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幸福之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而和谐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和目标。为了实现和谐幸福,我们必须以和谐理念引导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和他人(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自然演进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结果。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践中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四位一体原则。当前四位一体的载体和落脚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位一体原则。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备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中、西方及人类认识发展演进的层面,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哲理思考,旨在吸收先哲的合理思想,以启迪后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欧洲社会政策是在欧洲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公正和国家干预为鲜明特点的政策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从救济型、生存型、政府主导型向普惠型、发展型、多元主体参与型的演进过程.欧洲社会政策的演进规律及其特点,对于完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6.
红色基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基因、优良作风基因和领导艺术基因.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演进,红色文化传承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大潮,刑罚目的也在不断演进。现代刑罚目的是直接目的——预防犯罪与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机统一。预防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城乡关系是在政府行政力量干预下演进的,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科学发展观改变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新农村建设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有助于扭转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描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曾经的尴尬境遇,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十七大"报告所提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腾飞出现了历史的发展契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需要;是重塑文化自尊,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中华民族体育的软实力的需要;是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觉醒。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理应成为新时期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发挥她独具的教化功能和"和合"的人文精神是必须把握的精神实质,是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必须把握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实质上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其核心在于对产业结构演进路径的选择,即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发展路径。产业生态发展的制度安排是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四个"着力点,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突破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现实途径;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应深刻领会“和谐社会”的内涵,充分认识建构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意义与特征,努力建构科学文明的和谐校园,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地解决了这个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问题,它是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观的统一。它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途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必须可持续地进行,这既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才为基础,作为和谐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本文就高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尝试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和谐的人才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高等教育的文化解读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功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引领力量.但在现实形态上,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和谐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或者说还存在着某些影响社会和谐的消极因素.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人本化发展,进一步确立人本价值观,构建和谐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该文将和谐思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加以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构思只是空想。马克思主义对空想和谐思想进行积极的扬弃并使之上升为科学。党的十七大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上日程,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延伸.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