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我国宪法中关于私有财产保护条款不断完善,这无疑是在保护人权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宪法在私有财产权保护方面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从私有财产权产生的理论基础出发,着眼于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宪政价值.结合各国私有财产权保护的立宪实践,对我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机制的完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赖喆 《现代妇女》2014,(8):98-98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宪法劳动关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是研究公民劳动权问题的前提。通过分析宪法规范与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宪法劳动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公民择业自主性提高,国家从劳动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宪法劳动关系中国家的主体地位在弱化但没有消失,宪法劳动关系仍只存在于国家与公民之间。  相似文献   

3.
2009年,我国发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二00九一二0—0年)》。这一举措必将对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人权和宪政的规律性联系研究中可以看到,必须大力实施人权计划,通过不断深化法治改革,不断完善宪政建设才能实现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近年来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及中国人权事业进展系列报告中,中国政府为保障言论自由和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设定若干目标并取得若干进步,使得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宪法解释史上,关于宪法解释主体大致存在两种理论之争:一种是民主理论,另一种是自由宪政理论,前者主张由人民自己解释宪法,后者主张由独立司法的法院对此进行解释。两种理论在实践中皆有模式的载体,但是,如果站在中立与客观、理性与智识的立场上视之,则会发现:作为宪法解释的主体,司法者比立法者更胜一筹。首先,立法者实际上并非宪法文本的作者,其虽然是现实中的人民的代表,但并不是立宪时的民意的表达者,即使立法者享有宪法解释的权利,这种解释的性质依然属于立法的性质。将法律具体化于每一种特殊的场景即法律的应用,则必然是司法者所从…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2008,(12):12-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透露,中国政府决定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对未来两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规划。这是中国第一次制定这样的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据了解,这一计划将全而系统地制定保障人权的工作目标措施,进一步改善我国人权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其内容涉及完善政府职能,扩大民主,加强法治,改善民生,保护妇女、  相似文献   

7.
孙博 《现代妇女》2014,(10):127-128
宪法在我国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悬之高阁却毫无用处。但近十年来宪法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解法解释学的长足发展可见一斑。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宪政观念的深入人心下,我国的宪法正在走出高阁迈向人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宪政实践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这样的路径差异,标志着我们的宪政带有相当大的精英推行过程。政治精英一开始就把宪政看成是改变国家落后的工具,而不是将之看作是实现政治正义的方式和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途径。这是中国历次宪政失败的最大原因。  相似文献   

9.
这一案例可以在学术界、舆论界、司法界引起讨论,也是一次很好的普法过程蝴牡铜■刘杰这个案子很有典型意义,而且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对加强依法治国、提高全国人民法制观念有极大推进作用。这个案子宣传得好、可以成为中国宪政启动的契机。依法治国的精华,是先要依宪治国。如何把依宪治国落到实处?就是能够进行宪法诉讼。一个国家不能进行宪法诉讼,那么宪法就是一纸空文。我们现在提出了宪政机制的问题,就应当有勇气把违宪审查制度建立起来。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建立这个机制,面对WTO,我们将会闹出许多笑话。面对WTO,我们应当审视一下我们现存的立法行为、司法行为,使权力部门真正地成为在宪法和宪政制约下的权力部门。  相似文献   

10.
浅谈沉默权     
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我国宪法,注重和加强人权保障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刑事诉讼中沉默权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将从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沉默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是否应当建立沉默权制度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沉默权制度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违宪审查制度是指由有关国家机构对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行为等进行审查,并就其是否违宪做出裁决的法律制度,它是防止政府侵犯人民宪法权利的方式,是真正奉行宪政的重要标志.但在我国一直都没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直到2003年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和"李慧娟案"的发生才引起全国对违宪审查制度的普遍关注.一时间,在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似乎变得刻不容缓了.但是,我国真的能那么快就能建立起这种执行性很强的违宪制度吗?  相似文献   

12.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中国必须开展一场平等权利运动和农民权利保护活动。为什么要开展平等权利运动?原因是现实的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如城乡不平等、官民不平等,等等。平等权利运动的宗旨是,敦促全社会关心农民的状况,从根本上争取农民的宪法权利和公民待遇,保护农民利益,改善政府治理。这个帖子进而倡导制定一部《平等权利法》,以便在法律上保证农民和其他各个阶层普通公民的基本利益。平等权利本来是基本人权,可一幕幕令人难以想象、触目惊心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和拷问现行制度的良心:一个在柳州打工4年的农村女孩…  相似文献   

13.
孙世伟 《现代交际》2013,(12):14-15
在法治国家中,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及如何处理至关重要。因为公民权利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真正法治国家的基石,而保护权利的必要条件则是有效地对权力进行限制,和谐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本文从法治基础理论出发,描述了真正法治社会下权力与权利的“应然”的关系,介绍我国目前权利与权力的“实然”关系,从而得出在我国实现法治,必须理顺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宪政实践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这样的路径差异,标志着我们的宪政带有相当大的精英推行过程。政治精英一开始就把宪政看成是改变国家落后的工具,而不是将之看作是实现政治正义的方式和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途径。这是中国历次宪政失败的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冬雪  苏海舟 《现代交际》2023,(6):38-46+12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独有的政治文明新形态。从生成逻辑来看,它承继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延续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实践观,滋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沃土之中,是面对国内外民主发展现状的现实抉择。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为民主领域广泛、民主过程畅通、民主主体真实等有机统一的现实图景。在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将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全面从严治党、完善治理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等纳入人民民主运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产权定义的通俗理解,莫过于那句十分流行的经典宪政名言:平民的破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2004年在中国的宪政史上曾发生了一件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那就是该年度实施的又一轮宪法修正,并对母法加进了这么一条内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就是宪法修正案第22条的基本内容。宪法该条款的出台,被认为是一场产权的宪政跃迁。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  相似文献   

17.
社会契约思想作为先哲们对国家、社会、人民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并不断被政治家们付诸政治实践中。在美国政府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争取人民权利的独立之路上,还是建国之路上的制度设计,都按照社会契约思想的内在要求一制约权力,抓住社会契约思想的基本内核一人民主权。实践着社会契约思想的价值追求-保障人民权利,无不闪烁着社会契约思想的光芒,将其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与发达的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宪法》和《劳动法》为劳动者所设定的实体权利并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者所享受到的实体权利比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者要多,究其根本,根据程序法“无救济则无权利”的原则,我国的法律法规所设计的劳动争议处理救济程序不尽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改革开放50年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产生、变化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本身的完善,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实体权利救济,从而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罢工权是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8条第4项规定劳动者"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这项权利",要求缔约国尊重劳动者的罢工权。我国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2月28日批准通过了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是中国法治建设稳步推进、渐入佳境的一年,法治亮点频频闪现,立法初显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司法改革则向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向迈进,依法行政成为政府工作改革的主旋律。第四次修宪:开启法治进程新篇章2004年中国的法治进程是以《宪法》的修改为序曲的。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在本次《宪法》修正案中,从法治的角度讲,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人权和私有财产权在《宪法》文本中得到了庄严的宣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