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食学"一词最早见诸中国学术界,大概是源自萧瑜教授1966年于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的《食学发凡》一书。顾名思义,"食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类各种饮食现象、行为、思想及其规律。"食学"概念的出现虽然较为晚近,但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重视饮食研究,《礼记·礼运》就有"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据史籍记载,两汉至唐期间,《隋书·经籍志》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  相似文献   

2.
(一) 饮食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得如此自然,以致常处于学者的视野之外。它虽然不被注意,变化缓慢,却是最深刻反映和影响民族文化的要素之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如把这“礼”扩大理解为人类文化,这也是很恰当的。人类文化越接近初始时期,饮食在人类整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先秦“八政”,“食”冠其首。显然,作为人类食物主要来源的主食无疑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被尊为"至圣"与"亚圣"的孔孟,就把性生活与饮食并列。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的本能,说千道万,基本上属于食、性和防御三大范畴,其中尤以食与性为中心。既然性是本能,那就必然伴生而来,随死而泯。其间,我们只有顺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书《十问》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生活     
“哲学就是生活”。这是古希腊人为哲学下的“定义”,也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诚然,就人类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生存等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动物也要生存,而其摄食、繁殖、延续、死亡就构成了它的整个生命过程和“生活”内容。人类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并不仅仅是为了面包才活着”。这个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说明了生活是一个比生存更大更丰富的概念。人类的生活固然是以生存为前提,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为了生存。如果把人类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范畴,早在上古时代,汉语的“饮食类”动词就很丰富。在众多的“饮食类”动词中,“尝”的词义演变轨迹很独特,它由饮食动词最终发展成了语气助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孤立的系统,词义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先民们早期食不果腹的饮食生活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推动了“尝”的词义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6.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第一基础。由于各个民族成长于不同的自然空间与地理环境之中,所以创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最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饮食体系与餐饮文明。在种种不同的饮食体系与餐饮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本文正是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来揭示二者各自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饮食为生存之根本,但对人类来说,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类生理方面的需要,还能满足精神及维护社会秩序之需求。云南新平花腰傣的饮食除提供基本的生存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能量外,还有交流信息、彰显社会地位、强化社会人群的民族认同感、表达情感、化解社会矛盾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前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凝聚着浓厚的文化精神。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精益求精、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和合的潮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需求。了解这种差异,对汲取西方饮食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特别对我国旅游饭店餐饮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茹毛饮血”已为人们经常用来说明原始人类的饮食状况。“茹毛饮血”作为一个词始见于《白虎通》,但它来源于《礼记·礼运》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内,饮其血,茹其毛。”这段记载并没有说明原始人类怎么个“茹毛”法。孔颖达在其《礼记疏》中说:“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  相似文献   

11.
患过大病之后,一些老年人刚刚痊愈,就大食大补,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恢复作用,反而使原病复发,症状加重,这类现象中医称之为“食复”。 在人们日常生活及临床上常见的老人食复多为感染性肺疾患、肝炎、胃炎、胆囊疾病、肾炎、糖尿病、肠道传染病等。患这些病的老年人,在疾病恢复期,如不注意饮食,极易食复。 导致食复的原因,多为病后余邪未清尽,脾胃气弱,而强之饮食、盲目进补,使尚未复元的脾胃、元气受损,旧病重发。 防食复,首先宜辨证施食,根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异选择性味不同的食物。如高热后必耗津伤阴,  相似文献   

12.
自人类出现以来,环境就一直是人类的生存伙伴与生产对象,人类的行为就一直对环境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3.
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人们的饮食活动、饮食行为受政治形态的作用或影响,往往脱离饮食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它非饮食的社会功能转化.这主要表现在把饮食行为与国家治乱相联系;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把社会饮食活动纳入"礼"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赐饮赐食或献食贿食把饮食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或作为官场钻营的政治工具以及社会成员在饮食消费、饮食资源占有方面的巨大悬殊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等等.由于社会饮食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社会政治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汉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中国形成了中原和荆楚两个食酸地区。元明清时期,酸食区域被更广泛地认知,山陕、东北、东南沿海三个酸食重区彰显出来,酸食的空间差异辨识度明显。20世纪的饮食文献资料统计表明,中国酸食分区的历史承传特征明显,酸食空间分布的形成主要与水土酸碱度、资源分布,以及饮食结构、饮食味道味型差异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人类从有自己的历史以来,生存问题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自身,人类实际上也是在不断解决旧的生存问题同时又面临新的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正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寻着自身生存之道,积淀了丰富而深速的生存智慧。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更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生存之大道,为人类贡献了高超而又意义深远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诞生到现在,农业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生存之中,成为标示人类存在的生存方式。但是针对农业的生存论问题,学界的探讨却非常少,而另一方面,有关农业的生存论问题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探讨,以使农业可以在生存论层面上得到解释。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农业以何种目的出现在人类生存中、农业以何种方式进入人类的生存以及农业如何展开自身的生存论路径、农业生存论显明的功能四个层面对农业在何种意义上体现其生存论特征加以分析,试图给予农业一种生存论理解,使农业原本存在的生存论特性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7.
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咱们老祖宗说:民以食为天.后来的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自从有人类社会活动以来,填饱肚子从来都是件必须优先解决的事情.因而,从古至今,各个时代,农业始终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极重要的位置.就吃喝选料而言,由于我国多数人在饮食上受宗教禁忌约束的较少,而人们在饮食上又喜欢猎奇,讲究物以稀为贵,所以中餐的食材非常广泛,几乎是飞、潜、动、植,无所不食.现代人对吃的,或者可以说是现在这几十年,老老少少对吃的都挑剔了起来,就是在国外,一个中餐馆再也不是会做"宫保鸡丁"就能俘获人心了.  相似文献   

19.
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存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类自身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其生存能力。在当代生存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吃既是一切动物更是人类生存之本 ,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故对吃的研究是大有好处的。为此 ,从中国人用嘴吃饭 ,掂掂筷子的份量 ,肉食者的风采 ,温文尔雅的素食者以及饮食的反思等方面论述了东西方人对吃的特点及其深厚的经济基础 ,以期有助于对饮食文化的进一步探析和国人对饮食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