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发     
冯骥才 《社区》2012,(14):59-59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头发了?” 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  相似文献   

2.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卉卉(化名)睡熟了,王女士无意中看到了女儿写的第一篇日记,当看到用汉语拼音拼出的日记,内容竟然是:“我的愿望是妈妈不要打骂我,还希望妈妈不要烦我……”王女士当即就愣住了:没想到女儿人生的第一篇日记,竟然要求母亲不要打骂她,而且稚嫩的言语中居然对深爱她的母亲充满了怨恨!  相似文献   

3.
退场     
cat 《人生与伴侣》2014,(5):46-48
他并不知道,那是我第一次乘飞机,头等舱,只是迫不得已。母亲再度病发入院,这次,恐怕是凶多吉少。赶到机场,只剩一张头等舱的票。  相似文献   

4.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北美殖民时期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美洲最近出现的第十位缪斯》付梓问世的女诗人。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安妮对母亲形象情有独钟。文章着重探讨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三类母亲形象:第一类是实际意义上的、充满母爱的母亲;第二类是比喻意义上的、文艺作品的作者;第三类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充当女儿角色的母亲。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母亲形象塑造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巨明 《社区》2010,(17):58-58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的书是一本漫画书,这也是我五岁生日那天,母亲送给我的礼物。那时候,家贫如洗,生活拮据,玩具、零食,对于我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奢侈品,自然不敢祈求。然而,一份意外的礼物.也令我狂喜至极.即使我对书不甚了解,更不明白母亲送书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1,(6):8-10
老实说,这是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糟糕的时刻。我高兴地等待着我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同时,我曾经精力充沛、热情的母亲由于脑肿瘤病危。  相似文献   

7.
爱心降血压     
第一次带妻子回家见母亲,妻子的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她耳闻我母亲是个“厉害的角色”。多年的操劳使母亲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一着急生气,血压就“噌噌”地往上窜,降压药大把大把地吃,一天也不敢耽搁,效果却始终不理想。为母亲诊治的医生说她老人家是顽固性高血压。我对妻子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母亲脾气不好,又有病,有言语不妥之处,我们多担待就是,她唠叨她的,我们左耳朵听右耳朵冒,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妻子提着精挑细选的礼品紧张兮兮地随我到了家,一口一个“妈”地叫,直喊得母亲心花怒放,嘴都合不上了。我正暗…  相似文献   

8.
这一天,和丈夫翻天覆地地吵了一架之后,我决定回家探望母亲。这是我结婚7年来第一次离家远行。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秘密     
林海音 《社区》2012,(35):24-25
母亲在28岁上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说:“收拾收拾.带了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母亲虽然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却摇着头说:“不,我们就这么过着,只当他还没有回来。”既然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平,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拍拍身上的尘土。我们的生活,很快在她的节哀之下,恢复了正常。  相似文献   

10.
谁把你宠坏     
多年后,直到父亲去世,送走他的那天晚上,我才第一次和母亲一起睡。  相似文献   

11.
是什么让无神的眼睛开始闪动?是母亲殷切的问候;是什么让呆滞的脸充满感情?是母亲焦急的哭喊;是什么让缄默的人说出第一句话?是母亲眷替的心。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路]《第一次抱母亲》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中的课文,本文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很少关注母亲的付出,据此,在教学本文之前,教师先安排了一次名为(钹现母爱》的习作,以此帮助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主观认知。  相似文献   

13.
一颗被中外媒体称为“天山上的雪莲花”的维吾尔族舞蹈之星,在世界舞台上升起。她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迪丽娜尔·阿不都拉。舞者之路迪丽娜尔出生於乌鲁木齐市的一个艺术之家,聪明颖慧,六岁时就能用都它尔(维吾尔族乐器)自弹自唱。父亲阿不都拉曾任新疆歌舞团演奏队队长,英年早逝,母亲乌力亚提是著名的舞蹈演员。迪丽娜尔说,她的第一位舞蹈老师就是妈妈。她四岁就跟着母亲去歌舞团的排练厅排练,常常是母亲在台上练功、跳舞,她在舞台边合着手鼓声和音乐的旋律模仿妈妈的动作翩翩起舞。在母亲的熏…  相似文献   

14.
莉娟 《新少年》2011,(1):48-49
我们一直生活在林场,方圆几十里,父亲是唯一的守林人。每天,父亲起早贪黑四处巡视,像守卫自己的家一样忠实地守护着这片森林。儿时的记忆中,森林曾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但是,母亲似乎并不喜欢,在我看来,她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可她从搬到林场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唠叨——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曾经温柔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我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 那时,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头目。母亲参加了各种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20年代的好莱坞。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反映的是第一代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小说通过四对母女来刻画中国母亲在异地不断寻找自我认知的过程以及美国女儿因为文化差异与母亲们之间的鸿沟。小说中不可不提的是大量的中国元素,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不仅加强了小说的结构性,更多的是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准确说明了在美华人的真实生活和心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新鞋     
李增杰 《老友》2012,(1):18-18
母亲80大寿,我送她的生日礼物是一双老年平底皮鞋。一是为聊表孝心,二是为了纪念母亲为我们做鞋的那段艰苦岁月。 我们兄妹6人,自打蹒跚学步、读书、上山下乡,直至参加工作,脚上一直穿着母亲做的鞋。冬穿棉,夏穿单,穿破了,母亲再做;脚丫大了,次年母亲会给我们做新的。记得儿时,每逢新年第一天,我们每个人的枕边,总会摆有一双崭新的棉布鞋。这是母亲为我们准备的新年礼物。鞋底密密匝匝的针脚,  相似文献   

18.
刘保明 《山西老年》2013,(11):29-29
一个穷人为给患绝症的母亲治病,卖掉家里仅有的衣被和锅灶,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里去采药。他的孝心感动了神仙,神仙扮作一老翁下凡,送给穷人一个“如意算盘”,称有什么愿望只要拨动算盘珠子就可实现。穷人第一愿望就是希望母亲病愈,他拨了一下算盘珠子,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穷人兴奋不已,又连续拨动算盘珠子,要吃要穿要金要银,他很快成了富翁。然而,他仍然不满足,再拨动算盘珠子,没完没了地要……这一下神仙生气了,便将他的“如意算盘”和由其带来的所有财富全部收回,使他又回到母亲得病时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说对于别人的一点点恩惠,要千百倍地报答。在人生的旅程中,应该千百倍、百万倍来报答的恩情,我以为第一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母亲的恩情!  相似文献   

20.
我第一次带妻子回家见我的母亲时,妻子的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她听说我母亲是个厉害的婆婆。多年的操劳使母亲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一着急生气,血压就往上蹿。降压药没少吃,而且一天也不敢停,效果却始终不理想,为母亲诊治的医生说她老人家是"顽固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