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业结构及其效益分析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自1980年以来,与广东省、东部地区、陕西省、青海省及全国相比,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及其演变趋势为:①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效益较差,产业结构长期阻碍甘肃经济快速发展;②产业结构正向合理方向演化,产业结构对经济阻碍程度逐年下降,有助于提高甘肃省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海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独有特性,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等几个方面,揭示海西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福建省的主导产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前提条件,将有助于福建省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同时提出了发挥对台贸易优势,借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偏离一份额模型对比分析,1980年以来,与广东省、东部地区比较,湖南省产业结构效益及其演变趋势:①产业结构高度仍较低,结构效益偏低;②产业结构虽一直阻碍经济发展,但是阻碍程度逐年下降;③产业竞争力高于全国,低于广东省及东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较强且呈上升趋势;④产业结构增长率偏离份额由负变正,逐年增大且每年的产业结构变动效益也为正,呈不断上升趋势,表明产业结构正趋向合理化;⑤1990年后产业结构效益逐步改善,产业综合竞争力逐年回升,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经济增长率逐步接近并赶上全国经济增长率。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竞争力也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理性判断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竞争力所处的位置和存在问题,应设计一套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我国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和珠江三角洲(广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差距,进而提出相应改善对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是时代主题,研究经济发展就必须研究产业结构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即通过有效的传导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关键,构建顺畅的传导机制,保证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充分发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的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传导机制进行简要分析,剖析了福建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传导方面存在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峡西岸农业经济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农业经济区的具体设想,即具备区域农产品生产总体发展格局是科学的,区域农产品生产有区域范围内的优势,区域农产品生产技术具国内领先水平,区域农产品生产是可持续的,区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硬软环境是健康的等五项基本特征,利用好自然资源优势,农作物资源优势,水产资源优势,林竹资源优势等四大优势,先做好设计构建某类农产品生产的理想体系,打好构建"理想体系"的前期基础,建好农业科技教育的基本架构等三项工作,坚持有效益原则和可持续原则等二项原则,明确一条信念,即坚持做几年就会成功。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导致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群众多,空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理论是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构建海峡经济区中应先行一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东岸经济区的连接(主要是福建与台湾的连接),构成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区。海峡东岸经济区需要向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具备与海峡东岸经济区连接的充分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构建海峡经济区中应先行一步。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提高广大农民抗贫穷能力,走上增收致富之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运用社会分层、人力资本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逻辑推理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农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在该观点的基础上,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从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健康投资、迁移投资四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城乡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较高竞争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逐渐形成竞争优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制造业竞争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趋势开始显现,但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品牌是以区域作为一个品牌的特定名称,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与产品品牌相比,两者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着特性。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区域品牌的这些特殊属性,从而更好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品牌的建设,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吸引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经济区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海峡西岸和东岸将成为统一的经济区为重要前提。海峡经济区构建的可能,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成为中国独特的经济区的价值;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则是构建海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海峡经济区形成的重要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着眼于祖国和平统一大局,以空间拓展实现时间的超越,以时间累积促进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特殊的区位和竞合态势,是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战略的重要背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福建主要优势有对台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福建未来发展,不仅要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更要通过闽台合作,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发展自己。近中期内,福建应主要在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壮大中心城市、培育产业集群和建设生态省等5个方面努力奋斗,抢抓机遇,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建好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实现祖国统一,最终建成“环海峡经济圈”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特点,结合产业集群内涵的演化,分析产业集群与物流之间的关系,提出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模式的构想,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休闲经济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经济是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现实,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经济,对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对休闲经济在世界经济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加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休闲经济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文末提出了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休闲经济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6.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本文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现有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两岸农业合作,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阐述了台湾农业的特点,从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提出了借鉴台湾农业的成功经验,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议和对策:(1)发挥优势,确立闽台现代农业合作重点;(2)重视台资农业企业的引进,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引进;(3)增加投入,发展农业科技,并努力做好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8.
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经济、行政、法律、信用、市场等方面入手,整体推进,形成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的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是否和谐的标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环境,塑造人文精神,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是必然要求。本文拟从人文精神的角度,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当前的现实状况出发,来阐述人文精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建设中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