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成全  王超 《南方论刊》2022,(3):27-29,39
李大钊作为我国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第一个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的教授.在中国最积贫积弱的时候,李大钊的作品以及他所开设的课程对当时中国青年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李大钊的一系列活动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开创性...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一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一生中,他既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已,又以教授、学者的身份执行着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真诚地追求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和风范。与此相应,他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些认识与他辉煌的一生有着内在联系,构成了他思想链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他宏富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莉 《南方论刊》2023,(1):107-109
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上最为先进和活跃的力量,是党和国家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劲动力。延安时期,我党高度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灌输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多种方法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储备了一批先锋队伍和中坚力量。新时代要对延安时期改造青年知识分子方法进行合理借鉴,以古鉴今、推陈出新,以推动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点起了星星之火后,接着以燎原之势,点燃了全国爱国人民的心头怒焰。在国内各地首先起来响应的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领导下,展开了反帝和反媚日卖国的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军人物。他们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影响了当时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培养了一批年青干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直接影响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从儒家思想的“理”“义”萌芽,到与马克思主义的“理”“义”合一,再到“理”“义”创生出的当代价值,李大钊建党思想处处彰显“理”“义”之意,也正是对“理”“义”概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李大钊建党思想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8.
裴赞芬与宋杉岐的学术专著——《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系从现代政治学与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的学术著作.全书30万字,除《绪论》外,分八章探讨了李大钊的政党观、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李大钊与北方各地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发展、李大钊与国共合作、李大钊与共产国际、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以及李大钊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等.  相似文献   

9.
<正>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董必武的思想转变有着鲜明的特点,他既不同于李大钊、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步入共产主义者的行列,也有别于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青年知识分子,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而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同时又与朱德、刘伯承等由旧军人成长为共产主义坚定战士有所区别.他是由清末秀才,跨越了两个世纪逐步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董必武这一转变过程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全景中的一种折射和投影,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在1995-2005年间对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全面的学术成果,对此进行了综述,并予评论.本文认为:就成绩而言,相关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一是关于李大钊所使用和界定的唯物史观概念的研究,二是关于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理论的内容分析,三是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的影响和意义讨论.检讨近十年来李大钊传播与研究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有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待探讨:一是李大钊唯物史观研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二是李大钊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的联系.本文还对加强和改进本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值得同行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在纷纷扬扬传入中国的各种新思潮中,以社会主义思潮最引人注目,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都当作新思潮在我国介绍、宣传。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流派,也传入了中国,在思想界制造了迷雾,使真假社会主义鱼龙混杂。针对这种现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帮助了那些真正要求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蕴含丰富育人元素。在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充分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滋养,以伟大建党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青年学生担当意识、塑造青年学生坚韧品格、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高校应从思政课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着手,大力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路径,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具有坚定的爱国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资源。李大钊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地位,既是由他自己英勇无畏的实际行动所铸就,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发进行系统纪念、研究和宣传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一系列纪念、研究李大钊的活动。总体而言,这些纪念活动塑造了李大钊既是学者和诗人、又是战士和革命家的多维立体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自觉,形成了纪念与研究并重、知人与论世结合、既树丰碑又接地气等有益经验。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之中。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教育普遍实行以来,许多史学家都是以史学专业教育或研究为职业而成名成家的,李大钊也不例外。李大钊1920年7月开始了近七年的北京大学史学教授的生涯。北京大学史学教授职业为李大钊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契机与舞台。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北京大学史学教授职业的职责要求以及其本人的尽心尽责的履职是密不可分的。李大钊在史学教授的岗位上,积极参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认真教诲学生,大力提携青年。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师者李大钊也受到诸多启发,成为丰富其史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 吕明灼著《李大钊思想研究》(1983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李大钊思想的专著。该著是作者在已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它既论述了李大钊早期的宇宙观、人生观、历史观,阐明了李大钊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肯定了他传播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贡献和他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也分析指出了他思想的局限性。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可贵的。通观全书,觉得有以下几个优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廖义军 《理论界》2006,(12):168-169
陈独秀是我国最早具有建党(共产党)救国思想的人,他在思想、理论、干部、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与李大钊相约建党,创建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扫除建党的思想障碍,联络、帮助各地共产主义者组建共产主义小组,指导党的“一大”的召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李大钊堪称中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这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同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深研政理"的理想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大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早期著作充满着复杂性和神秘性。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来试图阐明他早期思想的特色及来源。笔者经过考察发现,对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产生最大最直接影响的是日本评论家茅原华山的一系列著作。更具体地说,以《青春》为代表的李大钊著作所表现出的时间观、历史观、文明观,是直接受了茅原华山的《悲壮精神》、《人类生活史》及其主办的《第三帝国》杂志的影响。李大钊早期著作所具有的茫漠及难解,也只是所依据的茅原华山著作的茫漠性及难解性的反映。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与茅原华山的奇异交错,给我们分析中国1910年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暗示,即191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卷入到同时代的世界思潮中,并与世界思潮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拙著《李大钊思想研究》出版后,受到学术界许多同志的鼓励.治学,我无什么经验可谈,现将我怎样研究李大钊思想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写出,以与青年同道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中的核心。已有文献大多聚焦于“应然”层面的二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的整合分析。以某国有企业推动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个案,关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步共举、同向发力的“实然”层面。开发了思想建党效果与制度治党效果测量量表,提出基于党员个体认知-情感-行为互动模式下的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结合点。研究表明,党员对以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认可度较高,不同性别、年龄、党龄阶段和是否担任党内职务对效果评价有相助影响,是否担任行政职务不影响党员的评价。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验证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步共举、同向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