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养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等方面下功夫,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抓好学生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2.
认清校报使命坚持办报育人张治中,代俊秋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软实力,它是植根于长期的办学理念之上,熔铸在高校的凝聚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内聚力之中,是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重要力量。大学的硬实力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现状,那么,基于环境育人的大学文化软实力展现的则是学校的追求和理想,是大学精神。大学是社会建设精英的集中地,大学文化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未来建设者的思想和品德。因此,打造大学文化软实力,提升大学创造力和竞争力,是全球性竞争环境下大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总体上说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其中,高校德育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为基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方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途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为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和达到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塑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系统梳理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历史演进,从政治引导形象、理论阐释形象、铸魂育人形象、系统科学形象、开放包容形象五个方面科学把握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的核心内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基本遵循进行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形成是学生健康人格建设的关键,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案例和文献分析法,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以建立健全制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以法律情感教育为载体构建全过程育人新模式、以产教研融合携手第二课堂探索法治人格塑造新路径,一方面丰富了“三全育人”和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对新时代高等学校如何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塑造大学生法治人格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朱常宝,任健雄江泽民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科学...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探讨了校园文化实现的主要途径: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利用触景生情,用雅致的情景塑造人;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塑造人;雅俗并蓄,用继承创新的精神去塑造人;通过一流的办学水平、独特的办学特色、丰硕的办学成果激励学生。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释放其育人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对友善精神的培育。友善精神的培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本要求,是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客观需要,是决定人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价值观教育视域下友善精神培育的途径有:传播正能量,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0.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高度凝练,蕴含“认知”“使命”“担当”“情怀”四重维度的内涵,具有铸魂、赋能、立根的时代育人价值。新时代谱写绚丽篇章,应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深度有机融合,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共识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因此,道德天然是"共识的道德"。"道德的共识"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是因为将社会的"道德"困境误读为"道德共识"困境,将道德共识的"改组"简单理解为道德共识的"分化"。缓解道德共识的焦虑,必须达成道德共识的共识,即通过道德妥协以实现不同质态的道德共识之共存,承认有限共识以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当代我国道德建设与道德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已实施的道德建设举措与方法则需要进一步改善。对当前和谐伦理建设中的问题具有共识,而在具体问题分析中呈现观点的多样性,在评价他人与评价自我之间存在殊异性。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亦需予以足够关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窗口行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原则,抓好理论指导、行为倡导、舆论引导和文化诱导四个环节,从整体上予以加强,并以此影响和带动社会其他行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略论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已经在高校开展起来 ,但现有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令人担忧。作者认为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应该通过接受专业教育和参加培训 ,掌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最后探讨了培养、培训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传统法哲学领域中存在着两大理论类型,即自然法理论和经验法律实证主义理论。长久以来。不少人以为这两大理论非但互相排斥,更共同穷尽了法律理论的一切可能。若承认这两大传统理论类型并且认为其穷尽一切可能并排除其它理论类型,将会产生法学上二律背反问题。凯尔森通过引入法律与事实关系的命题解决了这一难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纯粹法理论。但是,凯尔森并没有论证纯粹法理论的对立面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的反向探讨,问题的实质将会转向道德与事实的关系上。对道德与事实关系的论述,将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和谐城市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道德的支撑,而城市文化则是和谐城市的支撑。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之间寻找现实契合点,有助于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国民素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对和谐城市文化的建设路径研究要体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实事求是地重新审视城市文化形象的基础上,多角度探索和谐城市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和谐城市文化为和谐城市建设营造了开放兼容的城市文化氛围,使和谐城市成为市民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鄂伦春人的民族传统培育道德,生产的狩猎活动凸显道德,文化上传承道德,禁忌和不成文习惯法维系道德。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不仅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也塑造着鄂伦春民族美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以德治国"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以德治国"就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治理国家.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抓好政治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政,从严治政,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的舆论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文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辨析了文论史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诸种论述,着重讨论道德与审美、道德与历史的复杂关联。认为在商业逻辑无孔不入的时代,有必要重新强调文学的道德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20.
名誉本性论     
人无不具有极为深重的名誉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名誉攸关每个人最为根本的利害。这样一来,名誉便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荣誉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会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快乐,从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违背道德,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坏名誉、遭受耻辱和舆论谴责及其所造成的巨大利益损失,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得不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从而极有成效地阻止他违背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