俑者是一批日本著名国学家,他们创立了具有浓烈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复古神道,并设计了以复古神道为精神依据、主张对外侵略扩张的暴力民族主义的文本。明治维新后复古神道被升级为国家神道,成为煽惑暴力民族主义的精神发动机,并被运用于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行动。神道的扭曲过程,揭示出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形成轨迹及其在鼓动对外侵略战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韦立新 《日本学刊》2002,43(3):123-133
本文把焦点集中放在中国文化中的儒、佛思想传入日本之后 ,对日本神道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 ,指出日本神道的发展 ,在许多关键性阶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传自中国大陆的儒、佛思想的刺激和影响 ,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2.
王煜焜 《唐都学刊》2016,(4):104-111
昭和初期,以学生拒绝参拜神社事件为导火索,引发日本各界对美浓传教团的围攻,其迫害运动从大垣市扩大到全国。教团事件不是因信仰差异造成,这从参与者包括日本各阶层人士就可见一斑。为了逃避后世的谴责,政客暗地里篡改历史文献,以期能够隐瞒这起官民协作迫害宗教人士的事件。系列迫害爆发的背景在于明治末至大正时期日本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疯狂渗透着天皇制和国家神道。将国家主义、神道信仰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是麻痹了国民的政治认知,使精英、民众的焦点集中于宗教和民族问题,政府借此来缓解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官民疯狂崇拜天皇和神道是日本至今未能反省曾经对亚洲诸国犯下的历史罪行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两千多年来精神行为的重要积淀,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是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系统的神道理论,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日本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影响着日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之学者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牛建科教授的《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便是该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为系统、全面的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专著。该书采取历史的纵剖面与阶段性的横断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丰富的第一手…  相似文献   

14.
《文明的冲突?》引起的种种反响[日]小浪充曲翰章译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刊载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述了正在形成新格局的世界上,大而言之,在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小而言之,在由宗教、历史、语言、传统而划分的8个以上不同的大文化集...  相似文献   

15.
王嘉 《学术交流》2003,3(6):126-129
在中西音乐文化性格冲突之表象背后 ,西方基督教意识形态内涵与中国社会传统人文精神施于彼此音乐文化思想模式的内在影响不容忽视 ,同时在中西社会主体对音乐文化创造接受与认同类型的内在分歧中 ,宗教意识也具有深刻久远的意义 ,因而对于这种民族信仰层次的精神隔阂的分析把握 ,或许有助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彼此理解、认同乃至相通 ,进而对音乐本体价值的审度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由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而且也由于"基督教"与"文化"这对范畴十分难以界定和把握.理查德·尼布尔在<基督与文化>一书中对基督和文化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基督和文化之间的五种关系类型,为深入地探讨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上的和思想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想史上的大问题总会引发不同时代的思想者的探究.生活年代相距甚远的奥古斯丁和孟德斯鸠关于罗马异教就有一场辩驳.问题的焦点表面上是异教与基督教谁应对古罗马的衰败负责,实则是宗教与城邦的关系.奥古斯丁主张借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因素把罗马与其本土宗教分离开来.沿此思路发展的基督教在后世造成神权对人的压抑、信仰与城邦的冲突.孟德斯鸠一方面接续理性传统,另一方面借罗马异教猛烈地抨击基督教.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驱,他埋下了城邦去除宗教、信仰缺失的隐患.这场关于罗马异教的争论实际上有三方,古典宗教学者瓦罗隐在背后,其观点与奥古斯丁、孟德斯鸠都不同.  相似文献   

18.
研究妈祖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推进中日合作经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妈祖文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从明清时期起,通过册封使往来、海上走私贸易、中国移民、进香交流等路径传播至日本,并与日本佛教、神道教等本土宗教文化融合,成为日本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在日本影响力逐渐下降,今后可以通过挖掘妈祖文化在日本传播交流历史和现今遗存,提升其在日本的影响力;通过推进妈祖文化产业合作开发、重塑其的桥梁纽带作用等措施,推动妈祖文化为中日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继续担当民间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从而推动两国的"民心相通"进程,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曾强调,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日本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逐步实现传统自身的完善,建立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井存融合”的模式,以推进现代化。本文则试图从文化模式的抉择,来探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这个总课题。  相似文献   

20.
据日本《读卖新闻(晚刊)》1981年10月22日报道,第二届亚洲宗教者和平会议于1981年11月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会期五天。以加尔各答的圣女玛瑟·特丽萨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首的20个国家的宗教界代表共260名参加会议。有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