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维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90-94
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文学书写事实上已非关乎文学本身,而成为各政治派别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阐释自己的政治意愿的媒介.在1931年重返文坛的瞿秋白看来,文学问题也同样是政治问题.要解决"左联"内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左翼作家的真正团结,必须实现思想的清理.从文艺的阶级性和政治化视角出发,瞿秋白初步确立了"五四"认知模式中的革命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2.
"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
鉴于我国学界对"族群"一词的理解歧义颇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举行了以"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为题的讨论会,围绕着"族群"与民族概念的关系,以及它对于既有民族理论的意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不同观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学界在族群、民族理论上的争论焦点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122-133
多种族、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族群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中国几千年来在处理族群关系中具有把族群问题“文化化”的传统 ,但是近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吸收了欧洲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和制度化的做法。 2 1世纪的中国应当从本国历史中吸取宝贵经验 ,也应当借鉴美国、印度、前苏联等处理本国种族、族群问题的策略与经验教训 ,把建国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文化化”的新方向 ,培养和强化民族—国民意识 ,逐步淡化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4.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产生于商品经济环境下的新闻本不具备政治属性。大众报刊出现迅速提升报刊的影响力,其后阶级意识崛起、政党斗争加剧以及军事战争不断,增强了新闻的政治属性,促使现代新闻事业及新闻学走向政治化。意识形态斗争、宣传的污名化与利益集团对报刊的操纵使得新闻学的政治话语出现了危机,传播学、新闻商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试图在这种背景下淡化新闻学的政治色彩,却始终未能摆脱其所承担的维系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使命。在探索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上,必须把"政治带回来",实现新闻学"再政治化",同时处理好新闻学的学科属性与政治属性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历史与政治逻辑基础,也意味着"政治"必然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的核心话题,而如何在"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追寻中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5.
王庆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118-124
在对市场转型研究中精英主义取向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把底层群体带回市场转型研究的视野中来,强调底层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参与者以及影响改革进程的基础力量。中国政治体制的连贯性确立了国家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底层群体的责任关联和制度承诺,而市场转型中底层群体行动逻辑的生存伦理性和非政治倾向性的特征,并非是底层群体独立自主的选择结果。底层的行动逻辑不仅受到外在强势力量的显性阻隔,而且受到市场话语和去政治化的法律社会工程的隐蔽型塑。这种"隐藏的文本",作为强制性的法律武器的一面,它构成对潜在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底层抗争行动的"硬性威慑",而作为公平性的法律话语的一面,则构成"保护"底层利益的"软性约束"。 相似文献
6.
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涵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67-71
民族同化是一个民族失去自己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包括依靠暴力或强权的强迫同化和在长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的自然同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具体的例证.先进民族同化后进民族是民族同化的基本规律,但是也有个别例外现象.民族融合是指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也指一些民族自然形成为一体的普遍历史现象.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存在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以华夏--汉民族为主体不断融合其他各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7.
刘海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34-36
美国作为多民族大国 ,存在许多根深蒂固的民族问题 ,最突出表现在黑人问题、印第安人问题以及移民集团问题等方面。但是美国的民族问题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分裂势力 ,对国家政权不构成威胁 ,更不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随着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 ,美国民族同化更是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民族一体化意识不断增强 ,英语成为共同文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14
20世纪80年代通过"拨乱反正"的除弊祛邪,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从极左政治化模式中拯救出来。然而,这种"去政治化"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亦产生了值得关注的负效应,这主要体现在:文学史书写淡化或舍弃政治背景,或不写少写文学思想论争,或贬抑左翼文学与革命文学,或冷落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或过分抬高与大时代无关或疏离主流政治的作家作品等。为纠正此偏颇,必须辩证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与各种政治形态的双层关系,即宏观上窥察政治生态或政治背景与现代中国多元文学系统形成和演变的因果关系,微观上透析不同政治意识与不同样态审美文本构成的深微关系。 相似文献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面对政经一体障碍,重新政治化和人为的去政治化均非恰当选择。因应作为一种历史进程的去政治化趋势,促进政治发展,包括促进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行政与司法等的相对分离,以及多元复合治理、还权于民和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现实转换,可以在避免激进集体行动的同时打破政经一体,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各方利益协调,进而缓解深层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0.
李辽宁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6-61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去政治化”的话语时常见诸学界的论述之中,并且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引起程度不同的争论。究其原因,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依据,还有学术研究本身的特性。透过这些争论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人文社会科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观念层面的上层建筑,人文社会科学既要坚守学科自身的主体性,又要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给予足够的观照,在二者之间保持应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郭开创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
"去+VP"和"VP+去"两种句式极为相似,但是二者表示的意义却存在差别.从"去"的语义指向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句式的意义,力求对其在语用上的不同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散文产生于王纲解钮的“五四”时期,在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现代散文摆脱了传统的载道命运,在吸纳了西方随笔的文学精神质素之后,形成了颇具晚明风格式的自由自在、独抒性灵的“士”风文统。而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中国文学普遍的纳入到了政治理念宣传的工具范式,尤其是同样属于“广义散文”范畴的报告文学、杂文等文体,由于创作与传播的迅捷性而繁盛一时,甚至一度沦为抗战政治宣传的文学工具,“士”风传统因而被拒斥与边缘。而以钱钟书、梁实秋、王了一等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政治统摄逼仄的文化境遇中,却始终坚守五四散文个性化与自由化的文学精神,呈现出积极的“去政治化书写”的美学趋向,以此试图勾连和打通古今散文“士”风传统的文脉,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士”风精神与自由主义立场,以及对散文文体之本体性特征的积极构建。 相似文献
13.
毛公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民族方面的问题关注度明显增强,思想比较活跃,各种不同观点纷纷登场,包括一些过去很少涉猎民族领域的文人墨客也参与进来,这对活跃学术氛围,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很有益处。但也掺杂进了一些与主流媒体声音不合拍的声音,形成了民族方面的若干热点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事关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全局,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李小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3-58
永定客家方言的"去"和"起"语音相同,语义功能繁多.通过分析作为补语标记"去"的用法,并与周边其他方言比较,考察" 去" 、"起"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形,探讨了"去"的本字和来源问题--永定客家方言作补语标记的khi52应写作"去",来源于动词"去"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5.
论新世纪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五观"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进一步深化、拓展、整合,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这"五观"教育。"五观"教育各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目的,又相互联系、补充,构成完整的体系。提出"五观"教育,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对于推进新世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重大。在现阶段,应该在深入调查"五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和对策研究,以此促进"五观"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永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4)
1958年,<文艺报>组织了"再批判"专题."再批判"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悖谬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并不自觉地接受着"他人引导".这是"再批判"能够生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古汉语半虚化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和忠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130-134,147
"去"在中古汉语中除继承上古汉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在动补式中充当补语,表趋向、结果等语法意义,成为一个半虚化的动词."去"在动趋式中非常活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在动结式中受到了一些限制,其结果补语的用法还不是十分成熟.充分发展和不够成熟两种情形影响到"去"在中古以后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
杨春忠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30-37
政治性文论、学术性文论、体悟性文论与教科书文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4种基本存在方式与形态类型.毛泽东文艺思想是20世纪文学理论史上最为典型的政治性文论.政治性文论指的是近现代文学理论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特定的阶级、政治集团或政党的文艺观的系统化与理论化,政治性文论也分析并阐释文学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但它更为重视的不是文学的内在规律、形式技巧,而是文学的外部规律,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思想内容的政治导向性.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在自身的发展中,所曾出现的政治性文论的一统化、一体化与一元化,并非是理论批评自身逻辑选择的结果,而是政治文化外在规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彭英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1-2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的基本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用族群代替民族,民族是由语言、文化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及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划分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尤其是文化心理素质,即民族意识是不容易"淡化"和消失的。民族政策要与时俱进,进行调试,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不能"去政治化",而必须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各个时期国家的民族政策,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