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安石诗歌创作以熙宁罢相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诗作中有不少充满禅理、禅意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王安石表达了各种复杂情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种脱略尘世的心境,文章从三个不同的感悟角度深入考察了王安石晚年禅诗中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2.
自宋即有的宋诗选本是文人对宋代有一定影响力诗人的资料及其诗歌作品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整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及后人对宋诗的文学接受。清代宋诗选本不少选取了王安石的诗歌,研究清代宋诗选本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情况,既能对比不同选本所录王诗的篇目,大体还原王安石名诗在清代的形成过程,又能通过一些在清代影响深远的编选者对王诗的评价,了解清人对王诗进行取舍的依据和要求,从而明确清时期宋诗选本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概况。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后人对其评述颇多,其中以陈师道的"王介甫以工"影响颇大.本文就试图从王安石诗歌尤其是晚期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情模式、意境创造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王安石诗歌中的地理元素,广泛分布于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南等地域,其中江苏、江西与浙江三省的分布最为集中.具体而言,今南京、抚州、宁波三地的地理元素,在王安石诗歌中出现得最为频繁.另外,王安石在诗歌写作中,还表现出喜欢运用地名古称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诗歌创作前后期风格变化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王安石前期诗歌中即有精工雅丽、重视技巧的特点,晚期风格为渐次累积所致;也有观点认为王安石晚年诗歌风格变化与他的隐居生活及佛理研习有关。而从王安石自身来说,晚年由政治舞台的主导者而成为隐居田园的出世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作者身份的变化,其内在自我定位、创作关注焦点、心态情致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导致了晚年诗歌在情感深度、思维方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虽然晚期诗歌的外在风貌似与早期有相类之处,但其内在韵致已不可同日而语,也非单纯依靠精深纯熟的技巧所能达到。  相似文献   

6.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是价值最高的宋诗宋注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但对于李壁注对王安石诗歌艺术层面的触及和讨论,学界重视仍然不够.一方面,李壁对王安石诗歌师法韩愈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体察,于注文中多有表露,这是尤其不应当被忽略的:另一方面,李壁注诗,意、艺并重,在解释名物、典故以及补充本事的同时,谈诗论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诗歌中刻画了西施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和月里嫦娥、巫山神女等仙女、神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王安石变法受压抑以及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生命情怀,体现出王安石反对红颜祸水论、注重女子幸福的进步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 ,以罢相为界 ,前后期总体风格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文章认为 ,生存状态改变之下的生存意识是导致王安石前后期诗歌风格迥异的最根本因素 ,这也使他完成了由功业理性人生到个体感性人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10.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宋人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再到最后自成一格——宋调形成,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经王禹僻、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诸诗家的努力,最终在杜、韩典范中确立了诗歌平淡美的创作风格,宋诗也因此成为古典诗歌中区别于唐诗的另一高峰。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对杜诗有很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安石诗歌关心国事民生,并化用了许多杜诗。他的集句诗直接使用了很多杜诗。王安石使用了很多杜诗典故,注意诗句锤炼,也学习了杜诗句法。但是,王安石诗好发议论,以秽恶入诗,多应酬之作,又用典太多,有以文为诗之病,表现出与杜诗的很大差异性。他成就最高的晚年绝句也与杜诗无涉。总体上,王安石诗与杜诗有较大差异,艺术上也相差很远。  相似文献   

12.
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王安石对审美意象选择和艺术思维方式的传达上,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诗人创作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上最有成就、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思深气锐、戛戛独造;而韩愈诗是王荆公体的重要艺术渊源。王安石的诗学道路重点研习借鉴了韩诗,其势法度整严,表现出新宋诗的独特面目,是宋诗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韩、王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通的中心线索是以文为诗。王安石的学韩不仅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宋调面貌特质的彰显有相当影响,最终助成了宋诗的自成面目,对北宋一代诗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心学”的影响下,南宋中后期的大批士人开始以一种“自作主宰”的美学观点来审视处于独立状态下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评点领域,刘辰翁大胆引入了“直致心辞”、“尤贵情真”等诗歌点评标准,并在对杜甫、李贺、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评点过程中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审美方式,为元、明、清及近代的诗歌评点奠定了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5.
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包,经历坎坷、创作颇丰的王安石,其诗歌中蕴含的“空灵”诗境,呈现出超脱尘世、万物一空的禅境特征,具有静淡中显灵动气韵、融自然与主观于空灵、以议论喻托之法显空灵、蕴理于空灵的特征。探究这些特征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将有利于加深对其诗歌中“空灵”诗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对话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中,有时也像小说那样地需要写到对话。特别是在叙事性诗歌中,纪事与纪言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打破单纯纪事的局限性,同时,也为诗歌提供了最方便的条件,使它能够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情绪和愿望。不过,诗歌堪称是最直接、最强烈,但又最深远、最浓缩地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也就是说,诗的用语和散文不一样,诗有韵律的限制,要求精炼、含蓄,且允许有较大的跳动性,即王安石所说的“诗家语”。那么,诗歌中的对话同样也以上述特点区别于小说、散文中的对话。出现对话,在诗歌中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以说,除了乐府诗和借鉴乐府…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道路依据他的生平际遇可概括为两个时期: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北宋积贫积弱,改革举步维艰,使他不得已用诗歌抒发自己忧患之情;后期的创作是“穷而后工”,晚年罢相以后,他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所建树。他从”不平则鸣”到”穷而后工”的转变,有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等原因,并受其个性因素的影响,是必然的,有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明妃曲》的诞生震动了当时文坛,其惊世骇俗的立意引发了历代学人的关注与论争.嘉祐名流普遍持赞赏态度,纷纷加入唱和,这与北宋中期以来求新求异的文学创作风气、嘉祐宽松的政治语境、诗歌自身的策略化表达有关.持异议者主要批评其立意与中原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相冲突,有背君父之恩等败坏人心的恶意.此种局面实际上是宋代党争战场扩大化并蔓延于文学领域的结果,也是忽视诗歌整体语境而作出的臆断.王安石希望通过一场大幅度、立体的革新帮助宋王朝渡过开国以来的多重危机,然而两番上书均遭宋仁宗冷遇.因此,其借《明妃曲》发抒君臣相知之难的感叹是很自然的,这一主旨也是《明妃曲》引发历代共鸣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唐百家诗选》是北宋王安石所编重要诗歌选本,但因其成书过程不明、不选大家作品历来受到评论者的争议,且元、明二代没有刊刻,直到清代宋荦四处寻访才使得其重见天日。本文以此次刊刻及评价为中心,探讨这部诗选注清代诗学风气中浮沉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空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至宋朝"空灵"的内涵不断丰富.结合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作品,探究其诗歌中"空灵"诗境的主要内涵,即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创造出具有自然属性的空灵;表达真性情、追求隐逸自由精神的主观空灵;追求空寂,充满梦幻而创造的无"灵"字的空灵;运用参禅悟道方式营造的佛禅空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