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译师仁钦桑波大译师仁钦桑波,于藏历第一个“绕琼”前六十九年的土马年(公元958年),出生在阿里古格的恰汪热钢。他自幼天资非凡,智慧聪颖,藏文读写,学业突出。后来,阿里王朝拉喇嘛(天王喇嘛)益西维选派二十七名聪明的藏族青年出外留学,仁钦桑波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印度、克什米尔停留十年有余,拜纳若达巴等七十五位班智达为师,学通讲、辩、著和翻译,成为后弘期诸大译师首席。回藏后,由拉喇嘛益西维提供条件,翻译和校订显宗经十七部、论三十三部,密宗但特罗一百零八部。尤其是所译之马鸣论师《八支集要})和克什米尔班钦…  相似文献   

2.
达仓热巴,原名才旺伦竹,法名阿旺嘉措,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与大译师仁钦桑布齐名的著名僧人,一生曾五次到西藏及西藏以外的地方朝圣,后来做了拉达克国王的首席国师,是一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国外一些著名藏学家很早就对达仓热巴的生平,尤其是他做了拉达克国王的国师之后的事迹做了深入的研究。史卫国教授的这篇文章对他成为拉达克国师以前的历史,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研究,使达仓热巴的形象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相似文献   

3.
达仓热巴,原名才旺伦竹,法名阿旺嘉措,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与大译师仁钦桑布齐名的著名僧人,一生曾五次到西藏及西藏以外的地方朝圣,后来做了拉达克国王的首席国师,是一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国外一些著名藏学家很早就对达仓热巴的生平,尤其是他做了拉达克国王的国师之后的事迹做了深入的研究。史卫国教授的这篇文章对他成为拉达克国师以前的历史,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研究,使达仓热巴的形象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相似文献   

4.
迷茫中的探索——论北大毕业后留学德国前的冯至周棉从1927年暑假在北京大学德文系毕业,到1930年9月踏上去德国留学的旅程,冯至从北京到哈尔滨,又从哈尔滨到北京,度过了整整三年探索、迷茫的时光。这是冯至有生以来第一次走上社会,虽然时间短暂,但在他漫长...  相似文献   

5.
五世达赖喇嘛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当第9任萨迦本钦阿迦会还是一个年青人的时候,他曾经担任过八思巴的“掌会见礼仪者”(关于这一职务参看后文)和“寝舍仆役”。 班觉桑布指出,管理寝室事务的官员是(森本)。他写道,仲钦朗波仁钦曾经在南色坚赞手下担任过这一职务,而南色坚赞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他是白兰王  相似文献   

6.
<正>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他区域性佛教流派的重要特征,它以其特有的神学理论和组织形式而自成体系。这一制度始于公元十三世纪初,迄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公元1193年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去世,1204年噶玛巴希降生,由于噶玛巴希幼年出家,刻苦研习佛法,精通噶举派教义,造诣颇深,深得信徒们的推崇和信赖,于是,他被推举为都松钦巴的转世继承人,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的第二世活佛。从此,藏传佛教各派纷纷效仿,形成了活佛转世制度。这一制度的产生是与西藏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的,也是与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东北毗连青海,东接四川,西界克什米尔,南与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接壤,为我国西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代开疆拓土,巩固边防,西藏至关紧要,而在藏驻兵戍边,也为其重要的一环。清政府派兵驻防西藏,自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年)起,到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止,历一百八十年。其间虽时有  相似文献   

8.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从佛教传入吐蕃后而兴起。经千余年的岁月,这些唐卡已难觅踪影。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十多幅具有吐蕃艺术风格的帛画,很有唐卡绘画的特点。公元10世纪后佛教在西藏复兴,阿底峡大师到古格传教。之后,藏西克什米尔画风随佛教中心东移,与印度、尼泊尔多种艺术风格并存、融合,互为影响。画面构图简练,色调单纯而协调,以暖色为主调,古朴庄重,形成了中期唐卡的特点。15世纪之后,唐卡艺术渐趋成熟,到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种画派。构图复杂,画法细腻,金色的大量应用,装饰性浓郁。本文从三个时期,就唐卡艺术的发展及其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 第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生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终年五十岁。他生在西藏多事之秋,历康雍乾三朝,一生坎坷。从清朝怀疑他的达赖喇嘛地位,到正式册封、尊为西藏宗教领袖,最后授权亲政,全面管理西藏政教事务的过程,反映了清朝根据当时西藏政治形势变化的实际采取不同施政措施的三个  相似文献   

10.
弘法大师是日本高僧空海的敕赐法号,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杰出的人物。他和阿倍仲麻吕、鉴真大师等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先人们一样,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躯者之一。 弘法大师生于日本光仁天皇宝龟五年(即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三十一岁时(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八○四年),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在中国留学约二年,于公元八○六年八月离开中国回日本。  相似文献   

11.
废帝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执政,曾“引咎责躬”以服天下之心,取得了将吏的拥护,提高了司马氏的声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为他的侄子司马炎以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史书记载,司马师身为大将军掌握朝政时,曾遭到两次失败。一是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前,吴大帝孙权,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后又进兵淮南。十月,吴太傅诸葛恪更作大堤,依山筑城固守。魏镇东将军诸葛诞建议司马师,集中兵力,进攻江陵和武昌,以扼东吴的上流。司马师投有采纳这个正确的意见,却分散兵力,三路大举攻吴。征南大将军王昶攻南郡;镇南将军毋丘俭向武昌;征东将军胡遵、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诗人,公元七四六年第一次来到长安,他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公元七五一年,杜甫费大劲写出的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赞赏,由于这时口蜜腹剑、害贤忌能的李林甫当权,只让他到集贤院去等待进一步考核录用。直到公元七五五年,他四十四岁时,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是负责看守兵甲武器的小官职。 这一时期诗人在长安的生活是很窘迫的,他  相似文献   

13.
一斯坦因(Sir Aurel Stein)是盗窃我国西北文物的人;无论他在考古学术方面的地位有多么高,这一点却不能饶恕。我们利用他考古旅行所得大批文物,来论证古代亚洲极中部的交通道路,国际贸易,文化地位,也决不忘记这一点。他是一个匈牙利人,入了英国籍,在英领印度政府里担任工作。他利用印度政府的支持,曾到亚洲极中部与中国西北部作过四次考古旅行:第一次1900—1901年,第二次1906—1908年,第三次1913—1916年,第四次1931—1933年。旅行路线是从印度出发,到克什米尔,到帕米尔,到新疆的疏勒,沿昆仑北麓,经和阗、于阗、且末、婼羌各地,到甘肃的敦煌。由敦煌到玉门,到酒泉,越长城旧址,经毛目,沿弱  相似文献   

14.
《汉藏史集》是研究元代和明初西藏历史的一部重要的藏文资料,但是关于该书的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stag-tshang-rdzong-pa-dpal-vbyor-bzang-po)的记载很少,不为学术界所知,影响了对该书的研究的深入。本文通过对元末明初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状况的分析,探讨班觉桑布生活的历史环境,再结合藏文《至尊宗喀巴大师传》的记载,考证出班觉桑布即是该书记载的嘉乔贝桑穴skyabs-mchog-dpal-bzang雪,在宗喀巴推动“宗教改革”的初期,是宗喀巴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对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准备工作有相当的贡献,在当时的西藏佛教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也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正直官员。他的宦途坎坷,一生都很失意。他曾自题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其中两次最大的打击是被贬到广东,这就是八百九十年前,也就是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贬谪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以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一一○○年才离开,在岭南先后居住了七个年头。苏东坡是以“罪人"的身份来到岭南的,但是这种打击并没有使他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思想,和长期养成的旷达乐观的性格,加上岭南人民出于对他文章道德的敬仰而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克服了悲观沮丧的情绪。尽管处境  相似文献   

16.
高胜恩 《晋阳学刊》2003,1(6):72-75
从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到民国成立之初,山西地方当局成功实施9次官派留学活动,共派出官费留学生200余人,分赴日、英、美3国学习。山西的留学规模虽然不大,但官派留学活动进行较早,在中国留学史上书写了宝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西方近代体育在西藏的传播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主要传播时期大约在20世纪初叶,30年代到40年代传播较快。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四种方式,一是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渗透与英、印、尼等国的驻藏机构及来藏商人的带入;二是西藏创办新式学校教育主动引入;三是西藏选派贵族子弟赴国外留学和赴内地学习的学子带入西藏;四是英办学校的影响。近代在西藏传播较广的体育项目以体操、足球最盛,其次为田径(以跑步、跳远为主)、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网球等。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历代民间和信使往还,史不绝书.从汉光武封赐倭奴国王印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自唐武后改称倭国为日本国,从此这个国号就确定下来. 公元600~614年,约当推古皇朝,日本派遣大型的遣隋史,跟着第三次选派留学生与学问僧,到中国学习佛法和汉学以后,中日邦交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公元630年第一次遣使起,二百六十年间先后共派出十九次(两次未达),这就把两国关系提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对此后发展日本文化,改造国家体制,丰富人民生活方式,都做出划时代的贡献.现在仅从两国僧侣学人长期往来,特别是日本佛教史上艳称的“入唐八家”,即最澄和他的法裔圆仁、圆珍等属于天台宗的三家,以及空海和他的法裔常晓、圆行、慧运、宗睿等属于真言宗的五家的沟通中日文化的卓越贡献,作一概况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正> 小说和戏剧里的包公,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真名叫包拯,字希仁,安徽庐州(就是现在的合肥市)人。据《宋史本传》等记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百九十九年),死于仁宗嘉佑七年(公元一千零六十二年)。他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除(升)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因为父母皆老,他推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同意他去,他便辞官归乡。没几年,双亲相继去世,他在墓旁守制终丧,前后在家十年,仍不肯离去。后经乡亲们再三劝说勉励,才又出来做官。他为官二十多年,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河北都转运史,谏议大夫;出任过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的州县首席长官,一度出使过契丹。晚年时,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属于近代中国第一代日本留学生,并通过1901年到1915年间先后四次的日本留学,完成了由"康党"到革命党的转变。陈独秀在回国后无论是发动新文化运动还是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等活动,都与他的留学日本经历密切相关。李大钊从1913年到1916年间实际只有一个完整学年的早稻田大学留学生涯,但却对他接受社会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此后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留学日本经历,可以说是"南陈北李"日后成为共产主义者乃至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者的一个重要历史起点。从东亚近代历史相互关联与互动的视角来关注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