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弘扬,民族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民族冲突事件不断增加和社会学家们愈来愈意识到这种现象这两点意义上讲,一直存在民族复兴倾向。这在大量文献,特别是有关族性考查、民族主义,种族关系一类题目的文献中得到反映。然而,迄今为止,却没有人相应地意识到族性在发展研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总结了我们党在民族复兴的90年征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相继完成了三件大事,而民主革命即第一件大事中的成果,其中三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宝贵经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一是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二是中华民族是根基强大的民族,共产党根植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所以我们要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三是中华民族是英才辈出的民族。每逢历史紧要关头,总要涌现出一大批年轻英才。胡锦涛总书记把青年人才培养和造就问题提到从未有过的战略高度,并对青年干部和青年英才寄予厚望和重托,要求我们党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年轻干部,为我们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筑牢以人才为第一战略资源的强大基础。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使我们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中瞭望我们党在民族复兴90年历史征程中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主要预期发展的要求有:一是预期科学发展是民族复兴的永恒主题,二是预期科学创新是民族复兴的生命源泉,三是预期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潘树林 《社科纵横》2011,(10):135-137
爆发于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开启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新时代。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当时欧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且并非始于黑死病,黑死病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因素,因此,不能夸大黑死病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始终融入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永恒的,这集中地表现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使之内涵不断丰富,意蕴更加深刻。它融入于历史,照耀现实,也辉映着未来。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永远是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民族与民俗●聂艳加拿大地处朔方,漫天风雪,无限荒漠。在这片9,997,61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生活着100多个民族,共约2540多万人。其中英裔居民占45%,法裔居民占29%,还有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和英纽特人,其它各大洲移民如意大利人,德意志...  相似文献   

7.
顾杭 《浙江学刊》2004,(3):124-127
第三共和国伊始,法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巩固共和制度与重振民族自豪感是首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以拉维斯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本文即以拉维斯的教育活动和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考察史学与史学教育在愈合战争创伤、复兴民族自豪感和宣扬爱国主义中的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波浪起伏的历程。8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怎样2社会主义怎样走向复兴?实践提出了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要求人们作出科学的回答。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它代表着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先进水平和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视角来看,邓小平理论是具有若干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它将为下一个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  相似文献   

9.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在涉台部分指出: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 "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 "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汪洋主席在政协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画出最大同心...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新阶段,历史和时代赋予了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它要求我们党必须在实践上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在理论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相当的历史高度来认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不仅是因其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标志,更重要的它是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完成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组织力量上、理论发展上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遭受挫折后的复兴和发展,指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挫折中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到十九世纪,长期欧洲殖民统治带给斯里兰卡传统社会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一方面是传统社会结构被破坏,新的社会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出现了新的阶级和新的社会集团;另一方面则是广大斯里兰卡人民对殖民统治的强烈不满导致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解放思想的萌生。在佛教界人士、僧伽罗知识阶层和一些中等阶层人士中,逐渐形成了社会启蒙思想的潮流,这种潮流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质,后来发展成佛教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3.
类延旭 《社科纵横》2004,19(5):12-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性格意志和精神风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其运动属性看 ,它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从其基本性质看 ,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其作用方式看 ,它又是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均含有宗教要素,至少有一种宗教形态与民族相对应,这在民族文化定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伴随性角度看,每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都与宗教具有相伴随发展的特征.分析宗教与民族对应存在的价值与关联发展的意义,是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增进民族文化共识、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进程 ,它对 2 0世纪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分析了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特征、历史难题和苏东剧变的深层次原因 ,介绍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 ,展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文章指出 :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中国社会主义的复兴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从低潮走向复兴 ,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俄罗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索洛维约夫不仅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复兴运动的肇始者,更是这场宗教哲学复兴运动理论范式的奠基者.索洛维约夫对西方哲学的批判,对"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模式,对神人性的强调等,无不影响并构成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建构新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维度与理论参介.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现代化理想寄托看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并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做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世界的外部环境相连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中国现代化进程预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遵循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道路.在理论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9.
孟英 《唐都学刊》2004,20(4):131-134
孙中山是 2 0世纪站在中国时代前列的一位民族伟人 ,他终结了中国的封建专制 ,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大门 ;他倡行“三民主义”主张 ,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他传承先进文化 ,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陆颖 《社会福利》2012,(4):19-21
夯实基础着力打造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儿童福利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崛起复兴。"十二五"时期一直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儿童福利事业将会有大的发展,将会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内容上保障儿童的切身利益。在国务院新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特别增加了"儿童与福利"一项内容,明确提出了"要扩大儿童福利的范围,要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在2011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