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缩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辽宁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与振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辽宁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投资产业、投资区域和引资来源地过分集中等问题。应充分发挥辽宁省在政策、地理位置、工业基础及市场等方面的引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辽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运用回归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辽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辽宁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辽宁的经济增长。基于此,提出制定辽宁投资区域战略、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外包、吸引跨国并购等未来提高辽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辽宁省利用外资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利用1989—2005年辽宁省相关数据,研究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同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及进出口总额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利用外资对辽宁省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辽宁省工业部门的确存在着技术外溢效应,即引入外资每增加1%,会促进工业部门产出增加2.75%。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利用外资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装备制造业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而集群化发展则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集群化选择,进而通过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及其演进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实力和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本文从企业层面、集群层面、政府层面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现存的不足,并提出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中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作为工业大省,不仅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还由于其依托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特有的野生中药材、滋补类动植物资源、生物制药技术以及人才优势,在发展中医药产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何使辽宁的中药产业发展成为继装备制造业后辽宁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辽宁省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FDI对安徽产业结构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产业结构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安徽的产业分布情况,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扩大了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外资工业的结构性倾斜助长了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提出通过发挥优势和引导外商的投资来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辽宁省作为外资“北上”的热点地区之一,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增长较快的现状,在介绍辽宁省利用外资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辽宁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绩效,主要表现在资本形成、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扩大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了提高辽宁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外资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就业等方面对辽宁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目前利用外资还存在外资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分布不够合理等问题。辽宁省应从加强软环境建设,注重引资方式的多元化,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引导外资在地区间的合理分布等方面更加有效的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10.
从利用外资的视角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进行研究。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投资环境、利用外资方式、利用外资来源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把握利用外资的方向和重点,选择多元化的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外资的来源结构,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吸引外资。  相似文献   

11.
以产业集群作为研究视角,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宏观政策背景,探讨辽宁发展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从辽宁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刚性、逆工业化特征以及工业主导等方面特征来看,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为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提供结构性支撑。市场化程度及市场空间、技术基础条件以及制度和政策环境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提供基础性支撑。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应从重大项目和工程导引、区域协调以及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辽宁曾经是全国先行工业化的地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化指数较高,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可靠的依托.本文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不断加大,这对于以内需型和投资型为特征的辽宁来说,提供了依托装备制造业优势拉动经济增长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国际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借鉴工业发达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辽宁省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实际状况,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外资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总结90年代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今后利用外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较系统地概括了90年代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以期在今后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外商的大规模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5.
辽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业绩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分析20多年来辽宁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总量变化和结构变化,以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最后提出辽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东北振兴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创新或建立创新机制的过程,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制度创新成为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历史发展中面临的制度约束及其对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分析了辽宁提升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制度创新需求。通过理论分析与铁西区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在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政府制度创新问题,建议政府对产业政策与管理模型做出相应的变革,将政府角色从建设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将经济调控方式从调控企业向调控市场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以适应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虽然辽宁装备制造产业中各行业总量指标,如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等,都在国内占有较高的比率,但是各行业的亏损较重,产业技术水平低。集群式创新是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辽宁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来提升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从而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引力模型的辽宁利用外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在“后WTO”时代,需要调整利用外资战略,以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引力模型对辽宁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与两地要素禀赋差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两地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辽宁利用外资战略重点是改善投资环境,突出要素禀赋优势和提高对香港、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的方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的波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出口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利润的贡献都不大,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假说不相符,而与经济增长导致出口扩张假说(GLE)相符。表明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不能仅依靠出口,关键在于产品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从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来看,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正在朝着结构更优、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方式和来源地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剖析了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确保经济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完善投资环境;处理好与周边城市利用外资的关系;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监管等对策,以期推进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