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人们把史学史仅仅归结为一种提纲(如同另一种的“书名录”),或把它编纂成一种松散的编年形式的历史学家的长编,那么它将一定是一门很有限的学科。一旦我们决定要仿效科学家,并在错综复杂的历史领域中细心考察,探幽索微,那么半途而废也许是一种过失。如果我们从历史中抽象出某种确切的史料(例如,那些同史学史研究有关的材料),也不一定需要再次重现它们第一次出现于编年系列上的内容,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2.
生命中总有一些来来往往的人,就像我们走路时马路上的那些过客,有与我们背道而行的,也有与我们走向同一个方向的。与我们背道而行的,也许我们转瞬即忘;也许,在生命中的某一天里,我们也还会偶尔地想起一些模糊的影子,但只是偶尔地想一下而已——他们在我们身后,已经越来越远。即  相似文献   

3.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后的感想章。博物馆陈列着逝去的王朝遗留下来的一些稀世珍宝。这些珍宝曾取悦于帝王将相们的欢心,曾助长过那些拥有的贪欲和野心,同时也见证了逝去王朝的荣辱与兴衰。但不管怎样,历史是无情的:那些曾经的拥有,最终全部消失,一无所有;而那些曾经的艳羡,仍有无数的后世子孙在步其后尘。也许人类永远不会走出这个历史怪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会计的未来发展:信息资源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簿记和会计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判断 ,会计也许会被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 -信息资源整合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深刻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历程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但人们更多地注意了西方文化给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转型所提供的资源,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文化对这种文学的变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具有一种明显的社会目的性,又在其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趋向于对个人主义的排斥和对群体观念的认同等内在精神,究其历史文化的原因,我们很难否认与儒家的历史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与儒家在美与善的关系中特别强调善的优先性等文化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批判甚至企图扫荡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倒退;那些拒斥变革、死守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断裂。可这一切都是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重复,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倒退;历史也永远不会跳跃,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断裂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符号     
在世界文化坐标中,每一座城市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巴黎之优雅、伦敦之谦和、雅典之古朴,这些,都为那些城市的孩子们津津乐道。我们,是北京的孩子,北京的符号正在我们生命中打上了深深的铬印——四合院的窄窄小道,京剧中的一声高腔,故宫里的一砖一瓦……然而,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似乎我们的符号面临着被冲淡、消失的危机。开放的北京,奥运的北京,将如何描画自己的符号呢?建筑,是北京的华彩霓裳,也是我们最直观的符号。记得梁思成先生曾提出保护北京老城,在老城旁建设新城的建议,却未被采纳。于是,在震天的推土机声中,四合院一个接一个倒下,…  相似文献   

7.
当众多车主为汽油价格飙升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广州的市民也在为液化石油气的涨价发愁了。时下,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太快,那些有限的能源也随之即将匮乏,一些能源危机在慢慢逼近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的喧闹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那些曾经有过的故事离今天的人们越来越遥远,而今天的一切也会在这永不停息的风云变幻中成为历史。唯有冥冥之中注视的那双命运之眼,在八百五十多年的光阴中,独自守候着那些不能被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当二十一世纪已在频频向我们招手之际,回顾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程,我们感到欣慰,也有咱叹,历史的使命感更加紧迫。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在过去的历史岁月中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我们可以也应该为中国传统修辞学所走过的那段辉煌的历史感到自豪和骄傲。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新加坡学者郑子瑜先生所著的《中国修辞学史稿》、国内学者如易蒲(宗廷虎)、李金警先生合著的《汉语修辞学史纲》、笔者所著的《中国修辞哲学史》等史著中都可以清楚地见出。然而,当历史的篇章写到十九世纪这一页时,中国的修辞学较之西方…  相似文献   

10.
仅仅靠中国资料来解释中国,是否就已经足够?乍看上去,这个问题只涉及了处理历史资料的范围、技术和方法。实际上,背后却是一个如何"理解"或者"诠释"中国的大问题。多年来,朝鲜和日本文献中大量关于中国的史料,除了少量朝鲜汉文史料之外,很少被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者关注。可是,这些史料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新资料、新文献,而且可以给我们反观中国提供新视角,只有关注到那些时代日本和朝鲜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才可以真正地从"异域之眼"来观看中国。比起差异明显的中西对比来,也许周边与中国的对比更加重要,因为透过原本一体的"同"和看似细微的"异",更能看清各自文化的特征,也更能够理解这一看似原本同根的文化,是如何经由历史和时间的放大,渐渐演变成难以弥合的鸿沟,这也许更加能够促进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红红火火的牛市面前,中国的证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从1993年起步到现在,整整14年的历史,温州最早的那些股民们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悲与大喜。如今,我们通过一位温州股民的经历和感悟,回首记录下各个时期的股市变迁和股民沉浮,对今天的温州股民也许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少年》2013,(Z1):82
亲爱的小读者,你还记得节日里发生过的那些事吗?你愿意和我们一起,记录一段与节日有关的故事吗?也许是一句话、一首歌、一件小事,也许是一份亲情、一份友爱、一份温暖,也许是一个经历、一次成长、一声慨叹……快快提起笔,在与你共同成长的《新少年》上留下永恒的印记吧!此次  相似文献   

13.
记忆     
《21世纪》2008,(11):32-33
狂欢过后,一切都恢复平静了吧?也许,明天的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不再以"鸟巢"、"水立方"的名字被人记住,它们以"北京新地标"的身份存在着。也许,明天的奥运会服务人员不再以"志愿者"的名字被人记住,他们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生活着。……原来,记忆是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天,与我们相遇的就会是历史。  相似文献   

14.
商文学指以描写商业或商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里,商人代替以往的武将、主教、知识精英等成为新的时代英雄,商场也许成为了最好的人性与现代性展台,商文学及其研究也因此日渐兴盛。在全球化语境下,那些跨越多种文化身份的商人最具时代特征。分析、反思他们的文学呈现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美国华人商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尤具典型性。本文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的当下意义,并尝试提出美国华人商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形象学、跨文明比较、族裔散居等研究范式的可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董鸿飚是个画国画的画家,但目前还肯定不是北京最有名的画家,可是他画的题为《爨底下风光》的那些山村图景却引起很多人注意。爨底下村因此成为北京一个有名的旅游景区,而他也因爨底下村而知名。一名画家与一个山村怎麽会有这麽一种奇怪的因果关系呢?先让我们走近爨底下村吧。 “爨”字那繁复的笔画,折射出这个古老村庄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让我们放眼於爨底下村的历史及古老传说。相传爨底下村因在太上老君炼丹、聚宝之地——爨宝玉沟之下而得其名。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青年群像黄建钢青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是高高耸起的浪尖与飞溅的浪花。或许她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她永远地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历史时刻,对近百年的中国青年作一群体分析,也许是很必要的事情。20世纪的中国波澜壮阔。无疑...  相似文献   

17.
常凯 《北京纪事》2009,(8):11-13
798变成艺术区后,现在的北京,工厂似乎已经成为极富怀旧色彩的象征,那些厂区、车间,还有饭盒、自行车、工厂澡堂子等都成为我们记忆中最温暖最灿烂的部分。有些工厂早已远迁至郊区,不少的大型厂房都已被推翻,建立起高度繁荣、发达的商业街、住宅区。那些曾经在我们眼里无比广袤、深邃甚至巍峨的工厂,如今或改建、或废弃、或搬迁。时至今日,在北京还有哪些规模巨大、生产良好的工厂呢?  相似文献   

18.
北京人的贫     
《北方人》2008,(4)
用外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北京人特别能"耍嘴"。北京话呢,一般来说该叫"臭贫"吧,北京人爱耍嘴,好"臭贫"?也许我自己是北京人,也许没有太长时间居住在其他地方的缘故,当我头一次听人家对我们如此评价的时候,并未太在意。可是说的人多了,最近文章上也看到了,这才着实吃了一惊。能举个例子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气象局位于北京西部.与首都的各大部委比起来,它的院门不算宏伟,但若走到纵深处,您就不免要感叹院内的庞大以及弥漫其间的现代科技气息了.那些穿梭在院子里的人看似貌不惊人,也许他们就是负责接收气象卫星信息的专家,也许就是分析、预报天气的科研人员,当然,您也许还会碰到每天在电视里出现的未英杰、赵红艳、裴新华们呢.  相似文献   

20.
纪岚 《北京纪事》2013,(7):75-77
北京城是一天天扩大的,我每天都看着从前周围的荒陌土地被开拓战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工厂或高楼大厦。北京的地名中有许多都带着“村”“庄”或“店”。那些地名带着乡野空旷的气息。北京有两个八里庄,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我上中学时.我们家搬到城东一带,离东八里庄很近。后来我的工作单位也在那附近,我的许多同事和同学都生活在那里,许多的故事也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