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初年《词律》与《词谱》的编订,为词体的格律建立了规范,但它们不仅误收一些其他韵文为词调,又失收一些词调,在细致分体时亦遗漏有重要的别体;此外在调名、分体、韵位、断句、分段及字数等方面均存在不少讹误.按照律词的观念对以上问题进行清理与辩正,有助于制订新的词谱,并由此建立新的词体规范.  相似文献   

2.
<正> 《思归乐》就词牌名而言,首先见于柳永《乐章集》。康熙《钦定词谱》及万树《词律》均有著录。《词谱》卷十二据《乐章集》注,属林钟商调,全词五十六字,双调,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词律》卷八题注,凡五十五字,较《词谱》少一字,余俱同。据两书附注,指明《词律》系依汲古阁本,后看结句脱一字,应从《花草粹编》校正,以《词谱》为准。现在所要谈的是这一调名的缘起。按就《初学记》中提到:古琴曲凡九引,其“四曰《思归引》,卫女所作”《乐府诗集》第五十八卷,《琴曲歌辞》有《思归引》,叙述较为详细。《思归引》一名  相似文献   

3.
《草堂诗余》是南宋坊间编纂的一部便歌协律的词选,对明代词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明代前期,词学衰微,《草堂诗余》在长时间内不被关注,甚至备受冷落;明代中期,人们对词的创作产生兴趣,但词乐失传,词谱无踪,词学家视《草堂诗余》为词体创作的依据,或据其编纂词谱,或模仿其词进行创作,或评点取舍其词编纂词选。伴随着词学家对《草堂诗余》的多方面研究,明代词学迅速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4.
历代政府十分重视盐政管理。长期以来,地方权势操纵盐政,以致中央与地方围绕盐政管理权展开激烈博弈。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对内与对外战争的频繁发生,中央财政日益窘迫,逐步加强了对地方盐政的管理。在此背景下,江苏盐政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分别是“清中期陶澍主持的票盐制度改革、清末载泽主持的盐政院改革、北洋政府主持的盐务稽核所改革”。三次改革既有共通点,又各具特色,却因改革未触及弊政根本,以致改革不彻底,并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5.
词品与人品——再论晏几道(续《灵谿词说》之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6月,我写了一篇《论晏几道词》(先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三期,后来收入《灵谿词说》中),论其词兼及其为人。后来,与我合撰《灵谿词说》的叶嘉莹教授于1983年8月又写了一篇《论晏几道词在词史中之地位》一文(亦是先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后收入《灵谿词说》),对晏词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文中将晏几道  相似文献   

6.
继承创新失误──毛泽东词平仄律分析曹文安一今人作词总是要依靠词谱的.即使不回阅、使用词谱,而依熟读的名作填写,报名作也是据由词港产生的.此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传声填词”之说.但就历史状况言.词谱当后于词而问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7.
明代周瑛《词学筌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具备词谱雏形的著作,此书虽体制简略,但与前代思想、学术密切关联,可从深层揭示词谱起源的社会原因.其文献主要源自洪武本《草堂诗余》,又有独特的版本特征,为明中叶《草堂诗余》改编序列中承前启后的一环.其符号借鉴自北宋邵雍《声音唱和图》,周瑛由此制谱,可视作明中叶等韵、律吕等"声音之学"由...  相似文献   

8.
宋词的词乐在元代逐渐散佚,元曲取代了宋词。二者同属于音乐文学,亦同为古典格律诗体的长短句形式,因而词与曲自元代以来在文体上出现混淆的现象。这种混淆主要源自词学内部,在词选集里混入了不少的元曲作品。清初王奕清等奉旨编纂的《词谱》一直成为词体格律的标准,编者们为备体而误收了元曲十七调。兹以曲调产生的时代、作品的文献来源、声韵的音系和体制特征作为区分词与曲的标准,对《词谱》误收之元曲进行考辨,以证实其非词调。这有助于重新编订词谱,亦有助于对词与曲体裁的区别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出现了第一部汉语词谱,即田能村孝宪的《填词图谱》。该书参考了中国明清时期诸家所著图谱,共编订了116种词调的图谱:从其谱式符号以及标明各句次序来看,近于中国张綖的《诗余图谱》;详注韵法则从万树《词律》而来,词末补充说明字声规则,亦学《词律》体例,而内容则多袭取《词律》附注;但其例词不是从《词律》中来,而多选择香艳游戏之作,带有明显的词选痕迹。由于田能村孝宪《填词图谱》的示范,使得词在日本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正> 明张綖的《诗余图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词谱,在词论、词律的研究方面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词学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由于论词分婉约与豪放之争,方才涉及到该书,但也未见有专文探讨。今不揣浅陋,略述张綖生平及其《诗余图谱》,以就教于读者。一张綖,字世文,自号南湖居士,江苏高邮人。他是明代中叶的词人、藏书家。从小聪敏,七岁读书,能口占为诗。十三  相似文献   

11.
吴梦窗词集中共有四首与淮安相关的词作。词作显示梦窗在临安府尹袁韶幕中初游淮地,再游淮地则在任职苏州仓幕时期;其中有三首淮安词忆及一位扬州"楚伎"。因为淮安是南宋始置,地名及地域沿革都曾发生过重大变化的特殊地区,据此可以定位四首游淮或忆淮词作的大致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一祖多宗现象,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特色。屈原在《离骚》起句就寻根认祖,意在表明自己和楚怀王共为颛顼之胄,有一脉相承、休戚与共的关系,希望怀王能接受自己的赤子忠心,体察自己改革荆楚弊政,实现统一大业的苦心。  相似文献   

13.
略论明清时期的河南怀庆商人及贸易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怀庆商人及怀药商人通过遍及各地的贸易网络,不仅促进了怀庆与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流,发展了地方经济,而且也使“四大怀药”誉满华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怀药文化,在中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商人的贸易虽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社会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1950年10月23日,江阴县私立青阳中学校长谢家玉突然被逮捕.政府方面宣布他犯有包庇地主、出卖田地、隐瞒田亩、逃避秋征、开地主会议5项罪名.青阳中学校董会由当地在上海的工商界及文教界人士组成.谢家玉被逮捕后,青阳中学方面即与政府交涉,但最终,谢家玉仍然被判刑.通过对谢家玉的所谓5项罪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政府方面提出的罪名都不成立.这桩错案的产生是由于政府方面有意在土改过程中消灭乡村中原有地方精英的政治影响,可见当时的法制化水平受到那个时代社会革命的总体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以“盐课”满足“军国急需”由来已久、而两淮的盐赋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清代在两淮盐政中征收助军费用的形式、具体做法及激励措施,最后剖析了征(加)收助军费用对淮盐产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前人在论及晋宋诗歌由玄言到山水的转变过程时,多认为谢混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今人更认定谢混是以其山水之作来开始这一变革的。笔者认为谢混是以他清新浅畅的诗风消解了玄言风气,他的山水之作在变革玄言风气方面并无突出作用,而且山水诗的成长史上,他也并无开先之功。  相似文献   

17.
在吸收古往今来优秀诗歌的创作经验和审视前人师古误区的基础上,叶燮提出了他的师古之论。叶燮始终从诗歌发展流变的维度谈"师古"问题,他的诗歌师古论贯穿于其整个诗学体系的建构之中。在"师古"的前提上,他主张"识其升降";在"师古"的范围上,他倡导兼综百家;在"师古"的方法上,他注重"得其神理"。在总体上,他的师古论是比较通达的。  相似文献   

18.
谢枋得是宋代评点修辞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评点著作主要有<文章轨范>、<批点<檀弓>>、<唐诗解>等.其丰富的辩证修辞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的作文主张、婉曲与质直的表达效果、繁复与简洁的词语变化,文章的正与反、粗与细、俗与雅、豪荡与纯粹及句子的长与短、整与散、抑与扬、继承与创新等修辞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辩方面.  相似文献   

19.
姬建敏 《南都学坛》2000,20(1):56-57
谢晦是我国古代文章家。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等文章。表两篇是谢晦向宋文帝陈情表明自己不愿谋反心曲的。檄是谢晦不得已向京邑下的战斗文书。谢晦的文章数量不多,却阐释了他的人生历程,代表了他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0.
姚燮诗歌情文笃挚,气骨雄健,不拘一格,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其一,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摹写具体情境,动人心脾,出新出奇。其二,在构思谋篇上苦心经营,巧妙运用铺叙、虚实相生、以文为诗、视角转换、反衬、悬念设置、顶针等多种创作手法。其三,陶铸众家,风格多样,然辗转求质,形成了质古拙峭的主导风格,这与姚燮推崇汉魏、重视学养、法古求创的诗学主张密切相关。姚燮不名一家的创作取径和自成面目的艺术追求,折射出嘉道时期诗人群体普遍具有的融通意识和求变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