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 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 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西方性别诗学研究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翻译介绍的,一是评析阐释的.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是全球化视域里自然会发生的异质文明之间"授-受"或"受-授"互动的文化生态情形.近20年来中国真正能够集中体现"他山之石"学术思维拓新效应的,莫过于有一定代表性的西方性别诗学译介、论评的专著.这些关于西方性别诗学的论著,都集中指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论意义上,因此,当仅仅以此反观中国大陆性别诗学现状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标杆高高竖立,也就毫不奇怪.这是其所长也是其所短,长处在于对西方语境的执著,力图显出传输链条上的原生态的"真";短处则在于,在关涉中国性别诗学的发生发展进程时,对同样也是性别诗学系统范畴的"女性文学"研究,就有所忽略,当命名偏执于或同感于西方语境一隅之时,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的窘况.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4.
杨剑龙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缺乏中国的理论与话语。由于东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本身的不同,出发点、立足点亦不同,在以西方女性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批评中,常有与文学实际脱离之处,甚至有时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贴肉。2、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缺乏对于女性主义的诗性关照。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学所蕴涵的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分别倾向于政治意识与人本意识,这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因为文学的美学价值虽然重要,但文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推导女性文学的双重书写是必然的现象,女性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对双重书写的认识,只有在这一理性认识之上,才能促进女性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百年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人文研究的自限性逐渐显现。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渐臻成熟给予学术研究“整理——分析——呈现”等环节方法论的革新,促使女性文学研究由人力主导向人力与数字共同驱动的转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跨学科、定量化、关联性的数字分析不断刷新女性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将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在整体式把握、主观定性与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个体批评与多维关系等方面取得突破。然而,面对一种新兴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方式,学界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仍要审视其内在的限度与应用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这个课题具有综合性系统研究的性质,又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一不要说需要涉及的学科,诸如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和文学史学、现代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学等门类繁多,就说题目标示出的“社会性别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的跨度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随着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2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人们普遍感觉到,现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2001年1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文化审美现代性"鲜明地标识着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根本属性。它置身在新与旧、中与西文化的激烈撞击中,其审美表达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更有抵御,文化表象五彩斑斓,但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它已经于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品格,一种认同或超越的"文化审美现代性"传统。在全球背景的烘托下,除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本身内蕴的审美质素外,现代汉语思维框图承载平等、多元、开放、民主、正义、法制等具有全球性的人类思想文化资源,通过20世纪编辑出版行为的"文化平权"实践媒介策略,已经现身在诉求形形色色现代性想象的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突出表现在20世纪女性写作现象里。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这种"文化审美现代性"品格和传统还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断增添新的元素,由20世纪中国文学塑形而成的现代人精神资源如发育公民个体、反殖民反封建专制文化、追求文化平权、倡导民主与科学等等,仍将保留、延续,并依然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而令人试目以待。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加快,全球化语境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研究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最重要的时代话题之一。全球化语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研究影响程度如何?是利是弊?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出路何在?以及中国学者应建立何种学术规范?文章综述了部分广东学者的观点,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悖论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获得了全新内涵的同时也彰显出三种悖论,即工具理性凌越表现理性的技术性悖论、启蒙现代性消解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性悖论和非理性主体压倒理性主体的主体性悖论。面对这些悖论,我们所委做的不是消除这些悖论,而是站在生态批评的立场上,运用现象学方法将其整合在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场域,以此促进审美文化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子游戏已成为了“数字化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既是电子游戏艺术形态和游戏产业发展走向成熟的理论所需,也是新媒介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由于研究路径选择上的偏失,造成了理论困惑与技术主义的“概念先行”的研究困境,使得游戏审美研究既不能回应现实对理论的需求,同时阻碍了新媒介审美研究在深度、广度、视界上的拓展。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对“电子游戏文本”的细读,纳绎出电子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组建原理,建构一个基于电子游戏文本描述的游戏诗学。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清代诗学作为我国古典诗学的总结集成阶段,它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予以了全面的继承、丰富、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印度九世纪的欢增和中国十一世纪的范温不约而同地提出关于“韵”的诗学命题。他们将“韵”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并且都建立起了关于古典诗学韵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在诗学理念、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等方面存在着叠合和差异。  相似文献   

16.
当代诗学话语中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诗学是一种印象—点评式批评,缺乏理论性与体系性。实际上,中国诗学是一种具有理论话语、辩证文化逻辑与思维方式的理论体系,拥有独特的理论范畴与中心观念。中国的诗话词话是中国诗学的主流,是中国诗学中理论批评的代表,其特有的评论方式体现了中国诗学的特色。诗话词话的理论实绩不仅表现在义理、词章方面,考订之功也十分突出。因此,以中国诗话词话的观念为主线,以西方诗学为参照,可以论证中国诗学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莎学研究的女性主义批评作为较有典型性的理论批评方法在国内应用极广。本文通过对研究概况的综述评价、核心论点的阐释分析,以及现存问题的检视探讨三个主要方面对国内女性主义莎评研究现状展开考察,认为女性批评的东方化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认识论、道德观、爱情观等方面的创新和观念上的突破。但仍存在着阐释循环与观念极限的限制,与西方莎学批评的对话仍存在平台建枸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不能替代也不会取消文学研究,我们应坚持开放吸收和以我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保持本土文化的个性和价值的同时,谋求本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清理自己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发挥话语主体的原创性,寻求外国文论中国化、古代文论现代化、当下文学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的正确途径,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读者接受理论认为,文学的历史应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同时也是作品再生产的 过程,是历代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反应和评价的历史。对汉语诗学与彝语诗学的接受特征进行考察并比较,涉及二者在 接受主体、接受场域(环境)、接受(传播)过程与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词体文学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态。它发端于宋代,承传于元明,繁盛于清代,具有审美性、感悟性、组合性等审美特征,在文学批评史上既有理论批评的价值,也富于文学审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