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因此,通常人们称文学为语言艺术。“文学”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早已有之,但其含义与现代美学中专指语言艺术的概念并不相同。在先秦对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即将现代所说的文学,哲学、历史等等都囊括在“文学”之中。至两汉,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而把学术著作叫做“学”或“文学”——这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大师屠格涅夫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理的透视,“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灵这个虽然开发很久,但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他认为,“诗人必须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却是一个隐蔽的心理学家。他必须知道并感觉现象的根源,但只描写这些现象本身。”所以,他在现实生活中竭力捕捉“那些明确无误的,说明人的心灵的,简单而突然的动作,”以表现人的深层的心理机制和复杂的内心动机。他的这种美学上的意识和追求赋予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以一种似浅而深、似怪而常的特性,因而具有厚实感和立体感。爱情是屠格涅夫常常涉笔的题材。克鲁泡特金认为爱情也是屠格涅夫塑造性格的主  相似文献   

3.
一塑造“四化”创业者形象,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文学创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在建设“四化”的新长征路上,文学需要暴露陈旧的、腐朽的东西,但也需要歌颂进步的、美好的事物.对前者的挞伐,将激励人们顽强战斗,在“四化”建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后者的歌颂,将为人们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树立学习榜样.歌颂什么,暴露什么,直接同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连在一起.有的同志认为,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干预生活,暴露生活的黑暗面.因而他们主张新时期文学也应以暴露为主,不必强调塑造  相似文献   

4.
<正>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黑格尔自然界最美好的和最完善的创造物,就是人。文学既然是人学,人成为艺术的主要对象,则是完全自然的事。文学的探索,应该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文学创作的奥秘。现实生活中的真人,都是有生命的活人。艺术既然是反映生活的一面明镜,那么,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也只有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一样,才能在作品  相似文献   

5.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略论金庸的《连城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城诀》是金庸的一部不引人注意的武侠小说 ,但它在金庸的全部创作中内容独特 ,地位重要。它以人性恶为叙事中心 ,描摩人类社会可能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 ,挖掘人性的弱点 ,并找寻到其根源———物欲 ,从而揭开人的生存之谜。它突破了传统“大侠”的观念 ,塑造了崭新的英雄狄云的形象 ,是金庸小说由“侠”的文学向“人”的文学转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漱石文学中的女性与日本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 ,他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漱石对女性在主观上虽然存在厌恶与恐惧的心理 ,但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美 ,女性的哀 ,女性的苦 ,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女性群体。而这些女性蕴蓄着已内核于漱石思想中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表达了作家对“爱的真实”的追求 ;二是漱石文学中对女性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樱花飘香”技巧 ;三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明显地体现出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哀、闲、寂”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这个过去曾被当成修正主义批判的命题,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冲破了他们制造的封建法西斯“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罗网,又恢复了它的名誉和地位。四年来,我国文学事业的”复兴’、繁荣,愈来愈显示出了它的正确性。本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起着  相似文献   

9.
八九十年代的新潮儿童文学回归“五四”,继承了“五四”儿童文学“以孩子为本位”的传统精神;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儿童文学的分类,直接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力;重建人的意识、塑造未来民族性格,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与作家的人文担当。这三方面的合力,直接促进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0.
自从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奥涅金这一“多余人”形象之后,在俄国文学中又出现了皮却林、罗亭、奥勃罗摩夫等一系列“多余人”艺术典型,构成了独具风采的人物画廊,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总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一个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自己民族文学的“多余  相似文献   

11.
文学“乡土”在本质上是个体认同的构造。文章以“文学豫军”的官场书写为例,分析地域文学中的官场话语与“中国”层面上的启蒙话语的纠葛,探讨官场书写的中原模式,包括:官场书写的诱惑与诉求,中原“头人”的塑造,以及在官场矛盾救赎中体现的地方创伤思维与文化意志等。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远古神话产生起,中国文学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现代文学中演变为“感时忧国”精神。十七年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十七年小说对古老中国民众所遭受的重重苦难继续作了一定程度的书写与表达;二是十七年作家在以文学作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三是十七年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仍保持某种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人性意识演进的角度重新梳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价值是深化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路径。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上升之路经历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逻辑步骤:第一部曲表现为“欲”的释放与弘扬,在深层则意味着对启蒙原动力的开掘,是新时期人性启蒙发动的真正标志;第二部曲以“情理激荡”为路径通向人性的提升;第三部曲则进一步落实为“自我”的重构,表现为对现代性启蒙人格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4.
钱中文和叶秀山的“文艺反映论”都是对传统文艺反映论的创新性发展,但二者差异颇大。就“反映者”而言,前者强调创作主体,后者推崇艺术家。在反映者定位和反映者能力的阐述上二者差异明显:前者将反映者定位为“主体”,后者将反映者定位为“在世界中的人”;前者看重反映者的“感动力”,后者看重反映者的“洞察力”。就“反映内容”而言,虽然二者都坚持“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在对“现实生活”的界定和“反映内容”的认定上,二者却有差异:前者将“现实生活”界定为“客观现实”,后者将“现实生活”界定为“生活世界”;前者将“反映内容”认定为“心理现实”,后者将“反映内容”认定为“基础生活”。就“反映方式”而言,前者认为其是创作主体“改造”客观现实,后者认为其是艺术家“揭示”基础生活。差异成因源自二者在思想动因、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英语文学中缺乏明确的“海洋文学”的定义,但韦勒克关于文学类型的理论和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类型的研究,却为“海洋文学”的确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介绍清末民初“新小说家”在文学类型方面作的努力,联系文学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和当下中国步入海洋大国的实际境遇,指出在当今语境下推进“海洋文学”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在“五四”初年提出的“人的文学”理论,虽有为启蒙主义所利用的功利因素,但也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和理论基石;他在“五四”后期开辟的“自己的园地”则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一次富有成效的个人化实践;他在30年代仍然坚持超功利、重审美、重“言志”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广有影响。总之,周作人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内的最早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推动者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中自觉运用“三分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学中,是否运用过“三分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怎样划分文学作品的类别?在西方相当流行的就是“三分法”,根据反映社会生活时塑造艺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他们把文学分为三大类:一,叙事文学,作者通过对生活事件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来塑造艺术形象;二,抒情文学,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来塑造艺术形  相似文献   

18.
我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独立的文学部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报纸出现以后,由新闻脱胎出来,而后逐渐发展,逐渐完善,最终独树一帜的。它虽然步入文学的行列,但它保留了强烈的新闻性特征。这种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必须以特定的新闻性内容为题材,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事件或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史实。在这种独特的形式里,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正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根本标志。其它文学形式,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戏剧、电影,可以“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把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真人真事经过改造,塑造为艺术形象;也可以“杂取种种人”凑成一个,根据社会生活虚构故事情节。不管用哪种方法塑造形象,都要经过典型化途径。所以,这些人物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但又不能指认他就是谁某;这些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映,展开广阔的生活画面,但它的焦点,却始终对着人。古今古外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由于生动、深刻地描绘了人,塑造了各种人物典型,而传之于世,而且有教育、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 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人,写各式各样的人,特别是描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灵魂美的人,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仅从琳琅满目的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杂剧、传奇中,我们就看到了古典作家们在道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不仅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文艺理论,特别是关于塑造典型的理论,是从他的丰富的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马列主义文艺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无产阶级的文艺创作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高尔基十分重视塑造典型形象的问题。正象他所说的:“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反映现实,就是借助人物形象和艺术典型来实现的。高尔基根据长期的丰富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那就是作家必须写“活”艺术典型,“使他象活人一样”。这是高尔基塑造典型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