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对技术的批判为契机,展开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批判。他认为单向度社会的形成是因为社会制度出了问题而导致的技术理性的片面化,技术理性成了统治理性并进而压抑着人的心理状况。要改变社会的不正常状态,需要通过审美对单一的技术理性进行改造,形成新理性,进而将包含了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素的价值成分运用到对现有技术的改造之中,以新技术为基础建构能够使人全面发展的新社会。马尔库塞改变了同时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对技术的单纯批判态度,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双向作用出发思考社会问题,他的社会批判理论明显表现出STS理论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公民对利维坦司法之剑的“恐惧”不是公民社会稳定存续的充分条件。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反作用于“恐惧之统治”的“信任”,对于稳定、持久的公民社会的存续具有重大的意义。信任的建立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模式具有了某种确定性,在此基础之上人类理性就能发挥作用。理性作用的发挥和由此带来的生活的改善增加了人类倚靠理性能力、抑制激情主导的倾向。信任藉由“提高人类禀赋中理性的作用”这一途径,实现对于人性的改造,进而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并最终达到维护公民社会存续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性视角下,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注入和培育现代性因素以推进农村现代化。现代性因素总体由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构成。目前,乡村治理研究基本关注到了既存于农村的各层面的现代性因素,但缺乏对理性层面中技术理性因素的研究。技术理性因素是影响现代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力量之一,如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理性因素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中迅速增长,需要乡村治理研究者揭示其蕴含的政治与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尼采、克尔凯戈尔之前 ,没有人对理性本身提出质疑。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 ,宣布“理性渴求普遍必然的判断” ,这实际上是为理性高唱了赞歌 ,他没有问为什么我们必须首先寻求理性所给予的东西 ,理性自身的基础和目的是什么 ,是否可以有对理性本身的怀疑。哲学认为 ,信任理性是当然的 ,也是惟一有效的 ,任何可能的信任都应当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只靠知识本身就能驱散愚昧和恐惧。但是 ,这同时也表明 ,认识归根结底是靠对它的信任来维持的。而人的认识是发展着的 ,这也表明它在一定时间内总是被限制着的 ,人必须超出人类经验积累至今所…  相似文献   

5.
对存在本质的反思有同一、差别、矛盾三个环节。运用本质的反思的方法理解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存在具有三个规定性:同一环节,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辩证法存在;对立环节,没有理性思考就没有辩证法;矛盾环节,没有生活反思就没有辩证法。辩证法既不是抽象的精神结构,也不是自然的一般结构,而是人对于生活反思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人在生活反思中的理性思考。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必须超越经验层面的常识思维方式而跃迁到概念层面的哲学思维方式,才能消除把哲学层面的辩证法观点下降为经验层面理解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真正做到坚持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是西方人类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文艺复兴之后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技术理性成为人们心目中新的上帝。片面地夸大技术理性的价值是导致现代人文精神总体性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理性的限度使人们逐渐转变传统理性观念 ,开始反思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现代西方总体性人学的自觉。回顾和总结西方近现代关于人的问题的经验教训 ,这对我国人学研究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网络空间中信任危机的主要现象进行描述,运用复杂性研究关于“混沌的边缘”的思想对网络信任这一网络空间有序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做深刻反思。主要从网络“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两方面入手对网络信任问题的根源进行揭示。从根本上看,网络空间不信任现象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网络信任危机是网络社会系统的无序状态,网络有序化是信任与不信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蒙的理性是对生活的感悟,是一种阅历,更是不断的认识自身的能力的表现。他认识到“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是可能被各种现实性的喧嚣所遮没的,所以,他以无限的后退,达到对生活的趋从和认同,使他的理性带有饱经世故的精明和圆通。  相似文献   

9.
技术理性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它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且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传统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被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所代替,科学理性日益膨胀,以至吞噬了人文理性。随着技术统治意识的崛起,技术开始居于一种理性的霸权地位,现代社会已完全按照技术的要求和规范来设置和运作,社会被技术化,技术也被社会化了。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在理论层面表现为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关系,要使两大战略并行不悖、协调发展,就必须建立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问和谐的张力,这是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0.
近代启蒙哲学家开创近代理性主义以来,理性思想经历了"独断论"、"批判理论"、"辩证理性"、"技术理性"、"社会批判理论"、"交往理性"等的历史演变,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思想家,从自己所抽象的理性理论出发批判、补充前人的思想,却难免从一个片面理论走向另一个片面理论,这种理性的历史演变虽难以穷尽,但其核心却揭示:具有现代系统整体性的理性思想应是一种肯定"技术理性"系统之外的"价值理性"系统存在的价值的理论.整体性的理性思想和肯定价值理性的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培育理性精神,达成技术理性、价值理性、艺术理性的统一,实现理性自身的超越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创,历来遭到各方的攻击和责难。卡·波普尔从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性、社会生活的双重复杂性和人为性来否认规律的存在,认为社会发展存在的只有趋向,并无什么规律可言。然而,卡·波普尔仅仅看到历史事实的一个方面,他没有脱离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窠臼。历史主义从来不否认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性、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为性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趋向,因为这些正是历史规律存在的现实根据。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决定性和选择性以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离开任何一方去研究历史都将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是各领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人既是物质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政治的存在和思想的存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促使人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在对未来的行动既不能获得确定性,又缺乏控制的情形下,信任是人们应对这一困境的必要策略。指出信任不是消极的个人情感,而是积极附带行动纲领和标的的。信任的社会生成主要取决于信任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这一阶段有机联系的两个理论成果 ,对人类实践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是这两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实践问题既是社会历史问题 ,又是认识问题 ,是一个如何认识“感性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不阐明实践所蕴含的最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就不可能进一步正确说明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用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认识论去分析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形式 ,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条件 ,并对今天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 ,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围绕摩尔根《古代社会》做了一系列阐释,将社会性别问题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在马克思看来,财产权是家庭和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财产的占有和分配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地位显要。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父权制血缘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家庭婚姻关系特别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转化的根本原因。财产关系的变化使家庭婚姻关系从母系氏族走向了父系氏族,父权制度更通过财产关系获得了政治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当中的优势位置。父权制度通过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力量将其自身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因女性问题的根源在于财产所有制和继承关系,财产所有制继承关系成为凌驾于女性甚至全人类之上并产生剥削和私有制关系。只有解除剥削和私有制关系的基础上消灭财产关系作为社会唯一根本的衡量标准的社会形态,女性问题才能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社会发展思想包括:"新民"是社会发展之基石;"合群"是社会发展之前提;"开国"是社会发展之途径;"渐进"是社会发展之秩序等内容。其特点有:基于时物种进化的觉悟,因而是历史经验的智慧化;对事物发展中各种关系(新旧关系、内外关系、多少关系)的深切而辩证的把握,因而是理论思考的结晶;对西方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国社会实践状况的双重检讨,因而它也是一种具有深刻意蕴的实践理性。故其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规定的具有较强政治性的课程。学术研究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支撑,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要正视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性关注不足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的辩证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作为对人类社会特定存在状态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现实的。它以差异存在为前提,且永远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状态。倡导社会和谐,并非拒斥社会竞争,只有把和谐的协调性与竞争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进一步审视社会和谐的辩证法特征,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就是以公开的形式,通过妥协的方式,达到一致的结果。“社会”语词只不过是“群体”的代名词而已,而社会概念则是指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与动物相对的概念,社会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规范是与本能相对的概念,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的本质属性是规范性。规范的产生标志着社会的形成,社会的形成标志着人的产生,因此,人、社会和法三位一体,构成和谐状态。不和谐的社会是靠恶法来维持的。真正的和本质上的法是民主意志的体现,而恶法则是被奉为法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不仅不是法,而且是对法的践踏。构建和谐社会,让法回归到民主意志上来,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具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系社会秩序、增进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等功能。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人们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与社会利益分化,摧毁了传统社会信任结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转型时期的新兴特殊群体也因此陷入了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低下的裂痕之中。当信任的裂痕没有及时得以修复,新的社会信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时,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