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2.
生活德育与知识德育在理论上并不构成一对矛盾.生活德育离不开知识,因为在生活中建构 道德、在道德引导下建构生活,都需要知识来加以引导.没有知识的生活是蒙昧、黑暗、封闭的生活.知识德 育有两种:实然的知识德育与本然的知识德育,生活德育论所批判的只是当今中国实然的知识德育.本然的 知识德育是从生活经验开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掌握道德真理、实现道德自觉,并引导学生建构“可 能生活”.知识德育是科学、民主、人道、专业化的德育.道德知识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生活德育与知识德 育的统一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道德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和一个根本性的维度,它在德育中的作用不可忽略。既然生活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场所,那么德育就要回归生活,即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回归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回归不断扩展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论和生活德育论的鼻祖杜威,理所当然地要对知识德育和直接道德教学进行批判。但他并未走向极端,而是探讨了知识德育实效差的原因:知识德育基于错误的伦理学理论。他认为,如果把伦理学当作是对现实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的研究,那么这种伦理学是可以在中学进行直接教学的。道德知识有两种:本体性道德知识和条件性道德知识。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两种道德知识的直接教学方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校的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鉴于学校德育因特殊原因长期存在的重思想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倾向及其可接受性差、效果不佳、功能弱化等诸弊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应把道德教育置于思想、政治、道德诸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应特别关注道德实践活动对道德知识传授的强化和内化;应从学生角色道德规范的强化入手,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外在约束推动学生的道德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当前幼儿德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试图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幼儿德育要回归其主体间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本化的道德理念;要反对道德灌输,提倡道德自主;要源于幼儿生活,回归生活土壤.  相似文献   

7.
文艺文在《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惟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的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德育模式生活化内涵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它的本质是“做人”,在内容上以“修养”为核心,在方法论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要旨在于,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在大学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立足点是教育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德既是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是不可取消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合体,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观念、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8.
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是高校德育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内在激励是道德修养的最深厚的内在原动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应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遵循德育规律,增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生成的内在激励;营造德育环境,激发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生成的外在认同,从而推进大学生道德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德育过程即是根据德育目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行品德教育的过程。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德育过程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德育过程论是王船山德育思想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通过“知行并进”的命题,完整地论述了德育过程的的本质特征,阐述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王船山关于德育过程的论述,反映了他对德育理论的卓越理解和对德育实践的深刻洞察。王船山认为,德育过程就是“知”(道德认识)和“行”(道德实践)的“相资互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从而实现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形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过程。在他的德育过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认真梳理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经梳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冷漠、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德育应明确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拓宽网络德育途径,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实态愈加丰富,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即休闲生活观念狭隘、层次不高、道德失落等。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无意识地迷失了德育方向,因此,德育对大学生休闲生活健康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休闲生活中进行德育渗透需要: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积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强化学生休闲生活的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13.
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道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具有自律的人表现出健康人格特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挫折性教育、自我评价教育、道德问题讨论、道德责任心培养、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等。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过程中,应注意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教育者的富有主导意义的引导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一端来切入。鉴于道德认知规导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实现的基础,道德认知也是德育进行实施的载体和条件,因而在道德教育中从道德认知上的切入是最有关键意义的。传统德育无人化倾向和受教育自身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心理矛盾,使得传统的德育尤其应该在内容上改变过去理想化、政治化和脱离实际的缺陷,而应结合科学性和现实性,优化德育内容,尤其要把社会制度规范的教育引导到德育课堂,在顺应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同时更要超越他们的的接受心理,以引导他们的道德水平向更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生活德育是相对于以说教灌输为主,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代德育而言的.生活德育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要求德育教师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生命型转变.生命型德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与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通达的智慧,是道德境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实践智慧。在德育中,德育目标应定位于主体道德智慧的培养,是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道德问题的具有高尚道德人格、拥有高度道德智慧、依靠高度的道德智慧获得最大人生幸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错位,德育内容脱离现实,德育评价重知轻德,德育方法过于简单等。对此应构建新的解决思路,在德育目标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德育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德育评价上,要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寻求新的复合式德育评价模式;在德育方式方法及手段上,显隐结合,体现多元,创建贴近现实、具有亲和力的德育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德育实践是中国德育理论的外显,中国德育理论决定了中国德育实践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中国德育基本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个体学习善而向善、实践道德而趋近道德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假设;个体从自我层面向群体、社会的道德扩展,是中国德育中个体的成长路径;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有道德示范的责任,是中国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核心理念;崇尚整体协调一致的德育,倾向于主导价值观,是中国德育价值体系的基本特点。这几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德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诸多道德失范现象,但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普遍受到大学生的冷落.反思当前高校德育现状,过分强调观念性德育目标,忽视德育目标主体的嬗变和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并淡化了事实上的道德伦理行为是造成高校德育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德育目标应从弘扬人的精神生活追求、尊重个人价值选择、建立德育主体的道德信念并发挥高校的社会批判功能等方面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要求幼儿教师牢固树立“双纲”(德育大纲和教育大纲)意识,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无限的爱心、高尚的人格、精湛的保教业务,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有目的地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施加教育影响,逐渐转化为幼儿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