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东晋袁宏的史学思想在史学史上,可谓别具一格.他用一种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视角审视历史,通过“引玄入史”,将玄学思想带入史学.袁宏注重人性、心性,奉行乱世保身的哲学,这使得他的史学思想中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同时,他在反思历史兴衰治乱的过程中,走出了玄学虚无的局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而把玄学论题与历史思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中的深层文化心理作了剖视。由于“五四”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思想,并非出自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文化机制发展到充分成熟的一种自然选择,而主要是先觉者们从西方“拿来”的。故而在其选择、汲纳过程中,必然受到选择主体原有精神文化形态的制约,形成选择主体和被选择客体之间的互渗或同构。文章置“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文学观念的比较研究中进行宏观透视和微观分析,较系统地论证了:“五四”作家观念中的个性主义,在其哲学本体意义上,往往是“群”和“类”的个体显现,他们显意识层次中的单数的“自我”,往往就是他们潜意识层次中的复数的“我们”。当他们把自我从传统社会中分离出来,追寻个体价值的完成的同时,其本质却是以走出社会的方式介入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要求,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理论前提.人的塑造与人格转型,对人的理解,人的素质,人的能力评价,人性,人的能力与个性,人的发展与代价,人的存在方式、需要、利益与价值,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核心文化理念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学以提供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指导.所以,人学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宇汝松 《唐都学刊》2007,23(2):44-47
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初入中土的佛教以此为契机而得以迅速传播。富于思辨的般若学在与玄学的不断交融中逐渐异化为玄学化的般若学。享有“解空第一”之美誉的僧肇大师致力于将般若学从玄学中解救出来的同时,从本体论、认识论、解脱论等哲学高度,为中国佛教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圆融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外来佛学从傍依玄学而一跃成为发展玄学、甚至终结了玄学;佛教也因此走上了真正中国化的独立发展道路,并开始反哺中国文化,推动了整个中国哲学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每年一到高考就提出所谓“考试地狱”问题。很多人主张要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必须首先废除“学历主义”。其论据是,大企业实行的工资制度和雇佣制度只看重学历,很多人为了追求高学历,就都去报考名牌大学,这就出现了“考试地狱”,他们的结论是:要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大企业必须放弃“学历主义”。  相似文献   

6.
孙祖眉 《社科纵横》2009,24(5):124-125,127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一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面对世风的虚伪与偏执,东汉士人曾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崇尚任率的生活态度。竹林名士继承这个传统,引《庄子》赋予玄学,开创了晋代“达”风。  相似文献   

7.
欧洲思想意识在中国的传播是同1915—1925年开展的五四运动同时发生的。易卜生的戏剧很快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注意,并且中国评论家十分注意这位挪威作家作品中的社会政治观点。易卜生主义在中国最有名的研究者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胡适,他1918年发表了以“易卜生主义”为名的纲领性文章,从此,易卜生在中国成为某些政治思想的象征,如妇女解放,个性自由和对现存制度的批判观点;“易卜生主义”是自由主义哲学的一部分,胡适曾致力于将这种哲学运用于中国的现实。易卜生主义的核心思想——对独立个性的自我肯定——成为胡适所制定的新“生命哲学”最重要的因素。胡适反对中国的封建制度,反对“家庭较之于个性来,总是占居首位”。易卜生主义成为国家的自由主义政治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中国绝大多数自由主义者来说,易卜生与其说是思想家,不如说是文学家。胡适认为,易卜生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玩偶之  相似文献   

8.
1986年1月25日,斯里兰卡政府和印度政府就解决斯里兰卡种植园工人的国籍问题达成了协议。斯方同意给予9万4千名无国籍者以斯国籍,印度则答应接受已申请印度国籍的8万3千人,并同意加速遣返这些人员。从而使这个拖延了三十多年之久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斯里兰卡种植园工人是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从印度马德拉斯省(今泰米尔纳杜邦)招募来的,因为他们是泰米尔人,所以又称为“印度泰米尔人”或“泰米尔劳工”。种植园工人及他们的国籍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处境如何?斯印两国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意义?一纸协议是否能一帆风顺地彻底解决问题?这是本文所要叙述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制度与公民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有好制度才有好公民,有好公民才有好制度"的悖论,为解决这一悖论,柏拉图引入哲学王的概念,卢梭则引入立法者的概念.柏拉图和卢梭在解决上述悖论方面存在两个主要差异:在由谁来确定共同善的问题上,他们存在着唯理智主义与唯意志主义的差异;在依据什么来塑造理想国家的问题上,他们则存在着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差异.最终,柏拉图和卢梭都不得不求助于神意来支撑他们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多涉佛参禅。他们倾慕和效仿禅宗的任运自然、任心自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追求禅宗不离世间而又能抵达佛境的精神境界。受禅宗怀疑主义与尊崇本性、个性精神的薰染,他们对文艺美学中的中和之美和经典意识进行了强烈的撞击,形成了一股反复古、反摹拟、强调独创、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专制主义、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进步文艺思潮。这大大强化并充实了文艺美学领域内的艺术独创理论。禅宗对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5,(6):138-143
朝鲜李朝仁祖后期至显宗初年正值中国的南明时期,由于朝鲜与明朝长久以来的密切关系,李朝君臣对南明的存续情况十分关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以民间传闻为主,较少官方消息,使李朝君臣所知之南明与事实多有偏差,尽管如此,李朝君臣以此了解了南明抗清的概况和中国的局势。朝鲜史籍所记录的这些南明信息,对研究南明史及当时的中国社会都有一定价值。而李朝君臣对南明信息持续关注的事实本身,也为了解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2.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今日辽宁》2011,(2):88-封3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辽西朝阳,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论汉代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世民 《唐都学刊》2002,18(2):47-50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基本轮廓的初步形成时期 ,其官学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私学发展更具特色 ,书馆———乡塾———精华舍上下相互衔接 ,创立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制度 ,为后世学术文化社会化开辟了道路。特别是“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不仅实现了两汉教育文化的儒学化 ,而且对后世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事小说中的遗民小说大多存在一定的故国之思,但对于明与清(后金)的矛盾,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的对大清恨之入骨,有的避而不谈,有的则将大清描绘成了救世主.这主要源于遗民作家的尴尬处境,源于其内心悲哀与恐惧的双重变奏.对大清暴行的叙述,是发自内心的对故国的悲悼与对大清的痛斥,是一种实录;而对大清的避而不谈以及歌功颂德主要源于对新朝的恐惧,是作者有意采取的曲笔.  相似文献   

15.
汪聚应 《唐都学刊》2001,17(3):22-25
有唐一代,侠风炽盛,咏侠诗的创作空前繁荣。本文系统论述了唐人任侠风气的成因、声势及其流变,认为唐代社会上层贵族及其子弟的游侠热和侠在中下层文人、民众中的异常活跃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为那个时代提供了所需的精神力量,而且作为一种时代风尚、气质精神和行为方式,影响了一代诗人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16.
许博 《求是学刊》2015,(1):136-142
清初的边塞词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一部分清初边塞词中,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怀念前朝的遗民情结,屈大均、朱彝尊、曹溶三家的此类边塞词创作最为值得关注。故国之思无疑是这类边塞词的共同主题,但在具体的作家作品中又各有侧重。此外,遗恨与反思还使这类边塞词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艺术角度看,边塞文学所特有的雄浑、凄楚的风格正与"遗民"的特有心境相得益彰,甚至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边塞内容写遗民之思,愈加深化了后者的感染力,使后者显得苍凉、厚重,这也是清初"遗民"边塞词往往得到词论家好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晖 《唐都学刊》2002,18(4):40-43
在遭到八国联军致命打击后 ,清王朝为挽救其统治危机 ,被迫下诏实行新政。清末新政在经济方面的举措与戊戌变法时期相比已有所突破 ,但由于国库空虚 ,财力困绌 ,实施新政所需费用捉襟见肘 ,清廷在增加赋税未能奏效的情况下 ,采用了滥发货币的政策 ,结果引发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导致清王朝阶级矛盾更为尖锐 ,社会危机更加恶化 ,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19.
徐美莉 《唐都学刊》2004,20(1):49-51
在经济活动中 ,唐代人表现出了非凡的经营才能和经营理念。在节约劳动时间 ,把握商机 ,研究消费心理 ,以及诚信经营等方面 ,都有着可以启示后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唐代狩猎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唐都学刊》2005,21(3):14-17
唐代狩猎诗数量虽不多,但作者涉及面广,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唐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唐代狩猎诗创作的繁荣,与唐代朝野普遍尚猎的风尚及文人入幕、从军边塞活动密切相关。唐人狩猎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于中还透露出崇猎尚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