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中华龙文化□徐佩瑛张智琼一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吉祥动物形象。《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只是一种既能登天又能入水的鳞虫神物。古代传说中龙有多种。《广雅》云...  相似文献   

2.
<正>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小说写作的地理背景就在于鲁西——古东昌府一带,书中也大量地使用了山东方言,这就为研究考证它的人提供了最重要的内证,它直接关系着成书与作者籍贯的考证判断。在所有方言中,亲属称谓方言更显的至关重要,《金瓶梅》中的“达达”一词就引起许多研究者的争论。著名学者朱星先生认为《金瓶梅》中有些方言词并非纯山东话,如“达达”吴中方言也有,常州人说“爹爹”(tia tia),宜兴人说(ta ta)即“达达”,可知常州人宜兴人所说的都是“爹爹”的转音。故而,对《金瓶梅》中山东方言的这种认识就成了他的论点——《金瓶梅》作者苏州人王世贞说的一个论据。  相似文献   

3.
温庆新 《学术界》2024,(2):123-131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学者对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长时段批评,呈现出赞誉与批判并存的态势。赞誉者主要基于知识“兴味”与“红学史”,肯定该文的“考证”方法契合了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推动《红楼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批判者不仅否定该文的“材料”使用与纠缠于“政治问题”,而且意图构建适应现代社会情境的新艺术性研究范式。这是一种以现代学者“当下”需求重构《红楼梦》“过去”意义的言说模式,诱导世人对《红楼梦考证》的“未来”价值予以新的研判。可以说,《红楼梦考证》的现代批评是时人以“新目光新方法”的文艺批评为抓手,努力参与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理应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杂剧《西厢记》,郑振铎写了一些研究和考证的论文。他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认为刘龙田刻本为隆庆朝所刻,为现存各明刊本中最早者。此外,他说:我们现在很可以大胆的说,万历以至崇祯诸《西厢》刊定者所谓“古本”、“元本”者,本来都不是那末一回事。他们的所谓“古本”“元本”都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之流,原是假借这一个好听的名义以自行其笔削的。在这里,郑振铎根本不承认有古本、元本的存在。具体地说,他认为周宪王本、碧筠斋本、朱石津本实际上是没有的,都不过是“托古改制”的一种手段而已。问题应该分开来谈,校刊《西厢记》的戏曲家和书贾用所谓“古本”、“元本”的名义来盗名欺世的事情,确实是有的,例如书林刘龙田,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决不能认为我们现  相似文献   

5.
论龙的起源与演变关系郭殿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给予的解释。为揭开龙的神秘,追其本源,古来文人学者多有释之,特别是近现代释龙者更甚。综其释论,各有建树,仅举几例与读者共识。龙与图...  相似文献   

6.
汉代哲学,特别是汉代中国哲学的知行观,至今仍然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20世纪40年代初,赵纪彬先生著《中国知行学说简史》,于汉代叙述了古文经学派的“知之匪艰,行之推艰”说及扬雄、王充的知行学说。80年代初,方克立先生著《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规》,考证出“知之匪艰,行之推艰”说乃是先秦哲人就有的见解,于汉代仪叙述了董仲舒与王充的对立。上述两位著名学者的研究,虽然各有创获,但都未能使人看出汉代知行观的逻辑发展的轨迹。其实,汉代中国哲学知行观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汉代的许多哲人都继承了先秦诸子“以其道…  相似文献   

7.
孔子删《诗》之说,起源于司马子长。《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 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唐以前历代儒生都没有提出过相反的意见。唐人孔颖达在对“书传所引之诗”进行反复考证后,首先对“古者,<诗>三千余篇”提出了异议,实际上是对孔子删《诗》之说持否定态度。宋以后,对孔子删《诗》之说进行考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朱熹认为,孔子只对《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刊定,而不曾删《诗》。叶水心非常同意这个意见,他说:“<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但当时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不同意孔颖达的意见。他说:“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余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邵雍也说:“诸侯千有余国,<风>取十五;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现代学者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在其诗词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三十五年来,注解者甚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问题至今尚未澄清。现经考证、探索,就几个有关问题略述如下。 一、《沁园春·雪》发表的时间与地点。 许多著述都说,《沁园春·雪》最初是在一九四五年发表于《新华日报》,其实这是误传。 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同志根据抗战胜利后时局的需要,为了挫败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与周恩来等同志由延安飞抵重庆和国民党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高峰期,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规模上看,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清人《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清人对《史记》的评论”和“清代辞章之学与《史记》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桔颂》与《九章》“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从内容来看,“这里面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从形式来看,“大体上是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于是有人说《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也有人说是晚期的作品。至于《桔颂》所颂者也说各有异,或曰自颂,或曰颂人,或日“所颂者不知究系何人”。凡此说明还需对《桔颂》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郑樵的诗说及其治学精神唐振宇石兴莹有宋一代,疑古变古之风盛行。古代经籍在宋代几乎都被重新认识和思考,《诗经》当然不能例外。《四库总目》说,“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俱废。”对毛诗首先发难的是欧阳...  相似文献   

12.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颠覆了后者中的人物关系,把“被说者”变为“说者”,“说者”变成了“被说者”,从而传达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家对历史、善恶尤其是女性问题所做的辩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对李清照的《词论》和其中的“别是一家”说,无论是褒者还是贬者,在两点上存在着共识。一是认为《词论》所阐释的都是词“别是一家”的特质;二是认为同“别是一家”主要是指内容风格方面,反对“以诗为词”。其实,这些都不符合《词论》的本意,也未俗易安的“词心”。贬之者以真承森先生为代表。他在(评李清照的铜论)——同史札丛之一卜文(载《光明日川1959年5月24日)中说:“吉就宋词发展规律来考察,她这篇文字是对宋词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其理由是:“李清照词论里一个主要问题,是北宋末年词和诗分合的问题,这是同史上一个…  相似文献   

14.
汤勤福的博士论文《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2000年1月出版,下简称汤著),拜读之后有一些感想,必欲一吐而快之。一汤著在史学史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朱熹《通鉴纲目》的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通鉴纲目》“凡例”是朱熹所撰,他还撰写了部分的“钢”,而“分注”则是朱熹托其学生赵师渊撰写完成的,即认为《通鉴纲目》的主要作者不是朱熹而是赵师渊。这一观点影响极大,几成定论。对此汤著作了说细的考辨,得出了全然不同的新论断。作者考证,元朝贺善曾指出当时有人怀疑《通鉴纲目》非朱熹所作;全祖望、王梓…  相似文献   

15.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历代监察制度的研究似嫌不足。笔者窃以为,在当今反腐倡廉之时,有必要认真开掘这座矿山,提炼其有用成分,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必须考证源流,先从其原始意义进行探讨。什么叫“‘监”?《说文》的解释是:“临下也。”《方言》说:“察也。”《诗·小雅@节南山》中有一句一何用不监”,郑玄笑:“女何用为职不监察之。”可见“监”与“纺”为同义.关干“察”宁,《说文》云:“覆审…  相似文献   

16.
浅谈学习兴趣的意义及培养葛致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瑞士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者积极性、主...  相似文献   

17.
鞠躬尽瘁 党之楷模——读《周恩来的人格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躬尽瘁党之楷模———读《周恩来的人格风范》葛洪泽在周恩来诞辰百年之际,“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及时推出吕志、范英所著的《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一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而周恩来就...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文物局藏有一套傅山批点《庄子》过录本。底本为光绪二年浙江书局据明世德堂本校刻。过录本封面朱笔题“傅青主批点庄子”。书内《秋水》前十七篇均有朱、墨二色圈点,并有若干眉批、根批与旁批。虽非傅山墨迹,但经考证,我们认为实为傅山原作之传本无疑。其理由如次: 一、傅山自称“学老庄者”,对《庄子》研究颇深,批点《庄子》乃题中应有之事。他曾说:“老夫学老庄者也”(丁本《霜红龛集》卷十七),“愚父子学庄列”(卷二十三),“我本徒蒙  相似文献   

19.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载叶瑞汶《对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一文(以下简称《考证》),作者称他于1992年春在浙江义乌农村看到《义乌南阳叶氏宗谱》,中有苏轼撰《叶氏宗谱序》与苏洵为翰林学士叶道卿遗像所作的《像赞》并附有原文影印件。《考证》经过考证断《序》与《赞》为苏轼、苏洵作,实际上却并未作认真的、扎实的考证,甚至连最基本的人事关系都弄错了,故作此文以辨之并就正于叶氏及方家。《考证》谓:“为了讨论问题方便,将苏轼父子的佚文公布如下,其中的分段、标点符号和括号,系作者所加”,然其断句、标点均有错…  相似文献   

20.
《心史》是一部真正的奇书。宋元之际著名诗人、画家郑思肖用一腔热血写成后,埋藏井底三百五十多年才重现于世。自刊行至今,又已过了三百五十多年,期间总有人把它说成是一部伪书,但提出的“证据”没有一条是站得住脚的。关于这些,不少研究者(包括本人)已写过多篇文章辨驳过。本文主要考证《心史》最初两种版本的刊刻过程及其关系,和这些刊本的二十几位序跋者的情况。 考证这些,为了理清版本源流和查清有关者身份,此外还有什么意义呢?一是可以进一步证明《心史》绝非伪造。二是可以进一步确认这些序跋本身的重要价值。著名晚明史专家谢国桢曾说:“《心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