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社会公德篇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尚好坏,一个阶级兴衰乃至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道德之首推也。古人曰:“敬人者,人恒敬之”。朱熹则强调:“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尊敬他人则会得到他人持久的尊敬,一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讲信用、守诺言、言必行、行必果。这既是社会公德的一般要求,也是一种传统美德。除此以外,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拥戴环境道德,见义勇为、不损人利己,同样为社会公德所注目,也同样是一种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2.
概括说来,乔姆斯基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以下四个主要观点:1)人生来是道德性的和渴望自由的,2)一种自由社会主义的理想是符合人的本质的,3)人类的自由渴望和道德本质有助于说明现实社会制度的某些重要特点,如使用欺骗或暴力手段维护非正义状况等,4)并使我们有理由希望社会秩序关系在道德上会有所进步。人类似乎生来就是道德性的,惯于使用道德术  相似文献   

3.
胡杰 《学术交流》2015,(2):43-47
司法是人类基于自身经验所孕育并不断完善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而人权则是基于人类对自身的主体性不断体认所生成的一种关乎人性尊严与价值的根本性权利。在法治化的语境中,两个概念存在天然的逻辑关联:司法是人权保障的利器,司法的理性化有助于提高人权保障的程度;司法过程可能存在的实践偏差则需要通过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予以价值纠偏。  相似文献   

4.
武小西 《浙江学刊》2022,(4):141-148
科斯戈尔德指出动物是目的论统一体,所以动物是自在目的,是目的王国的成员。动物不具有理性,作为目的王国的“消极公民”享受普遍法的保护。但是,根据康德原著中的定义,消极公民是指具有理性潜能,只是暂时无法运用理性能力的人。因此,动物不能被看作消极公民。但科斯戈尔德关于“动物是自在目的”的论证仍是成立的,可在此基础上探索康德式动物伦理学的另一种可能。研究脆弱性的文献区分了两种脆弱性:广义脆弱性指人会受伤害的一般境况,狭义脆弱性指弱势群体。弗摩撒讨论了这两种脆弱性在康德伦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动物在人类主宰的世界中也具有这两种脆弱性,把弗摩萨的分析拓展到动物,可以推出人对动物负有义务,动物是道德义务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5.
宋洁 《社科纵横》2008,23(6):99-100
本文对<秦腔>中的一对年轻夫妇--夏风和白雪的婚变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留恋与厌弃--对待故乡的两种态度;热心与冷漠--对待传统艺术的两种态度;珍视与轻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三个方面的探讨,指出造成两人之间的冲突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两种观念的对立与碰撞.白雪是传统文化的遗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形象,而夏风则是一个典型的异化了的现代人形象,不同的人生观造成了俩人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他们的离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价值问题应该采取生存哲学的视角,原因在于价值关乎人类生活意义的实现.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用善恶评价的价值,与社会人伦关系结构、道德原则和规范、美德能够满足和促进人们所处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关.因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历史性地发展的,所以道德价值也有着历史性.而道德价值有一种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各个历史时代则具体化为当时的“好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7.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出于改善交通、改良市政的目的,北京于1912年开始筹办有轨电车,却遭到了商会与文化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电车的开行进一步突破了皇城的封闭空间,对北京的传统城市空间构成了威胁,同时也遇到了既有城市空间的顽强阻挡。为使电车顺利开行,电车公司多次要求拆除北京街头的跨街牌楼,而市民们则以保护古迹为由坚决反对。经过长久、激烈的斗争,最终,牌楼与电车同时并存,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表征在北京城市空间中的交叠。  相似文献   

9.
一、道德反思与道德体验 文学创作与道德探索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但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许正是基于此,理想主义者一方面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达成道德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道德来规范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然而,文学与道德之关系决非轻易即可构成内在和谐的.事实是:当文学过分受制于道德时,文学的生命表现会失去生活本身的感情力量;而当文学失去了道德的约束时,文学又会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变得颓废,缺乏信心,没有灵性与希望.要想使文学真正能够自由地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生命情感,展示人类的精神想象力,同时又能促进人类的道德生活,表现人类的高尚情杯,就必须从生活和创作本身出发,不断重建文学与道德的新型美学关系,即通过文学去探讨道德,确立新的生活秩序.文学与道德的美学关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它永远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自由开放的,它要求作家必须亲身去感受生活,体察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生命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学说经常遭到研究者们的忽视或误解,然而这一学说对于全面理解康德的历史哲学和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康德克服世界二元论,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康德分别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最终揭示出至善乃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至善作为一个理想的目标,不是客观的知识,因此只能对它采取道德信仰的态度。这样,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拥有道德信仰的人类在至善理念的引导下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甘地与泰戈尔因为对科学的态度迥然不同而发生严重冲突。1934年1月,比哈尔遭受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当时深深卷入反对贱民制度(从印度四分五裂的过去承袭而来的野蛮制度,“贱民”的人身据此被限制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的斗争之中的甘地,从这一悲剧性事件汲取了一  相似文献   

12.
人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从较长历史时期来看,哪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稳定的、不可变更的基本影响?在人类的经济思维之中,哪些东西是人所一贯追求的理性终极目标?经济行为的社会道德评价和善恶价值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科学真实?很明显,上述经济学的本体论、目的论、伦理学、方法论、动机一行为理论等基础理论的阐述,都有赖于“人的经济学本质”这一问题的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3.
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广文 《求是学刊》2001,28(3):19-26
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表现为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而从文化现实层面考察 ,其冲突则表现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追求的文化群体之间。它们既有矛盾冲突 ,又有融合借鉴。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中国文化亦将在新的价值层面开始新的整合 ,这也将是今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世界秩序问题几乎是和人类文明同时产生的。古代学者就常常提出和探讨这一课题,包括古希腊和中国在内的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发源地都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理论贡献最大的可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创立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的认识论。柏拉图幻想着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人与人关系融洽美满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见解则是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紧张,同时认识到人类知识在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一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流动方式。通过结婚,一个人可以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由婚姻导致的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或称上下流动)与水平流动(或称横向流动)两种基本类型。一个人通过婚姻从较低的社会阶层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是一种向上的流动,反之则是向下的流动。水平流动是在社会地位不发生上下变动的情况下,通过结婚,一方由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由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其生活的群体和居住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许多研究婚姻社会流动的学者指出,由婚姻导致的社会流动,无论是垂直流动,还是水平流动,都  相似文献   

17.
杨明 《学习与探索》2006,3(4):68-70
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科技发展产生伦理嬗变,带来伦理发展的自身否定。人们过分地强调对自然的技术征服,而忽视了人类的道德和责任。如何认识科技发展所形成的伦理冲突及其内在规定性,实现科技发展的伦理超越,成为人类所必须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刘丽文 《求是学刊》2001,28(6):103-109
本文认为 ,《左传》历史观是以“天德合一”为基础的“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这一历史观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历史变易论 ,即“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 ,历史是不断的改朝换代史。二是历史不变论 ,即虽然朝代更替 ,江山易主 ,但统治思想和制度—“德”、“礼”却是永久不变的。三是神学目的论与道德目的论统一 ,即历史是天命神意为实现其”美善”道德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作者通过为其已知的僭主提供神学依据和道德依据演绎了这一历史观。而《左传》的神梦巫卜与以成败论人则是作者对其历史观诠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甚至终极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包含了道德上的自省和反思,能够通过启迪和诱导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发挥道德感化功能.文学中的道德判断是以情感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从主体出发,由情感而生判断,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主观好恶免不了渗透其中.因而文学的道德评判是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超越道德判断的层次,把人物或行为纳入多维价值系统进行立体的观照,从而做出更高的富于人生哲理意味的把握,因此,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是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两面.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精神和意识表征.人的实践的丰富性塑造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的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力,但多元文化的交流又会引发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冲突,而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冲突又表现为阶级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揭示了多元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必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