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过程。及时发现并化解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探索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及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新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以大学校园为剖析点,以女生暴力事件为视角,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根源因素和直接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高校应该做好三个应对机制的建设,以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关键.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从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方式、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5.
曹斯曼 《云梦学刊》2008,29(2):134-135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建设应为和谐社会建设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是当今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本文就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关系以及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策略等进行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贫富差异是当前高校校园存在的客观现象,它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导致大学生贫富差异的原因既有家庭和学生的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因素。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高校扶助政策、提升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心理干预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和谐校园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性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性高校基层党建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探讨了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密切相关性,以此增强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从而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奚建华 《学术界》2007,26(5):103-106
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当前高等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先导性问题,关系到高等院校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当前和谐校园建设的架构模式和发展路径,从"法制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文明校园"建设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校园建设的理性进路和实践模式,以期为全面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宁清平 《船山学刊》2007,(3):188-192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人数已愈来愈多,占总人数20%-30%左右.他们对校园的管理、校风的建设、校园的稳定、社会的安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校要加强对弱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构筑全员关怀机制,形成社会强大合力,建立应急求助系统,促学生"弱势"为"强势",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网络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为人们提供生存发展支持的第三条渠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在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和家庭养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ress&Leeuwen提出的多模式话语理论为基础,运用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3年5月9日发布的病例报告进行批评性分析,提出多模式话语参与社会实践的特点是形成合力,其多模式之间的关系亦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增强、并以一种模式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承认理论是霍耐特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核心。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是霍耐特创立承认理论的前提;而对社会哲学进行反思与重构,则是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的前提。在考察社会哲学的传统与现状的基础上,霍耐特在现代性悖谬批判的意义上,将社会哲学界定为社会病理学;并认为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说卢梭是社会哲学的奠基人。作为社会病理学的社会哲学,在19世纪,经由黑格尔、马克思到尼采才得以真正形成。20世纪社会哲学发展,从卢卡奇到阿多尔诺、从普莱斯纳到阿伦特,是历史哲学路径与人类学路径此消彼长的过程。其中,内含着人类学路径向历史哲学路径的挑战。然而,社会哲学的未来发展,并非像霍耐特所说的那样,完全依赖于形式伦理构想。  相似文献   

14.
史文媛 《河北学刊》2008,28(1):129-133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政策完善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完善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依据,社会政策是实现社会公正的载体和主要手段。社会公正与社会政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互为支撑,构成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和有效途径。完善以社会公正为目标的社会政策体系,既要以社会公正为核心,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政策体系的整体建设,又要以对社会公正影响较大的问题作为中国现阶段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重点或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结构失衡、总体发展混乱和无序等新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文化自觉而作出的一大战略举措,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意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标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和批判地分析理查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认为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哲学来说是一个贡献。虽然罗蒂对社会科学哲学本身没有太多的论述,但是,可以认为他的总的哲学立场对这一学科领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与社会科学哲学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高度相关性,这些问题包括:自然主义的教条、19世纪的方法论之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则,以及近些年来的后结构主义浪潮。第二部分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进行了建设性的批判。虽然文章对罗蒂思想的某些方面提出了批判,但是,同时认为他的立场能够为一种富有成果的社会科学观奠定基础,这种社会科学的目标是拓展人的潜能,而不只是作简单的陈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消费社会资本平台的当代传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勇 《北方论丛》2009,(1):58-61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只表现在观念层面,还体现在基础层面.在这一层面,媒介文化生产可以直接转化为资本和现实生产力.具体来说,媒介不仅身体力行作为资本操演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鼓动社会各领域文化纷纷向资本与消费文化靠拢,并把这种靠拢塑型为普遍的价值趋向.这种普遍性价值趋同效应可以结合传播学的"内爆"理论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8.
赖金良 《浙江社会科学》2012,(5):65-72,156,157
现有"社会基础设施"概念,大多是指有形的或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而无形的或非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迄今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把包括民生保障体系在内的作为现代社会支撑基础的制度性设施,纳入"社会基础设施"概念的定义域,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理依据。"社会保障"概念已有历史形成的固定模式,且侧重于社会保障类传统项目,未能涵盖或容纳民生领域诸多重要方面,难以应对由当代风险社会所催生的诸多重大民生保障议题。依据基本民生需求内在逻辑来界定的"民生保障"概念,无论从保障对象还是从保障内容来看,都是一种既全面又普遍的相对平等的保障;有必要对目前归口不同部门分管的各类民生保障事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制度设计,避免因条块分割而导致制度缺失或空隙,形成面向所有社会群体或全体国民的可普遍分享且相对平等的民生保障体系。受传统经济发展观甚或"GDP发展观"影响,我国在民生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份额长期偏低,且原本有限的投入大多花在各类"民生工程"或硬件设施上,它们只是民生保障的必要物质条件或载体,而各种非实体形态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才是民生保障体系的核心所在;应从现代社会重要基石或基础设施的意义上,重新审视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民生领域资源投入的生产性或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定的"国际惯例"及其中国版涵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继同 《学术界》2003,(2):57-66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最基础与最核心的两个战略概念 ,欧美国家社会科学界对其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已形成某种“国际惯例”。目前 ,中国学术界与公众对它们的理解与国际惯例截然相反。在全球化福利处境下 ,“中国版”理解有可能影响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发展与制度创新 ,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0.
诸如"后真相""另类真实"等等今天流行的词汇,都标明一件事,即当代的社会真实,已经有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建构形式。若我们以伯格和卢克曼的经典著作《真实的社会建构》作为基础来进行比较,那么会发现当代社会的真实的建构模式有两个重要特质。第一,因为学校教育系统,使得我们的"所知"先于我们的"体验",甚至所知引导了体验。第二,在数字网络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下,更多所知并不会构成更立体的事件全貌,而只是扩展成更广的马赛克平面。于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变成了由许多缺乏体验的零碎所知所拼出来的一幅平面的马赛克照片(photomosaic)。这也开启了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我们的这个马赛克照片世界,是否会带来当代特有的生活世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