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的《诗品》问世1400多年来,评家纷起,毁誉参半。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是显优劣、有品第”,“所以能提高鉴赏的标准,同时也开创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①。美国汉学理论家丁·刘若愚则认为:“刘勰同时代人钟嵘,主张表现主义诗歌观。”“钟嵘认为诗人以情感反映外界事物,并把这一反映,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品·序》把表现观列为第一位。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表现观是钟嵘批评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用心在于实用批评和文学史,因而对一般的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大。”②清代的王士认为,…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含义独特的文学范畴。“滋味”,以其丰富的内涵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当我们融现实视界与历史视界为一体时,就更能看清它的文学合理性。“滋味”第一次正式被突出为文学的标准,实为钟嵘的功绩。“滋味”是他诗歌理论以及实践的最高理想和准则,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在批评玄言诗时他也说: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值得一提的是,“味”在钟嵘的《诗品》中,触及了文学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作为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诗品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意蕴,即“滋味”,或称“意味”。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论的长河中影响很大,后来的“意境”说,就滥觞于此。而另一方面则是从文学审美鉴赏的品味、体验意义上来讲的,如“使味之者无极”(《诗品序》),它属于鉴赏论的范畴。钟嵘在《诗品》中重点是谈的前一个方面,所以本文也只是对前者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滋味:古典诗歌感性美的特征表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诗歌所作的专门性的艺术批评始于钟嵘,而且,比起长于分析的《文心雕龙》来,钟嵘的《诗品》又是一部点悟性的批评著作.这两点,使得他的"滋味说"显得特别重要.但人们往往据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滋味”说。他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诗歌不可用来说教,否则就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要有“味”,读者才能反复品味,收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在钟嵘之前,也有人提到“味”的问题,最早的恐怕还是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后来是《礼记·乐记》:“一  相似文献   

5.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学专著,也是我国诗学史上第一座丰碑。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这评价极为恰当。从表层看,《诗品》论述诗歌的基本观点是零乱的,但如果深入地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它含着相当完整的诗论体系。这个体系概而言之就是:以“吟咏情性”为核心,以生活感受为基础。以赋比兴为手段。以“风力”、“丹采”的高度统一为准  相似文献   

6.
黄念然 《中州学刊》2003,9(6):94-98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 ,其研究代不乏人。 2 0世纪的《诗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品第、“滋味”说、批评观 ,以及与其他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整个研究历程形成了“两高一低”的发展态势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孟庆雷 《江淮论坛》2006,(2):143-148
“滋味说”作为《诗品》的一个核心概念,由于钟嵘并未予以正面的界定,造成有人怀疑它的存在。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不只是传统文化怎样支配、影响了“滋味说”,而且是传统文化怎样融入到“滋味说”的内部,成为它的血液,它的经脉,它的灵魂,它的永远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精神生命,以及这智慧怎样使《诗品》深邃起来,成为中国传统诗学长河上永恒的坐标,规定着后世诗人的情思,使传统哲学与诗学获得一种水乳交融、玲珑剔透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文学思想,即“自然”论文学观,这一文论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其中,钟嵘及其《诗品》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批判诗歌创作热衷“用事”、讲究“声病”之风,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崇尚“自然”而不废文采。其理论取向与刘勰颇为一致,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齐梁时期一部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著作。它通过对五言诗的论述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的重要理论,而诗味说就是其中之一。齐梁时代,门阀士族居于统治地位。他们在政治上黑暗腐朽,生活上堕落腐化,文风上也空前萎靡颓废,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不是追求词藻的华丽,就是把诗歌当成哲学的宣传品而搞得枯燥乏味,不是拼命地堆砌典故,集事比类,使诗平庸板滞,“迨同书钞”,就是讲求“四声八病”,使诗歌失去自然真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生动的艺术形象,没有滋味,不能感人,因而也就不能发挥社会的教育感染作用。钟嵘的诗味说,就是针对上述倾向提出来的。当然,滋味的问题也并不是钟嵘的首创,前人  相似文献   

10.
王承斌 《理论界》2007,(10):207-209
《诗品》在探讨后世诗歌不同风格起源时,认为有《诗》《骚》两大源头,并由此形成了两大流派。令人在论及钟嵘的诗学观时,多认为钟嵘偏重于《诗经》一派。然而从钟嵘重视诗歌抒发怨情、重视诗歌的语言美、重视兼具《诗》《骚》二者之长的作家作品等几方面来看,他没有丝毫“重诗轻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99-104
"滋味"说成因是钟嵘《诗品》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成果非常显著,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者普遍从陆机《文赋》中的"遗味"直接过渡到刘勰和钟嵘的"味"论,而忽略了佛典中的相关材料。早在西晋竺法护所翻译的《大哀经》中就有直接以"滋味"喻文的先例;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中亦以"义味"论文;东晋僧肇《百论序》中用以论文的"风味"更是内涵丰富。这些"味"论不仅在思想上与后来钟嵘的"滋味"论非常相似,而且在渊源上也与佛经中很多种与语言相关的"味"论有关。因此,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论与佛教中的这些"味"论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诗品》研究的重要成果——读《钟嵘诗品评论》王之望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被尊为诗话之祖。它“思深而意远”,揭示了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规律,与其同时代的另一部“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3.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生年不详,大约卒于天监末年(公元518年)前后。他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形式主义文学风靡一时的时代。他几乎对晋、宋、齐、梁在诗歌领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都——进行过批判。他的《诗品》这本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钟嵘标明《诗品》的写作目的主要是“辨彰清浊,掎摭利病”,通过分品以显优  相似文献   

14.
《诗品》所以垂式千秋,独秀众品,成为百代诗话之祖,除了其中包蕴的诗歌史观,刚柔相济的美学理想,确立“滋味说”以外,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同样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钟嵘非常重视批评的方法,他把批评方法、批评目的和批评效果视为整体。他称自己的方法是:“致流别”、“辨清浊”、“掎摭病利”和“显优劣”。“致流别”,指区分诗歌流派,追流溯源,辨体貌之所出。“辨清浊”,指分辨声调清浊,区别风格流派的一致性和多样性。“掎摭病利”,指褒贬作品,指陈得失。用“显优劣”确定诗人的品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品》集批评方法之大成。“致流别”追溯历史师承,属“历史批评法”;“辨清浊”、  相似文献   

15.
李黎 《兰州学刊》2008,(1):196-198
钟嵘《诗品》推溯诗歌源流,论潘岳源出于王粲,今人大多或以为牵强,或以为该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诗歌皆文辞华美。文章对钟嵘《诗品》晋黄门郎潘岳条作出疏证,认为潘岳与王粲的渊源关系在于:一、清且悲的诗歌风格;二、叙事如传的书写笔法;也正是这两点使潘岳诗歌“浅”于陆机。文章具体分析了“浅”与“深”之所指,阐释了钟嵘“陆海潘江”之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钟嵘《诗品》对江淹诗歌的评价谢文学江淹以其(恨赋)与《别赋)著称于世,而其诗歌几乎淹没无闻。其实他的诗歌是很有特色的,最早受到了他的学生钟嵘的重视①。钟嵘在其《诗品)中说: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  相似文献   

17.
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直接继承了先秦诸子以及六朝时期的言意理论,并运用到他的诗歌批评实践中。一方面充分信任语言的表意功能,重视辞采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提出“自然英旨”说;一方面又十分强调诗歌要有文外意,重视审美体验,提出“滋味”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毛诗序》与钟嵘《诗品序》的审美价值和功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从写作背景、诗学指导思想、诗歌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肯定了《诗品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以"滋味"论诗,使中国诗学有了新的审美范畴。审视钟嵘《诗品》品评的五言诗及其反映的生活,会发现"滋味"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充满审美张力的审美范型。"怨"与"清",既是五言诗内容的客观存在,又是五言诗的独特"滋味",也是钟嵘评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型。"怨"与"清"是魏晋时代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反映,"怨"是诗歌创作的外在感召,"清"是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水"意象往往是内心之"怨"的象征,是对"清"境界的审美追求,并成为魏晋诗人纾解时代"哀怨"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他对诗歌的性质、特征和思想艺术标准的原则性的认识,并对违反诗歌特征和标准的某些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在正文部分评价作家时,他的批评标准就表现得更为具体细致了。本文以序文为主,参照正文的有关论述,介绍钟嵘这方面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