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陈铁民先生的现场求证和研究结果来看,唐代《辋川图》和《辋川诗》中的许多景点都不在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的范围之内。国内园林史学界将《辋川图》和《辋川诗》中的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证明“辋川别业”是“别墅园林”或“郊野园林”的证据并不能成立。该文通过对《辋川图》中“辋川居所”与城市园林在“私权边界”、“主人身份”以及周边“自然山水的人工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辋川图》中的辋川居所不但在空间结构上与城市园林有着明显不同,在逻辑关系上也不应被划在园林的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的江南园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崛起与寺观园林的出现,打破了皇家园林一枝独秀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系统的形成,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发展。六朝时期,人们在艺术审美上崇尚自然,趋向自然。园林艺术逐步向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园林创作手法,推动了"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人工山水园的修建。  相似文献   

3.
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曲水流觞演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曲水流觞是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 其景观意趣和造景理法深刻地反映了传统园林的特点。曲水流觞有着悠远的演变历程,研究其发展的过程对理解传统园林艺术,探索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民俗材料、文学作品和现存实例,初步考证了曲水流觞活动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曲水流觞景点的主题、意境、文化内涵及其形式变化,并由此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理念和“一法多式”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园林系统按地理位置的不同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园林特色鲜明,流派众多,其中中国岭南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系统中按地理位置所分的一个典型的代表类别,其具有热带风光,建筑较高而宽敞、配置四面连廊、中间天井的合院形的典型特征,承载着远古华夏灿烂的古代文明,镶嵌着炎黄子孙绚丽的思想明珠,蕴含着...  相似文献   

5.
祁彪佳是晚明园林小品的代表作家,他的《寓山注》和《越中园亭记》,是自然和人文的巧妙融合,有限景物和无限时空的和谐统一,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成为晚明园林小品文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韩笑 《国际公关》2009,(5):44-46
回顾中国的城市品牌营销历程.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7年之前的宣传时期;2007年之前的营销推广时期.以及目前正在全面进入的国际化品牌战略升级时期。1997年之前.国内鲜有城市品牌意识,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主要靠党政机关的宣传来实现,那时候的品牌意识仅仅停留在旅游目的地的“景点营销”,以开发更多景点来吸引和留住游客。自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云南园博会开始,中国城市开始自发进行“城市品牌推广”。1997年的”香港北京周”、  相似文献   

7.
与园林景点相关的图文信息统称为导游话语信息,导游话语信息的作用是在园林的建筑设计意象被受众理解时,降低信息熵,从而使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象有效地传递给受众。文章分析以皇城根和明城墙为代表的遗址公园中导游话语的信息熵之后,认为园林中的导游话语设计应遵循三条原则:1.尽量降低信息点的信息熵。2.信息点应均匀分布。3.信息点链接应连贯。  相似文献   

8.
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山水自然的发现一直是一个重要论题。文章提出如下观点(一),庄子所讲的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是精神境界的“自然”,这与作为山水景物的“自然”不能完全等同。因此,庄子哲学并不能直接导致对山水自然的发现。(二),郭象认为,当下存在的个体之“物”是自在、完足的,“物”之后什么也没有。从美学上讲,这就使感性事物摆脱了道家之“道”、儒家之“德”的主宰。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美学中山水自然的发现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探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集中制的变迁历程与逻辑,发现民主集中制由生成、调适,走向成熟发展,其制度优势渐发彰显,治理效能愈发提升,由此认为“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是推动民主集中制实现变迁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当代完善优化民主集中制需要在价值、理论、制度与方法维度着手。并且从学理上进一步论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集中制的时代创新,以期为理解好、阐释好、落实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内核、科学理念、发展路径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园林观赏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动观为游,妙在步移景异;静观为赏,奇在风景如画。而游赏相间,动静交替则园之景致尽入眼中。中国园林素以自然山水园著称,园中景物均为自然式布置,游路设计尤为奇巧,故漫步园中,景观变化不断,游人可以慢慢地游,静静地赏,其中之奥秘就在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的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12.
蔡夏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江南园林由中国山水画发展而来,它力求遵循自然美这一造园原则,与传统装饰美存在表面上的矛盾。相对于皇家园林与西方园林,在江南园林中这两种美的关系更加微妙。江南园林应用了四种方法使两种美达到统一:一是宏观上展现自然美,人工装饰占的体量较小;二是装饰的色彩低调自然;三是装饰物被自然景致遮盖隐藏;四是装饰的式样与内容自然朴实。这些方法使得装饰美、自然美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与衬托的关系,其中自然美包容装饰美,装饰美修饰自然美。  相似文献   

13.
以灵山墓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现代规划理念及园林文化理念为指导,遵循园林设计“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原则,采取依山就势的扇形布局和棋盘式细化分割,构建“一主轴、三绿线、多围环”的立体式园林绿化结构与交通体系,以达到既体现传统风水文化,又使自然和人工景致和谐共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借助“意识形态——制度变迁——发展绩效”的逻辑分析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制度变迁和未来发展绩效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用的能动主义”的基本策略取向,同时又体现了我党对解决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新矛盾、新问题的主动回应与系统筹划。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完善和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正在经历从“增长共识”到“发展共识”的过渡,并正在通过更加广泛深入的改革开放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最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的展开,必将使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意义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5.
生态难题日益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系统论思维方式全面考察人类“自然观”的生态演化历程,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为人立法”、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为自然立法”,应当寻归生态文明时期有机契合的系统“生态自然观”,是谓“人为自身立法”。其中,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时代的内在要求,为缓解生态危机并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应当成为绿色文明时代的伦理共识和文明期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景观游赏经历了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的过程。名胜景观作为景观之有“名”者,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的自然与人共生的结果。“名胜”最初指“人物”,常有交游、赏景、文学、学问等特征,属于名流群体,与山水及景物游赏多是相关的。“景物”之“名胜”,起源于魏晋名士与山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着魏晋至唐宋怀古情绪的进一步发酵,山水景物因“名胜”人物的参与,逐渐成为知名景观,宋至明清时期,“前贤”影响下的“胜迹”发展为“景物”之“名胜”,“名胜”具有了“人”与“景”的双重含义,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成为士人游赏追寻的目标。中国古代名胜景观的传承集中体现了古代景观文化中的“慕古”与“述古”传统,这是以人及与人相关的故事为核心的传统,具体表现在基于“名人”及“文献”的景观文化传承,具有层累的特征。历代诗文、志书等文献有效传播并保存了古代景观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士人游赏名胜,往往根据以往的诗文或志书追溯名胜的历史及相关人物,并以自己的创作或记述继续丰富名胜的文化史。地志类文献亦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考证并记述景观文化的传承脉络,形成丰富的景观记述体系。这一传承模式影响了古代名胜景观物质...  相似文献   

17.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风景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中国园林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但在现代遇到了技术发展的瓶颈。生态园林作为传统园林的发展方向和高层模式,有其独特的学科领域、技术组成、生态功能以及遵循原则等特点。生态园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不够合理,人文环境不够协调等问题。对此,必须采用以苗木为中心、致力于培育植物群落的“自然配植”技术;通过构建乡土天然植物群落以及“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时空结构,建立复合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构建人工建筑、人文景观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天人合一”绿色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而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正好与其相反,完全崇尚自然,“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  相似文献   

20.
浙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特定时期其园林营建曾盛极全国,并有相当一批名园对中国各地园林的营建具有重大影响。就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浙江省各种类型的园林都相当齐备,并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水平。其中,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大规模、公共性的自然山水风景园林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并对国内各类园林,尤其是大型园林有深刻影响。书楼、书屋园林和书院、会社园林以及纪念性园林等以文化内涵著称的园林独树一帜,并成为国内同类园林的楷模。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浙江古典园林在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