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首先需要倾听时代的声音,关注当今时代发展提出的问题;需要总结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从现代科学的发展中积极吸取营养;需要有高度的实践意识;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国的具体时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智慧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之所以能复兴于当代的最根本秘密,他的哲学智慧,在当代中国走上现代华新路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本质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走自己的道路”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民族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时代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找到了重要的发展动力;“要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方法论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创造性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创立了独特的行为方式;“三个是否有利于”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实践特征,它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指明了判断人们思想观声、和社会行为的评判标准。在对上述问题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智慧既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新路的指南和活的灵魂;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构思,就是一部渗透着邓小平同志哲学智慧的历史杰作。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新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新的世纪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生长点;四是关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哲学对话已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路径。与中国哲学对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及其特色最为直接的方式,也为在生活和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所必需。与西方哲学对话,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语境并反思我国现代化问题的必要环节,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禀赋当代性和世界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非哲学化,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法。改革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提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本清源,才能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永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中的学风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为了进一步推动哲学研究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应当强调:要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研究新问题,概括新成果,要认真读书,要沉下心来坐冷板凳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对世界,面对当前的时代,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结合起来。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及其经验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论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对世界,面对当前的时代,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结合起来。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及其经验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公共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产生了诸多认识误区,其中多元取向是最典型的一种,这不仅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也削弱了其铸魂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其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公共出口,才能走出误区,并唤醒当代学者的学术良知、时代良心和当代使命,为重建中华民族思想自我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要把握这一公共出口,必须将其视为一种弱纲领、一种宽松的包容性框架,通过中国化范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复归和学术定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世界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立足时代和当代中国的实践,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并参考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阐明对当代哲学创新的看法,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从市场经济的实践、信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挑战中探索规律,揭示矛盾,解决问题,更新观点,不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解释世界"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功能,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我国哲学理论界之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解读。我们不应该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作过分的、夸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意识和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中包含着先进中国人对于现代意识的自觉。呼唤科学、民主,要求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批评西方的现代性,都是这种自觉的表现。中国现代哲学家在现代意识的基础上,达到了对于哲学学科的自觉。尽管他们对哲学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明确地意识到:各门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后,哲学不再是古代那种包罗万象的学科,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哲学有别于宗教,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哲学也有别于科学,研究范围呈现出总体性的特点,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  相似文献   

13.
传统哲学没有把属人世界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的"人的本质"思想也就难免陷入抽象实体化的窠臼。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解释世界的实体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揭示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生成性,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正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家"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在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形象建构中具有包容、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具有更高的价值信任度和接受度,更加“润物细无声”。借助葛浩文的翻译和传播,莫言作品塑造的繁复且丰饶的话语体系成为世界“开眼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葛浩文的译本通过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解构西方翻译文学强势话语,进而彰显中国文学特色话语,同时又选择性地顺应目标语话语语境,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话语传播效果。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立足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营养,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参与国际话语场域的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理和实践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和而不同”的中国话语,进而有效传播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文艺学的背景理论是哲学。在西方 ,每一文艺思潮的背后 ,必伴有相应的哲学思潮 ;在中国 ,文史哲历来不分家。从事文艺学理论研究者 ,必须具有较深邃的哲学眼光。对当代青年学子 ,最为重要者 ,一是哲学入门 ,一是哲学选择与归宿。本文以牟宗三、李泽厚为参照系 ,主张从西方哲学入门 ,并以之作为手段 ;以中国哲学为归宿 ,为“安身立命”之所 ;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求生目标三者的综合、互动 ,造就自己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16.
通常的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但本文认为它更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开启现代西方哲学传统的哲学著作。主要表现在:它坚定地拒斥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它颠覆资本主义的主流文化代之以更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它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无论它的研究对象和其逻辑形式,都是传统哲学的根本革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把“人道”、“天道”合二为一,按照伦理道德原则构制宇宙观。儒家哲学思想把伦理准则夸大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本体和普遍规律,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有利于人格修养,强调美为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民俗热与我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以及经济建设取得空前成就有关.国人的凝聚力增强了,引起了传统文化的缅怀.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带来文化的整合,民俗热正是对异化的抗争.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急功近利,要调整理念,关注民生,深入田野,创建中国民俗学派.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界定中国传统哲学的语义出发,对中国传统哲学能否现代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着重论述了发挥中国传统哲学之现代生命价值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