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通过人物的生活片段与内心思绪等平淡的描写,引导读者进行深层的伦理思考.其创作本质在于用文学反映整个时代的伦理风貌.在多篇短篇小说中,厄普代克将主人公置于相应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通过人物的伦理选择与相应的结局表现他的伦理意识;借助家庭关系组成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探讨家庭伦理,延续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异国的言行举止,阐释了人道主义伦理观,即婚姻理性化、种族平等化,乃至政治民主化的伦理意识;利用琐碎的生活细节,回应当下的生态困境,体现其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2.
约翰·厄普代克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基督神学是他在小说中频频涉及的主题。小说《兔子,跑吧》是作家的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厄普代克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强调坚持对超验的上帝的绝对信仰才是出路。文学与心灵、宗教探索相结合,使厄普代克的作品成为一面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美国社会的"断代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探讨了性爱、家庭、婚姻和宗教等问题。把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兔子”四部曲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结合作家的创作初衷,指出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包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容量使得它堪称研究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断代史”,认同作者宣称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厄普代克在其作品《恐怖分子》中采取了"他者"视角的叙述方式,在这种叙述中,信奉伊斯兰教的艾哈迈德既是恐怖分子的"他们",即行凶者,又是受害者,即"我们"。因此,这种叙述方式模糊了行凶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消解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二元对立。但在这看似消解的过程中,杰克的主体性身份也得到了构建。因此一个更大意义范围上"自我"与"他者"的对立被构建出来。  相似文献   

5.
6.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第20部长篇小说<寻找我的面孔>以一次持续了约10个小时的采访为基本故事框架,叙述了一位女艺术家一生的故事,特别是通过其与先后三任丈夫的婚姻关系,展示了一位职业女性艺术家艰苦的奋斗历程,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塑造了一个生动可信的女性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农庄》是约翰.厄普代克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我”和母亲的矛盾:母亲希望“我”留在农庄,不要返回都市,而“我”则坚持出售农庄,回到纽约。农庄是乡村文明的象征,纽约是都市文化的隐喻,因此,母子矛盾其实也就是两种生活状态的冲突。“我”的选择代表着现代人对“诗意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约翰&#183;厄普代克在其小说《兔子,跑吧》中通过电影技巧的运用,可视心理描写,及不可视元素物化的修辞建构,赋予语言以可视性,成功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又一个经典小人物形象,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全景图。本文以《兔子,跑吧》为例,从“文本图像”的视觉语言全新视角探讨厄普代克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厄普代克的视觉语言呼应了20世纪后半叶的图像转向理论。  相似文献   

9.
厄普代克的“小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发表于2004年的第21部长篇小说《小镇》以三个不同地域的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郊区小镇为场景,通过追溯其主人公欧文·麦肯齐的一系列婚外情,忠实记录了美国半个多世纪性道德的变迁史。作者并且指出,追求个人身体的自由固然是作为思想动物的人的本能的一部分,然而它同时也会侵害社会规约,给其他人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10.
厄普代克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探讨《恐怖分子》中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少数族裔所受到的9·11带来的冲击;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歧视和误解。揭示出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所面临的现状,以及文化冲突给国家之间带来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S.》以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为前文本,从海丝特的视角出发,叙述了莎拉——现代版海丝特在当代背景下所面临的命运和困境。文章从个人自由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两性关系的角度对《S.》和《红字》进行互文性解读,探讨美国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和转化性,揭示两位小说家在宗教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交会与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小说家,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思想。然而,9.11恐怖事件改变了他的写作内容和创作风格。本文探讨的是他的最新力作《恐怖分子》如何采用悬念小说的艺术手法,描写主人公怎样一步一步地走上恐怖主义道路,最终又为何放弃恐怖活动,剖析了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种种原因以及化解矛盾和冲突的种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的《屋顶丽人》和约翰.厄普代克的《AP》通过男女性别冲突形象地展现了男主人公汤姆和萨米的生存状态、成长历程和未来图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叶以英美两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枯燥乏味,以及陈腐守旧的伦理道德对人的天性的压抑和束缚。很显然,莱辛和厄普代克通过后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表达了他们相同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贫民院集市》是厄普代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小说,虽然写作技巧上不如以后的作品成熟,但它却奠定了厄普代克以后的宗教创作主题。本文从分析《贫民院集市》里两个层面的矛盾入手,揭示这些矛盾实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世俗主义及物质主义的对立冲突。身为基督徒的厄普代克在目睹宗教所处的发展困境时,不可抑制地发出了悲叹。  相似文献   

15.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颠覆了后者中的人物关系,把“被说者”变为“说者”,“说者”变成了“被说者”,从而传达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家对历史、善恶尤其是女性问题所做的辩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约翰·厄普代克对《兔子,跑吧》中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某些人物、场景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趋于一致。因此,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小说进行原型式解码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对小说中圣经原型的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和精神困惑,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与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几乎是一经发表便被奉为经典,然而,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阐释也从未停止出现。厄普代克的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哈姆莱特》之前”的故事,对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也为《哈姆莱特》提出了一个属于现代人的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约翰·厄普代克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农庄》《夫妇们》和《兔子归来》集中反映了美国60年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矛盾,小说中人物国家、种族、性别、宗教等身份认同的变化踪迹,揭示了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9.
在精神支柱缺失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兔子跑吧》中哈里探寻其信仰的过程——受到信仰挑战,被引向怀疑上帝,最后否认上帝存在,得出在信仰缺乏的年代人们往往是得不到上帝的指引和帮助的;上帝只是一个乌托邦;即使是探寻的尝试也会以失败的形式告终。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厄普代克在中国(1975-1985)”的梳理来观察外国文学领域的接受特点与方式,并由此发现译介者和研究者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主要表现在竭力让读者通过作品认识到美国社会的弊端,以及美国甚至西方社会制度的黑暗。这种批判意识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并与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