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明显体现宗教影响的作家。本文拟分析对老舍的创作如不考虑其宗教影响便难以得到完满解答的问题。(一)1922年老舍在北京领洗,正式加入基督教。在此之前他与基督教会已有过许多密切往来。领洗前一年的春夏之际他参加了北京缸瓦市教堂的英文夜校,在那里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他认识了后来给了他以很大影响的宝广林先生。宝广林毕业于伦敦大学神学院,当时刚刚回国,在教堂任职并主持英文夜校。此外,他还正酝酿把教堂从英国人手中接管过来,全由中国人自己办。这使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老舍非常钦佩,于是加入了由宝广林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伟大的爱国者,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著名作家。1922年老舍在北京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入教以后,与许地山、白涤沙等参加了由宝广林组织的“率真会”和“青年服务部”。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研探宗教、文学、教育以及改造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问题。1922年12月老舍翻译发表了宝广林撰写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一文,该文宣扬基督教的同情、服从、克制等教义和实现世界大同的途径,翻译这一篇文章使老舍进一步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到后来,老舍很少提及自己的基督信仰问题与教会的直接关系也中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老舍与基督教没有关系了,其小说创作的一些现象就足以表明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老舍置于上世纪 2 0年代初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背景下 ,探讨他早年皈依基督教的心理因素及社会角色意识 ,并论述他在这场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宗教虔诚及对神学理论的积极探讨 ,以展示老舍与基督教的真实关系及所曾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舍以中国传统文人强烈的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始终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尽管幼年老舍因为刘寿绵的施恩与佛教文化结缘较早,但他在宗教信仰上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曹禺虽然在形式和组织上并未皈依过任何一种宗教,但是曹禺戏剧作品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宗教情愫鲜活地向人们昭示着曹禺与宗教的不解情缘。从家庭环境和氛围来说,曹禺具备同时接纳基督教和佛教的条件和可能,但是曹禺最终弃佛从耶,和老舍耶佛并尊的宗教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在组织上,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但佛家精神品格却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尽管老舍最终选择了基督教,但他对佛教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试论老舍与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组织上,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但佛家精神品格去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尽管老舍最终选择了基督教,但他对佛教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灵的救赎:老舍宗教观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老舍是与宗教结缘的最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是老舍宗教情怀的鲜明特色,这些情怀逐渐融合生成老舍独有的颇具宗教色彩的文化启蒙姿态:灵的救赎。这种文化姿态的选择与操作是老舍一生未曾放的文学思想的实践,也是老舍之所以为“这一个”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对宗教进行了道德的诠释和建构,然而,他对宗教的道德诠释不是指向所有的宗教,而只是特别指向基督教;他对基督教的道德诠释不是为了消解基督教,而是为了重新建构基督教。康德对基督教的道德诠释奠定了对现代神学进行道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对现代哲学和现代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受洗的基督徒,老舍之于基督教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的历程。相对于晚清乃至五四的启蒙者受到的基督教的影响,老舍与他们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青年老舍对基督教的接受并不是将其作为终身信仰的追随,而是有选择性的理性接受。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老舍已经远离了形式上的基督教,但是在精神上,还是一个标准的基督徒:牺牲自己,服务社会,不顾个人乃至家庭幸福,而将国家乃至人类的光明作为一生奋斗的诉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基督徒的殉道与自省意识。基督教并未使得老舍走向超验神学对上帝的追寻,但是却开启了他对人的心灵的探索。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此种倾向尤甚。特别是1941年之后,老舍着意于用"灵的文学"对国民进行"灵的生活"的唤醒。《四世同堂》是此创作主张的集中显现。  相似文献   

11.
老舍可说是接得上“地气”的“草根儿”作家.其原因除了老舍出身寒门以外,至少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佛教和基督教方面的双重宗教思想介入,对于普度众生与博爱世人的精神方式,心领神会,而且有深入的践行;二是他来自京旗满洲群体,继承民族的传统,接受过浓重的民间艺术濡染.老舍又不是一般的平民作家,而是其中的杰出者.其杰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通俗易读,使尽了气力.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他的文笔坚持着通俗却不媚俗的原则.老舍还不满足于仅仅摹写出市民社会“低层次”的生存真实,他更善于以现代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烛照自己的书写.  相似文献   

12.
老舍在事实上加入基督教,并参加了许多有关基督教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基督教徒,但是老舍入教乃是基于基督教在乱世中能够更好地拯救人心的目的。他对真伪的基督教徒的情感倾向,是以能否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的,而这是和作者对国民性的书写相一致的,对基督教徒品行的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民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13.
雨果的宗教观与创作吴邦文雨果并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他生长在基督教文化土壤中,活跃在基督教又成为热门话题的时代。他的文学发展观、他的审美理想、他的创作实践又不能不受到基督教人文精神的影响。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朋确宣称:一种精神的宗教,取代...  相似文献   

14.
《柳屯的》中有对“柳屯的”借助“宗教”愚惑乡民的漫画式描写,于是,有的研究者往往以为作家老舍其时的宗教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将其作为背离基督教的文本资料。实际上,老舍是站在基督教本位的立场上,透过对中西合璧的“妖术邪法”的描绘,谴责利己主义猖獗的社会病态,并流露出无力回天的惶惑情绪。  相似文献   

15.
柯勒律治是一位宗教思想家,他信奉的是一种自由的基督教。他反对当时的证据神学,对圣经评注采取一种自由的态度,认为神学应当制约当时过度的商业精神。他的宗教思想对英国的广教会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早期曾一度亲近宗教文化并确立过基督教信仰,这是社会—文化原因与个人心理—事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参与了他人格精神的建构,并影响到他的性格、气质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诸多方面,是研究闻一多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7.
与中外著名城市相比,北京宗教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中心引领性、民众民俗性等5个方面。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北京长期的演进中,形成了一条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演进历程和规律,历史传承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首要特征。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与北京传统宗教的碰撞与吸纳中,逐渐融入北京历史文化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吸纳包容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一。不同宗教的文化,长期以来在北京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共存性的特点。北京宗教文化对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不容置疑,中心引领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活动融入北京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北京宗教文化,民众民俗性就成为北京宗教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宗教使用网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宗教在线研究最早应该在1995年,其中主要是对基督教网络传播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抽样与统计、内容分析、量化对比、田野调查和采访等。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包括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工具空间、基督教网络组织形态、基督教网络移民、基督教抵制网络传播、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权威、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虔诚、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修辞、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身份、基督教网络传播与宗教价值等九个方面。这些研究通过对照线上宗教和线下宗教,认为权力、权威和控制问题已经影响到宗教团体的核心利益与价值,在线活动在信仰和实践方面正在挑战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19.
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李提摩太最早将《西游记》较为完整地介绍到西方世界。在宗教对话成全模式之下,李提摩太虽然对以大乘佛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表现出更加宽容的气度,但他仍然坚持基督教信仰的优越性,故而其翻译也都打上了深刻的基督教烙印。作为李氏唯一的一部文学译著,《西游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李提摩太一生的宗教理想,这无论从他翻译《西游记》的动机和意图,还是从他对《西游记》作者丘处机的认识与推崇上都可见一斑。虽然他始终站在基督教立场上阐发《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宗教文化意义,但他的这种努力,无疑对西方世界理解和关注中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洪秀全在创立太平天国革命理论时,一方面借助由西方传入的基督教的语言,来表达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使他的政治理论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另方面又按照农民革命的需要,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某些改造,使他的宗教思想具有革命的、政治性的内容。因此,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政治理论和宗教观点紧密相连,冶于一炉,成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这就是洪秀全的宗教政治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