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二期起改名《文学导报》),是一本研究左联时期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材料。第一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专号,包括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爱宣言》、《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及左联五烈士和宗晖烈士的小传、柔石、胡也频、殷夫烈士的作品,都是最珍贵的现代文艺史料。这本刊物是在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情况下秘密印刷出  相似文献   

2.
<正> 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是一首情深意挚、感人肺腑的诗篇。柳亚子评此诗:“郁怒情深,兼而有之”,郭沫若赞它“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并先后步其韵,写了《归国吟》和《再用鲁迅韵书怀》。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由于是在“左联”五烈士逝世两周年,附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发表,又由于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革命者后严密封锁新闻,因此人们无法知道鲁迅何时得知这一消息,何时写这首诗。柔石、胡也频等同志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参加东方旅社的一次党内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敌上海市公安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逮捕;在四天内,敌人先后从东方旅社、中山旅社等处搜捕到三十六位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全国总工会党团、江苏省委和苏维埃中央准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8,(4):124-133
左联在进行国际宣传时,为了扩大影响,常常十分讲究策略,"左联五烈士"的国际宣传就是很好的证明。鉴于事件发生时中国国内、中共党内、左联盟内的复杂状况,左联在国际宣传上,发布四种版本《致各国书》,将"五烈士"事件进行了多方面策略性宣传,尤其是巧妙组织了"六位左翼青年作家"先后遇害的言论。这种策略和操作,使这次国际宣传在事实上不再是对"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国际控诉,而成为对中国革命的大规模政治宣传。这次宣传给国际作家以十分深刻和特别的印象。由于鲁迅是此次宣传的主要主持者,因而在其晚年提到国际作家珂勒惠支的文章中连续出现了"六个青年作家遇害"的说法,这应是合理的曲笔回护,不能算作笔误。  相似文献   

4.
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海珠 《学术研究》2006,(8):125-131
中国“左联”的成立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1930年,“左联”成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中国支部。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而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组织,中国共产党受命于第三国际的领导。由第三国际倡导并成立国际性的作家团体,促使在中国也成立相应的组织,这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指导系统。而中国本身也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星星之火,鲁迅和茅盾在这个组织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4年以后,“左联”和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联系已经中断,交流和指导非常困难,但有文献材料证明,这时“左联”和国际的联系改为由“文总”出面。总之,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相似文献   

5.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左联五烈士"牺牲九十周年,话剧《前哨》创排演出,是一份特殊的纪念与献礼.从左联刊物到现代戏剧,《前哨》对待史料是严肃严谨的,在虚构与真实、细节与想象之间做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与融合.在剧中,鲁迅成为一个线索人物与灵魂人物,将相互独立或交集不多的五烈士连贯为整体形象.《前哨》面向青年,以青年为视角,是一部理想主义的青春之歌.剧作以现实主义为底色,充分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浪漫主义的桃花意象与唯美画面等艺术形式,展现革命与牺牲中"美"与情感世界的一面.在内容与形式上,话剧《前哨》都表现出一种先锋探索的前卫意识.  相似文献   

6.
左联五烈士与戏剧彭耀春由于现代文学研究者们辛勤不懈的努力,新时期“左联五烈士”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1]在这些众多而珍贵的历史与文学的记载面前,我们见到了一个由“中国新文学界的精华”所组成的中国现代革命作家群,和这一革命作家群体较为完整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三十年代初,耶林在致丁玲的信中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看到很多青年(自然是好青年)在很努力地写文章,在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回头看一下,我们觉得只有白莽好些,可惜牺牲了!”白莽就是大家熟知的“左联”五烈士中的殷夫,殷夫主要是一位从事工人运动的革命者,为了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以写红色鼓动诗而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革命经历和文学成就同殷夫大体相似的耶林,在“左联”成立前后,主要是一个党的地下秘密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留学时期和五四时期的杂文,主要是在反对封建文化和寻求新的思想出路上反映出时代的眉目。二七年十月始鲁迅在上海战斗的最后十年,是“围剿”和“反围剿”十分激烈的十年。作为主将,他的主要战斗武器是杂文。因此,鲁迅后期的杂文可以说是反对文化“围剿”的胜利的记录。 左联成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一兴起,就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在他的杂文里揭露了国民党的种种罪恶勾当,并用饱蘸着血和泪的笔,以悲愤的感情,写下了哀悼革命烈士的文字。这时,鲁迅自己也被通缉,追捕,但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却充满了信心,在最艰难的时候看到了希望。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仍然会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文艺大众化的,恐怕就要算左联了。左联成立之后,就将文艺大众化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左联执委会认为:“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和组织的大众化,作品、批评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完成我们当前的反帝反国民党的苏维埃革命的任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①因此.几乎与左联成立同时,左翼作家就在《大众文艺》上发表了一组文章,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此后,又曾展开过第二次讨论。这是因为“大众化”与左联成立的目的,左联认为的艺术方向、服务对象等是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以“左联”为旗帜的左翼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复杂的一页。“复杂”性之一是就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贡献而言,左翼文学是无愧于历史的,不少左翼作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还有不少左翼作家一直奋斗到社会主义革命,“一生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30年代,以“左联”为旗帜的左翼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复杂的一页。“复杂”性之一是就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贡献而言,左翼文学是无愧于历史的,不少左翼作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还有不少左翼作家一直奋斗到社会主义革命,“一生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李伟森(求实),生前曾主编《少年先锋》和《上海报》等革命报刊杂志。为了进一步了解李伟森同志的战斗活动,这里对《少年先锋》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少年先锋》创刊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6年9月1日。这时李伟森从苏联学习回来不久,担任共青团广东省委的宣传部长。他在1926年  相似文献   

13.
在三十年代的最黑暗的日子里,为了哀悼五位青年作家的惨遇杀害,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鲁迅怀着无比悲痛与愤怒的心情,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这篇著名文章。这篇文章在当时尽管只能在秘密刊物上发表,但它的出现,犹如在漆黑的的深夜里亮起了耀眼的闪电,犹如在死寂的暗空中响起了震耳的惊雷。它使得许许多多读到这篇文章的革命者的久郁的心胸为之一舒,而国民党反动派以及一切依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势力,则面对这篇文章无不心惊胆战,惶恐失措。  相似文献   

14.
《文学杂志》是1933年4月在北京创刊的北平“左联”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辑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支持和帮助。现收入《鲁迅书信集》下卷“附录”中的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残简(以下简称残简),就是鲁迅指导《文学杂志》编辑工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包子衍同志在《关于〈鲁迅书信集〉中几封书信写怍时间的考订》(载《破与立》1977年第6期)一文中对残简内容作了不少考证,但他没有注意到残简其实是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写的,以至误认为残简写于1934年5月22日。王志之,曾用名王思远,当时是北平“左联”成员,《文学杂志》编者之一。残简最初  相似文献   

15.
柔石在“左联”五烈士中的创作成就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他从1921年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创作,至1930年参加“左联”前后的10年期间,如果说《二月》代表了他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为奴隶的母亲》则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品。 《为奴隶的母亲》完成于1930年1月20日。小说反映的浙东地区典妻风俗,如果出  相似文献   

16.
叶紫是我国“左联”时期著名的革命作家,是鲁迅热心培植和器重的贫苦的青年作家。鲁迅曾以奴隶社的名义自费出版了他的短篇集《丰收》(《奴隶丛书》之一),并写了《叶紫作〈丰收〉序》,予以亲切的肯定和热情的推荐。但是,关于叶紫逝世的日期,迄今还没有一个公开的正确说法。《叶紫创作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 内《作者小传》说叶紫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一九六二年八月出版的《丰收》中的《前言》,  相似文献   

17.
胡也频烈士是一个有着多方面创作才能的革命作家。在他年轻的二十八岁(1903—1931)的生涯中,为祖国的文学事业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果实。自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他在北京《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第二期上发表第一篇作品《梦后》起,到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在龙华英勇就义,在短短的六年多时间内,共计发表了一百七十余篇作品。胡也频擅长写小说,也写过不少诗、戏剧、散文和短论。在烈士生前,一九二七年到一九  相似文献   

18.
读了《学术论坛》载熊光荣同志写的《斯诺与鲁迅的交往》一文(1980年第一期),这里我再补充一点史料。一九三四年初,斯诺在编译《活的中国》时,曾托鲁迅代找左翼美术家刻几幅木刻插图。(参看《鲁迅书信集》500页致姚克信)当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上海进步木刻团体相继被摧毀,一些木刻作者被捕入狱,一些木刻作者为了生计走散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后来找到一个只能笔画的魏猛克(在上海编《曼陀罗》美术杂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为“左联”成员)。《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载:“为施君托魏猛克作插画。”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得猛克信并插画稿五幅。”又同年四月三日,“寄姚克信并魏猛克画五幅。”(姚即姚莘农,还有杨刚、萧乾协助斯诺在北平编译《活的中国》——本文作者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20.
宋剑华 《云梦学刊》2002,23(4):48-53
“左联”时期的文学运动,它的本质意义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启蒙运动。“左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革命学说,左翼作家描写了如火如茶的阶级斗争场面,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已成为了定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左翼革命作家基本上都是游离于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具体实践之外,他们所倡导的新型价值观,也只是一种流行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理论观念,是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精英意识。因此,它的历史局限性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