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phaticcommunion有“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等译名 ,即所言所语并非为了提供某种重要信息 ,而意在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酬语”的文化共性是指任何民族文化缺之不可 ;“应酬语”的文化差异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情感。我们认为 :汉语“应酬语”的口译原则 ,在现阶段仍应以照顾“老外”的情感为好 ,即要跨越其字面“语言意义”而译出其“情感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假的公验与公认问题既是真假的确证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有能被公验的才是真的,因而主张在确证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真假时,引入“可传达性”、“通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实际上,并非任何真假都是可公验的;能被严格公验的只是哲学与形式科学中的真假;而经验科学、实证科学中的真假严格说来是不能被公验的。  相似文献   

3.
英语phatic communion有"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等译名,即所言所语并非为了提供某种重要信息,而意在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酬语"的文化共性是指任何民族文化缺之不可;"应酬语"的文化差异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情感.我们认为汉语"应酬语"的口译原则,在现阶段仍应以照顾"老外"的情感为好,即要跨越其字面"语言意义"而译出其"情感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情感表达型交际”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目的在于分析交际过程中表达情感的语言,但是语用和功能方面的分析还比较少见。文章首先对目前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接着指出人际语用学和评价理论在分析人际关系和情感意义方面具有理论优势,能够为情感表达型交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文章最后指出从人际语用学和评价理论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情感表达型交际的研究要通过建立交际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和情感表达型交际的概念模型,最终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揭示交际者如何在情感表达型交际过程中建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俄语感叹词是表达情感和意愿的词。它是语言情感范畴中最典型的组成部分。由于俄语感叹词在语言中的独特作用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它对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 ,起到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独特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6.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欣赏优秀文艺作品时经常出现的审美心理现象。造成的原因是:文艺作品所蕴涵情感的复杂性、模糊性以及各种情愫的互相渗透、融合;审美情感是在特定的氛围、情境中产生的一种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某种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概念;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或梳理的情感内容,天然地契合于某些艺术形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非常微妙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疑问句分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大类。本文讨论的是有疑而问而且有意义的疑问句.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在逻辑上可以表达判断是公认的,这里不作深入探讨。“有意义”指疑问句必须是真疑问。关于疑问句的真假问题,逻辑学者的观点不尽统一。一般认为,疑问句“不表达判断”或不直接表达判断,(1)当然也就无真假可言.有人对疑问句的真假问题,态度不十  相似文献   

8.
感叹句就是表示某种感情并有一个表示感叹语气的语调的句子,命题就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感叹句是否表达命题,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感叹句一般不表达命题(或判断),只表示说话者的情感.如:“……感叹句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表达判断…….”(见杜岫石编的《形式逻辑教程》修订本第57页)又如:“……‘好啊!美丽的哈尔滨!’……象这样……表示喜怒哀乐情绪……的句子,都不是判断,这样的句子,要么是没有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要么就是不必要或不可能作真假的鉴别.”(见徐国柱著的《基础逻辑》第78页)而我认为感叹句一般都表达命题,因为情感必须以思想为基础,感叹句必须以陈述句为基础,从而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具有真假这一特征.下面就对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英语语用歧义的美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歧义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虽然歧义会给语言的精确表达和信息传递造成困惑,但歧义并非是一种完全消极的语言现象。积极利用语言结构内部的矛盾所产生的歧义,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取得特殊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情感表达是宋词的关键。评价理论为研究语篇中的情感提供了参考。文章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宋词情感的类型、极性、表达方式、参与者和强度,以及情感语篇分布表现出的层次性特征:微观情感、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提出了情感意义的语篇分析路径:情感的解读始于前景化微观情感成分,在关注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下分析背景化微观情感,最后全面分析语篇的情感波动。然后文章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了例示性的分析,证明了文章分析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