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镇守军为研讨对象,希望通过于阗镇守军的情况了解军镇制度在西域的发展。唐代于阗史研究,离不开和田出土的于阗文书,而于阗文书尤其是汉文文书,则多为军镇文书,对于研究于阗镇守军及更基层的军事单位如杰谢镇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于阗镇守军的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镇守军的主要职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展出了一批古代文书,其中有三件于阗语—汉语双语文书,严格意义上,是两件双语、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文书。第一件《桑宜没欠款》,馆藏编号GXW0107,所涉及人名大多是于阗文书中常见,年代大抵形成于8世纪末的30年之间,所记事件发生在古代于阗著名的杰谢。第二件编号GXW0038者,曾定名为《汉语于阗语双语契约》,但从剩余于阗文字判断,更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辩状公文。于阗语部分出现催促交纳thauna"布;絺紬"的语句,亦反映出8世纪末古代于阗社会对纺织品的强烈需求。第三件是《杰谢首领勿劳便緤布契》,馆藏编号GXW0163,此件看似双语文书,实际上是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语文书,虽然残破,但具备提示作用。本文主旨,在于解析这三件文书所涵盖的语言、历史信息。基本结论:从文书所涉及的人物以及事宜而观,这三件文书应属于一个时代,甚至可能出自同一处遗址,反映了8世纪后30-20年杰谢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居民的构成,值得结合其他文献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的一组和田出土粮帐文书,对这些文书的定名与性质,以及它们所反映的于阗地区在军镇体制下的经济、军事等事务都有所讨论。特别是围绕《唐某年杰谢镇状为大历十七年当镇应管仓粮破用等事》对公粮发放的对象与标准以及杰谢镇与杰谢守捉的关系等,都做了新的探讨与补充,从而对安西四镇的镇防体系以及相关制度也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所藏和田汉文文书中的习字部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习字文书的内容、形式,进一步讨论文书的写作时间、习字者以及年代背景等相关问题,从而了解唐朝统治时期于阗的汉化教育以及中原文化对于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和田出土汉文社会经济文书,为我们展示了于阗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以及镇守军与当地社会经济关系的一些侧面。我们看到,于阗镇守军向当地百姓收取"正税"、"驮脚钱"以及实物等各种税赋,镇守军已经切实地掌握了于阗当地百姓户数和男丁的统计信息。通过文书可以了解于阗经神山至拨换城的道路上"馆"的一些情形,同时可以看到守捉管理递马的情况。另外,还可以看到于阗镇守军的镇兵也有不少是携带家口居住在于阗,这些家口的相关事务,可能是由兵马使来负责。我们还可以透过文书了解民间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6.
伯希和自敦煌石室搜去之于阗文书9、5538a,为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曹元忠书,它关涉西北史地之巨大,史料价值之重要,可以说为现存于阗文书之冠。然而解读与研究极为困难。首先是文书的本身,当代于阗文大师贝利(H.W.Baliey)自言,1938年始即接触此文书,并加以仔细研究,但直到1964年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代于阗王国之国名的讨论,并非学术界崭新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更多新的文书,涵盖佉卢文、梵语、于阗语等。本文以新材料为佐证,重新考察了玄奘所谓于阗王国之"雅言""俗谓"背后的语言现象,并引用汉语音韵学家的观点,提出汉文史籍的"于窴""于阗"正是最古老的于阗王国的国号的音译。佉卢文的khotana以及梵语的khottana与"于阗"相承一脉。而玄奘笔下的"瞿萨旦那国",虽然有于阗建国传说的背景,但始终未见应用于官方、民间以及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8.
卜宪群 《文史哲》2007,(6):48-53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形成了以公文行政的基本制度,乡里则是国家各类文书下达与上呈的最低一级机构,大凡涉及乡里事务的公文都要下达到乡里,但学界对乡里文书的具体运作状况还不十分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特别是简帛材料来看,乡有多种类型的文书,乡要以文书行政,乡有秩、啬夫、乡佐直接管理文书。而里除了贯彻上级文书外,里吏、里民与其上下级之间可能没有文书往来,而以"自言"行事。  相似文献   

9.
近年和田地区共发现五批唐代汉文文书残页 ,全部流散民间。其中第三批已为作者刊布考释。本文刊布、考释第四、五批文书 ,通过对文书的内容、文字、用语、职官等的考释 ,推断这批文书的时代为唐代 ,探讨了随军营妓、唐代棉花称花以及“秤”这一衡量单位的重量等问题。文书为唐代于阗史填补了“亻占镇”、“光 ( ?)里”、“神山馆”等镇、里、馆之名 ,同时又丰富了我们对唐朝在于阗的职官及军务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于阗史料。这些有关于阗的史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于阗语写的各种文书。在整理和研究于阗语文书方面,贝利(H.W.Bailey)做了奠基的工作。德莱斯顿(M.J.Dresden)编有《于阗塞语写本草目》(1),我们以这份目录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纂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将刊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另一部分是敦煌汉、藏文写本中有关于阗  相似文献   

11.
仲高 《西域研究》2001,(1):81-88
隋唐时期,尤其唐朝是于阗文化的盛世.这期间的于阗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突厥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粟特文化之间呈现一种整合态势.于阗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进行着双向回授.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的于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高 《西域研究》2002,(1):66-71
11世纪之后,西域南部绿洲的于阗文化进入新的转型期.随着伊斯兰-突厥文化逐渐占上风,其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发生重大文化变迁.在这种文化变迁中,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汉文化与西域其它民族文化之间都在一种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出现整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P 3 71 3v所记有关“东窟”、“大太子”、“天子窟”等的详细考证 ,认为文书中记载的“天子窟”是 1 0世纪中叶于阗太子从德为其父王李圣天在榆林窟营建的功德窟 ,具体是今榆林窟第 3 1窟 ,这一点也可以从洞窟内现存壁画内容题材加以印证。文中并对与之相关的如于阗和敦煌石窟艺术、洞窟图像与历史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朝对安西四镇地区的基层行政治理是非常有效的。出土文书证明,乡里村坊名称出现于四镇地区.村、坊实施区域有明确的城野划分,村的命名采用"自名"原则。这些事实表明,四镇地区县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是随着羁縻州制度在四镇的建立而诞生的,唐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已经渗透到了四镇的最基层。村民差役的催驱由武官负责,这表明该地区在基层管理方面的地方特色。考察四镇地区的基层行政建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四镇的性质,有助于判断四镇所属蕃州县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5.
荣新江  朱丽双 《西域研究》2012,(2):1-13,142
前人在讨论于阗年代或王统世系时,根据中原正史记载和敦煌莫高窟画像与题名,对活跃于公元10世纪的于阗国王李圣天的事迹渐次有所表彰,但缺少系统和整体的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心得,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圣天一生的事迹做一个总体的考察,包括其名字、称号、即位年代和所用年号、与敦煌的交往与和亲关系,遣使后晋与受封"大宝"等,希望大致描绘出他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16.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梅村 《西域研究》2008,4(2):44-54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喦<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儿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阅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i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17.
和田约特干出土猴子骑马俑与猴子骑驼俑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的猴子骑马俑和骑驼俑特征的分析 ,联系古代印度文献材料和北方青铜有关遗物 ,认为它们在这二类组合的观念和图像的传播过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  相似文献   

18.
毗沙都督府下设若干羁縻州,由于两《唐书·地理志》不载州名,历史面貌较为模糊。本文考证羁縻于阗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初领于阗、蒲山、六城、渠勒、戎卢、精绝六羁縻州,前上元二年,改于阗州为毗沙州,于阗都督府为毗沙州都督府,析置羁縻西河、勃野、河中、□□、东河五羁縻州,初步复原了毗沙都督府十一州的具体地望,并对朱丽双新近发表的《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一文作了评析,认为坎城、吉良、固城仅是军事城堡,非羁縻州。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选举制度是代议民主最基本的要素。在我国,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体,是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在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中,有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或秘密投票)等原则。选民登记、选区划分、代表名额、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预选、代表候选人的宣传介绍、投票选举、选举结果的确定、对代表的监督和补选等都是这些原则的展开和体现。同时,可将这些原则作为标准来观照现实的选举制度。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的发展,选举法也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改革在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 ,必须进行与其相适应的企业领导体制创新 ,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企业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体系 ,形成新的制衡机制 ,这是搞好企业监管的根本和关键。在新旧体制交替过渡时期 ,更须健全完善并强化外部监督 ,做到内外结合 ,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