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张辑哲先生的《创论公关四要素》(《公关世界》1996年第8期)一文后,我写了一篇题为《画蛇添足》的短文,发在《公关世界》1996年第12期上。近读张先生《再论公关四要素》(《公关世界》1997年第4期)一文,对拙文进行了批评,指责“不知何故”“文中不正面阐述其观点的理由”,却“扯”出个“公关状态”与“组织(个人)、公众、沟通(传播)”是不是“同一范畴”等逻辑规则性问题,以至使张先生陪着我“不得不说”些“‘多余的废话。’”读了张文,总觉自己尚未糊涂至此,竟将“公关状态”概念与“组织(个人)、公众、沟通(传播)”三个概念扯在一起,并一定要扯在一起,说它们四个不是一个范  相似文献   

2.
张辑哲先生在《公关世界》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创论公关四要素》一文,“向公关理论界诸位同仁郑重创议:修正三要素或曰改三要素为四要素——即在原三要素中再加上一个要素:状态!” 简言之,张先生要把公关活动(工作)的三要素“组织(个人)”、“公众”、“沟通(传播)”,改为“公关四要素”:组织(个人)、公众、沟通(传播)、状态。  相似文献   

3.
《公关世界》杂志95年第11期发表了张雷同志答本人的文章《“员工”是不是企业公关对象》(以下简称《“员工”》。该文坚持认为“不应把内部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并表述了几条理由。《“员工”》一文认为,“把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在逻辑上说不通”。其理由是:员工是企业这个主体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因此员工就是企业主体。这一点该文作者曾在一篇叫作《企业公关和企业公关学的哲学思考》(《公关世界》95.2)的文章中表述得很清楚:“既然企业公共关系的主体是企业,它就应该包括企业的所有员工,他们都是企业公关行为的具体承担  相似文献   

4.
笔者“四要素”之说及拙文《创论公关四要素》(载《公关世界》1996年第8期)“出笼”后,引起了一定反响。但由于可理解的原因,笔者所直接听到的多为赞许之词。感谢孙书第先生《画蛇添足》一文(载《公关世界》1996年第12期),使笔者听到了否定之声。但细读孙先生文章后,又在感谢之余,感到些许遗憾。——当然并不遗憾孙先生与笔者观点相左,而是遗憾孙先生文中错解或说误用了“要素”、“范畴”等概念,衍生出诸多与“三要素”、“四要素”之争无干的话题,其“画蛇添足”的文题与结语,用  相似文献   

5.
《公关世界》曾多次发表讨论公共关系理论核心概念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一直留心拜读这些文章。对公共关系理论核心概念的探讨是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1990年,我就发表文章,主张将“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协调”作为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些年,我不断地在思考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本文尝试对公共关系协调的概念和公共关系协调的客观必然性进行探讨。 协调,字面意思是指事物间配合得适当。  相似文献   

6.
本刊在2001年第11期编发了山海先生的文章《“伪公关”神话的幻灭》剖析了远华集团假公关之名,谋私利之实的点滴内幕,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究竟什么是关系?什么是科学的公共关系?本期编发了谭昆智与廖东升先生的短文,以满足读者的探询,也欢迎广大读者对此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7.
百期祝贺     
《公关世界》杂志社全体同志:自创刊以来,克服了创业进程中的重重困难,今天它的“第100期公关世界”,同海内外广大读者见面了。我谨代表贵州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向你们致以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公关世界”百期的出版发行,是编辑部全体同志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以及全国公关界人士共同努力结出的丰硕成果。“公关世界”多年来,为  相似文献   

8.
《公关世界》编辑部及广大读者: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祝贺《公关世界》出刊200期!《公关世界》,我从第1期看到了第200期。14年来,我期期都看。《公关世界》从14年前诞生之日起,走到今天,虽然其间经历了严峻的历史考验,但《公关世界》编辑部的同志们,坚持报道公共关系的专业特色,不游移,不动摇,始终如一,成为了目前全国唯一创办时间最长的公关核心期刊。这是一份功劳,这份功劳第一要算在以汪钦同志为首的《公关世界》杂志社全体同志们身上。在14年里,《公关世界》能够生存下来,并得到了发展,首先是由于《公关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雷先生在《公关世界》95年第2期上撰文,提出了一个观点——“内部公关”不应属于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其理由之一是“这是一个逻辑悖论”,即员工不能既是公关的主体,又是公关的客体。王安军先生又在《公关世界》95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这不是逻辑悖论。其理由之一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完全可能既是某行为的主体,又是该行为的客体”的。笔者不打算对双方的争论焦点(“内部公关”是否属于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加以评论,只想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王文的论据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公共关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公共关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这种关注中,似乎存在着将公共关系道德化的倾向。例如:《公关世界》1996年第8期刊登的《道德:公关之魂》一文就比较明显地  相似文献   

11.
1995年8月第五届全国公关理论研讨会的主题是“公关策划”。会议认为,公关策划是中国公关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要求公关学术理论研究应把解决公关的应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同年11月,《公关世界》在卷首语发表该刊编辑部所撰《勇于实践,拿出精品》一文,此文是对研讨会内容的深化,十分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公关界要参与公关实践这一重大问题。此后1996年第6期的《公关世  相似文献   

12.
贺信《公关世界》杂志社汪钦同志:欣闻杂志出刊200期,我谨代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公关世界》出刊200期表示热烈的祝贺。《公关世界》创刊14年来,在您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倾力普及公关理论,传播公关信息,开展公关培训,成为中国公  相似文献   

13.
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公共关系学》,是江西师大文学院副院长赵卫宏先生的一部公关学力作。笔者读完赵卫宏先生的这部新著,大有耳目一新之感:一、以往的公关学著作大都“以长远为方针”视为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而赵著的表述为“以着手平时着眼长远为方针”。笔者认为,赵先生的表述更加完善。任何社会组织制订公关计划、实施公关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举国欢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公关世界》杂志发刊200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公关界唯一坚持十余年如一日的《公关世界》杂志,其发展的艰难历程使公关界许多同仁感慨万千,这本杂志及其创办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顾问、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汪钦先生对中国公关的突出贡献在社会各界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5.
李东 《公关世界》2023,(12):7-8
<正>我是一名公关人,我与《公关世界》结缘始于1998年,至今将近25年了。1998年,我从职业高中参加高考对口招生,最终以全区第三名的成绩被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公共关系专业录取。我在职业高中读的是文秘班,因学习的有公共关系课程,并被公共关系职业的魅力深深地吸引,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毫不犹豫选择了公共关系专业。  相似文献   

16.
六月份,中国两大公关协会均有“风云之作”,中国公关界出现“双虹奇观”——第四届中国公关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六届中国国际公关大会几近同期举行。本期杂志竭诚将“双虹奇观”向读者做重磅阅读推荐。《聚焦目光凝聚希望——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和《突破与创新第六届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侧记》这两篇文章对“双虹奇观”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读第七期《公关不可侮》,又读于济同志《一石激起千层浪》后的编者按,也想说一句:公共关系教育需大力普及!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应该不算是新生事物了,可公共关系在我国许多人们的头脑中的认识竟然还是那么片面甚至是错误,除社会的原因外,这与公共关系的普及教育跟不上有很大关系。1991年上海大学办高级秘书培训班,初听公共关系课,觉得这是一门很好的学科,后经学习,对公共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93年我系  相似文献   

18.
读了《公关世界》1996年第二期陈国明同学的文章“公关教学忧思录”以后,深有同感。关于我国公共关系专业的教学,除了文章中所谈到的几点外,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公共关系专业的教师,我想就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公关基本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拖了公关教育的后腿 学生们在学了公共关系学课程之后,普遍的一个印象就是,公共关系学没有什么东西可学。从公共关系的定义不统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到公共关系学的体系不成熟等等,似乎公共关系学除了几条枯燥的原则之外,再就是别的学科的一个大拼盘。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感到公共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公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公共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由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与《公关世界》杂志社主办、由廊坊市公关协会承办的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将于今年8月24日在有“和谐廊坊”之美誉的河北省廊坊市举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以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前,当公共关系刚刚在台湾兴起时,为了要让一般人了解什么是公共关系,常有人喜欢引“冯谖客孟尝君”一则(典出《战国策》)来解释何谓公关,当时我在《中国时报》有一个“公关人”专栏,亦不能免俗,曾为文详细说明冯谖如何以狡兔三窟为譬,为孟尝君在封地“薛”矫诏令烧债券,以致人民感念,日后孟尝君失意回到薛地,受到人民夹道欢迎的事。孟尝君欣喜之余,曾对冯谖说:“昔先生所谓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但是“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其实与公共关系的精义,还是有一点差别的。“冯谖客孟尝君”讲的是一种施舍,一种慈善行为,是利人的。虽然不损己,但并不直接利己。这种单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