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魏末年,爆发了六镇起义,在镇压起义的战争中而兴起的怀朔镇高欢和武川镇宇文泰两股势力,把北魏一分为二,形成东魏和西魏。以后又由东魏演变为北齐,西魏演变为北周。西魏北周经过一系列改革,转弱为强,最后终于灭掉北齐。统一北方。西魏北周为宇文氏执政。宇文氏主要以武川镇军人起家,其势力主要由贺拔岳军团、侯莫陈悦军团及随孝武帝元修入关者三类组成。孝文帝元宏迁洛之后,六镇鲜卑没有受到洛阳政府汉化的影响,鲜卑文化完全保留下来。住在六镇地区的各族人几乎都鲜卑  相似文献   

2.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鲜卑族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与嫩江流域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各部曾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代、西秦、南凉、宇文、辽西及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其中,前燕曾一度雄据黄河流域,与前秦、东晋鼎立;北魏进一步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历北齐、北周,鲜卑族对当时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恢复与发展、为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而做出了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54-160
斛律光出身于六镇勋贵,是北齐的重要大臣。斛律光家族在北齐盛极一时,其家族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齐的存亡兴废。斛律光具有卓越的军事统领能力,其攻防并重的军事策略保障了北齐在与北周对抗中的优势地位。斛律光被杀导致斛律家族迅速陨落,成为齐、周调整战略布局的转折点。斛律光之死与齐周政权攻守转变恰好同步进行。斛律光死后在民间升格为人物神,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晋中、晋南地区形成了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4.
晋政权南迁至隋统一天下260余年间,中国大地政出多门。以北方地区论,先后出现“五胡十六国”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其建立者除汉族外,更有匈奴、氐、羌、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这些政权治下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风貌,然学界于此期民族文学之研究,迄今却甚为薄弱。言北朝文学,多以数位汉族作家为主,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依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 ,渔猎经济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生活特点使其严重依赖于水 ,形成水崇拜。在原始魂灵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将一些人的尸体投入水中 ,以求隔离其灵魂 ,祛除不祥。伴随着这些游牧民族汉化、胡化潮流的缓急 ,这种投尸入河习俗时盛时衰 ,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汉化道路上的一个晴雨表。  相似文献   

6.
韦琦辉 《学术界》2008,(1):236-241
东魏、北齐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高级还是低级官吏都普遍存在贪污现象,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无所不至.虽然东魏、北齐贪污盛行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治理贪污的失败是最主要的原因.贪污的泛滥使东魏、北齐国力迅速衰退,最终被北周吞并.  相似文献   

7.
北齐设馆修史标志着史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它之所以出现在北齐,而非北周,更非东晋南朝,是由于北朝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推进了国史编撰,北朝史家的良史意识催生了以专人专职修史的编纂思想,以及北齐比北周更多地继承了北魏一东魏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8.
北朝末期的萨保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航 《西域研究》2005,35(2):12-24
本文将石刻史料中萨保任官的资料与北朝末年的官品制度以及其他部族首领的任官情况加以对比, 分别对北周、北齐的萨保品位进行了考察, 提出此一时期的萨保品位大致相当于县级长官。此外, 本文还从官品变迁、萨保继承、人员任命等角度, 揭示了中原政权利用官僚品级秩序增强粟特贵族的社会流动性, 并进而统合粟特聚落社会资源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10.
东魏、北齐曾在境内侨置凉州,这个凉州不见于《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等古今地理志著作。文章从史籍、墓志中辑得13条东魏、北齐凉州及其所辖盘和县官员的资料,既可补史载之阙,又揭示了凉州地名的东西移动。这些凉州官员有一半源自河西或西域,其中不少是粟特等西域胡人。东魏、北齐侨置凉州的目的,是为了安置从河西凉州及灵州等地迁徙来的民众,尤其是粟特人对东魏、北齐的胡化风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西胡化风气在东魏时就已流行,此点拓展了陈寅恪提出的北齐西胡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磊 《江海学刊》2023,(1):200-208
从梁陈之际到隋朝统一的四十年间,东亚政治格局有三次重要变化。承圣三年到天嘉三年(554—562),南朝与百济同处内外危机之中,这是南朝天下秩序整体危机的表现。陈文帝仍延续萧梁政策,以百济为东亚首要国家,并笼络新兴的新罗,但陈朝建构东亚秩序的尝试在光大元年(567)遭遇挫折。陈宣帝夺位引发华皎之乱、北周入侵,天嘉年间东亚和平局面终结,东亚诸国外交重心转向北齐。北齐以魏晋辽东、乐浪、带方郡名为高句丽、百济、新罗君主的封国名,这一体系性安排为北周、隋、唐所继承。与北朝重视高句丽的传统不同,北齐以百济为东亚首要国家,除授百济王东青州刺史,使其控扼海道。太建九年(577)北周灭齐后,百济积极结好北周隋,高句丽则与北周隋对峙。东亚政局的这一结构性矛盾成为隋唐东亚问题的缘起。  相似文献   

12.
<正> 南北朝初期,山东是南方刘宋王朝与北方拓跋魏王朝激烈争夺的地区。公元5世纪60年代山东入于北魏,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至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山东先后隶属于北齐、北周。这个时期山东的历史,实际上是北朝历史的一部分。北朝  相似文献   

13.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很早就与中原的汉族发生密切的关系。在五胡十六国中,先后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等政权,继十六国之后有北魏、东魏、西魏(总称为拓跋魏)、北齐、北周。还有一个在青海地区建国很久的吐谷浑王国。其中疆域最大、实力最强并且立国年代较久的是北魏。北魏最盛时的疆域,北逾阴  相似文献   

14.
熊安生(?—578),字植之,《周书》、《北史》均入《儒林传》,长乐阜城(今河北阜城县)人,后长居于邺(今安阳市北)。生于北魏太和末,最晚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卒于北周宣政元年(578)。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四朝。 熊安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师为学和为师授徒中度过。东魏天平(534—537)中,他已经约四十岁,还从李宝鼎学《礼》。以后以“三礼”授徒。直到北齐河清(562—565)  相似文献   

15.
均田制首创於北魏,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继承和发展。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起,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的实行为止,均田制从施行於一个割据政权而扩展到在全国范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历时三百年,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于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内容,必须给予比较正确的评价。过去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尤其是对北  相似文献   

16.
简论鲜卑汉化与北朝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理论界》2008,(7):107-109
鲜卑兴衰与北朝兴衰同步,走着鲜卑汉化、统一北方,北方统一、鲜卑消失的历史道路。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所建北魏翦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秃发部,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拓跋部汉化成功的范例,但迁都洛阳后的一些改革不彻底,给北魏带来严重恶果,导致分裂。鲜卑宇文部为求生存、求发展,实行改革以自强,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融和,灭掉北齐,融入先进的、更大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17.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存在了将近三个世纪。本文试对这一土地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一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解散了原来的氏族组织,使其成员定居下来,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重  相似文献   

18.
王明前 《兰州学刊》2012,(2):98-102
北齐、北周两个东西对峙的北朝王朝,分别致力于以邺城和长安为中心的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由于军事任务浩繁,除战时屯田经济较有成效外,其区域整合绩效有限。这在两朝货币秩序的混乱中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正> 杂户杂户的起源很早,远在南北朝时的北魏、北齐和北周初期都有。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齐灭后,周武帝曾宣布将诸杂户全部放为百姓(见《周书·武帝纪》、《隋书·刑法志》),实则未获放免的仍不少,所以延至唐代,在官贱民中仍有杂户一色。从前引《唐六典·刑部都官》的几则记述,已知杂户是官奴婢的再免者。关于杂户的具体特征,有下列记载:“杂户者,谓前代以来,配隶诸司职掌,课役不同百姓,依令老免、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多元文化观认为,中国的本位文化周初便已定型,是本地众多民族合力的创造。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的结果都是“汉化”而非“胡化”,而伴随这“认同”的便是“融合”,各种文化在交流中放出异彩,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