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范凤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8-54
《红楼梦》里存在着大观园以外、大观园以及太虚幻境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基本特征分别是淫、情与空。这三个世界的存在与相互纠缠的种种表现暗示着贾宝玉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表现出他在女性态度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最终反映了《红楼梦》女性意识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张俊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4,(10):115-115
王熙凤,“金陵十二衩”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翟旭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113-115
王熙凤和郝思嘉是两位世界闻名的文学形象,她们均具有旺盛的精力和超群的能力,同时,她们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个性突出,性格复杂。虽然二者因为时代、国度的不同也有许多差异,但是,她们都是同时代生活的强者,都创造了不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在《红楼梦》复杂的情节发展线索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众女儿的悲剧,贾府衰亡的悲剧中,王熙凤都是一个起着关联作用的核心人物。研究王熙凤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不仅能使我们看到《红楼梦》结构的复杂性和曹雪芹的艺术创新,而且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5.
田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41-146
曹雪芹在塑造王熙凤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时 ,表现出了炉火纯青的个性化语言艺术。概括“王熙凤式”的语言 ,可分为三大类型 ,即“甜语”、“辣语”、“毒语”。探讨“王熙凤式”语言的背景根源 ,可以使我们对其形象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郭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王熙凤是表姐妹,又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对话和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导致她们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是两人在贾宝玉婚姻对象人选上的立场不同;其次是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之争一触即发;第三是两人未来势力的强弱此消彼长,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两人貌合神离、相对无言。分析出小说中这两个重要人物不说话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深入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程丽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在1977年出版的一篇有关家世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在此拟从克利里家三代女性中的四位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入手,探究女性意识对三代女主人公的婚姻影响。 相似文献
8.
9.
现代女性作家以昂扬的主体观念和探索精神,关注女性的自我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审视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歌颂童心、母爱。并关心广阔的外部世界:观照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政治。现代女性作家以其小说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胡红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55-58
《红楼梦》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阐发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性题旨。然而,它所建构的神话系统中所隐含的普遍象征性与原型题旨尚未得到充分破译。该文着重从其神话原型解读其中所蕴含的女性崇拜意识,并发掘其对中国现代女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玲玲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23-25
在众多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丁玲小说对性爱的理解,对女性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索,独特并闪烁出一定的现代色彩。其女性意识的敏锐和深刻,特别是女性意识与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的融合,都是超前的,具有穿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瑜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48-50
《镜花缘》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解放意识。从表面上看,《镜花缘》一书承认女性的才华,认为女性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勾画了女权社会的雏形;但从深层次来看,此书依旧未能摆脱男权思想的影响,对女性才华、参政能力的表面认可只是男权意识的一种变形表现。从“女子的参政思想”、“才女意识”和“易位书写的背后”三方面对《镜花缘》的男权意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马颖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126-129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从女性的视角为切入点,将女性对男性、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糅合在一起,思索在的状态下人类生存的处境,以及如何构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有秩序的未来的认知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两性关系认知的辩证张力入手,阐释在外部世界各种因素对人的制约下,男女两性不是对立的关系,更没有孰轻孰重之分,是共同营造世界秩序的亲密平等的战友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佩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4-25
《荆棘鸟》通过对克利阿里家族三代女性性格的刻画和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觉醒到成长并最终解放的过程。老一辈女性虽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不能认识到自己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权专制,因而最终未能获得独立自由;新一代女性通过实现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摆脱了男权束缚,最终实现了爱情和自我价值的圆满。 相似文献
16.
李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朦胧派”诗歌创作阵营中的重要一员,舒婷的出现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开启了新时期女性诗歌创作的先声。她的创作,第一次将柔婉而饱含着深情的女性笔触伸入到沙化已久的诗歌领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全面而深刻地构建出了作为“自然形象”的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本文结合文本的分析,阐释舒婷诗歌女性意识的内质及其对现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熙凤是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机深细而男人不能及的人物,她的语言机智、诙谐,干脆利落的智慧多是通过善于夸赞,言谈得体,幽默谐趣等体现出来的,这对现代职业女性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文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2-84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 ,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 ,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 ,以是否能合乐 (尤其是女乐 )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 ,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 ,《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 ,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9.
郭海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5-8
张抗抗小说《作女》,以女性意识的立场,梳理了女性生理、心理特质,探讨了她们的优点和缺点,给人们展示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复杂多变,表现了女性强烈的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20.
马桂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女性意识作为当代女作家笔下独特而重要的创作内容,不仅在大陆女作家笔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寻,而且在港台女性文学中也有相通的精神内容,这些都表现了当代女性自我发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