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关于帝王将相在帝王将相的研究中,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首先,评价一个帝王的功过,应主要着眼于他们统治时期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他方面则不必苛求。封建帝王既然都是地主阶级总头子,剥削压迫人民,镇压人民起义,权力欲极强,沽名钓誉,搞阴谋权术,生活上奢侈等等,都是必然的。倘若没有这些,也就不成其为封建帝王了。诚然,我们对他们的上述行为应予以揭露和抨击,却不能以此做为评说其功罪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全权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15-19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引起了新的讨论,从实用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来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必然陷入错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遵循历史的原则与阶级的原则,同时要依据三个重要标准,即要看历史人物是否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孟瑞娟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在杂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人物常处于一种论争对手的地位。论争之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而造成人物评价上的偏面性。本文针对大、中专以及普通语文教材中几位历史人物作一下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兰秀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8,(2)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建国以来,广大的史学工作者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万恶的“四人邦”为了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却狂妄地叫嚣要“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把颠倒的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在所谓“批儒评法”的闹剧中,“四人邦”使尽了浑身解数,或者表演于前台,或者第划于幕后,又是颁布评价历史人物的标 相似文献
5.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瞿林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一个领域。同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评价?一是见识上的高下,二是资料上的丰寡,三是判断的当否,四是爱憎标准的不同。“知人论世”是评价历史人物重要的方法论之一,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善恶是非,一是察其言而观其行,二是看其是促进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6.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85
苏轼评价历史人物是其历史评论的重要内容。他的历史人物评价有以下特点:在道德至上的评价标准下运用一正一反的对比评价方法,侧重对关键历史人物和争议历史人物的评价,最终达到针砭时弊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范立舟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宋代理学家在其特有的历史哲学指导下对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许多人物作了点评。两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均仅以道德标准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尺度, 缺乏以历史主义的眼光, 以社会价值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与历史人物的视野, 不能认识“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面作用,一味地将历史道德化、以道德理想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与历史人物, 表现出使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迂阔和保守 相似文献
8.
马冠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114-118
从公元181年到280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统一与分裂较量的历史进程中,诸葛亮所处的历史时空即为大争时代。在此历史背景下,以大历史视角的方法考察诸葛亮的思想、理论规划、社会实践及效果,从诸葛亮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互为表里、诸葛亮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大争时代诸葛亮的历史定位三个方面来评价他。 相似文献
9.
刘舜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在历史悠久的西北大学行将欢庆建校85周年的日子里,《西北大学学人谱》历经几个春秋,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常务副校长刘舜康专为此书作序,概述了西北大学的历史沿革,序和书中的一篇篇人物小传,相互映衬,勾勒出了西北大学85年来骨干教师队伍的概貌,展现了西大几代学人为振兴中华,推进科学文化发展,殚精竭虑从事教学、科研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我校艰难曲折的创业与发展历程。现将这篇序全文刊载于此,以飨关心西北大学今昔命运的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田昌五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建国以来,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曰“当时当地的标准”,或日英雄造创历史,二日奴隶们创造历史,因而一概否定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二者相持不下,互为消长,但都不足以圆满地解释历史现象,所以均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这样,就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人物的类型及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义英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1):111-115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是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时当地”标准和“现实需要”标准两种主张都是片面的。而要解决这个重要的老问题,关键性的一个环节是将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情况,然后结合不同类型和情况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另外,有必要重新认识与评价标准相关的列宁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在过去被人们误解了意思。 相似文献
12.
试谈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分歧颇大,究其主要原因,除了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外,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因此,要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标准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建国后史学界曾有过几次讨论。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史学工作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结合电影《武训传》 相似文献
13.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除了义理和功业两大标准外,还从人物的心术、气象、资禀、本领、见识等方面进行具体评判,充分显示了其史学思想的深刻和公允,堪称知人论世的典范。朱熹对人才具有辨证、宽容的看法,这尤其体现在对人物德、才关系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14.
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按一定规律发展的客观过程,它是由具体的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离开了人在历史上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历史。因此,研究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科学领域里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建国以来,由于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在评定历史人物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基本上否定了用封建的正统观和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作为评论历史人物的标准。然而,在十年浩劫、“四人帮”肆虐的日子里,他们为了实现篡党夺权的政治阴谋,不仅在当代制造 相似文献
15.
吴达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144-148
历史人物在其一生的发展变化中,从此性态发展变化到彼性态,从“此样”发展变化到“彼样”,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过渡模糊,性态、类属“亦此亦彼”,思想、意识、心理、性格均呈现出极大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吴奈夫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
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梁效、罗思鼎之流,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打着“评法批儒”的旗号,大搞“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他们把敬爱的周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比作“儒家”,含沙射影地进行攻击和诽谤;他们无耻地把自己一伙打扮成当代的“法家”,借吹捧历史上的“法家人物”,来吹捧他们自己。他们炮制连篇累牍的黑文,刮起阵阵“复古主义”的妖风,向封建的帝王将相顶礼膜拜,为地主阶级涂脂抹粉,为封建的剥削制度大唱赞歌,大肆贩卖资产阶级的唯心史 相似文献
17.
张同乐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2)
在李大钊的大量文章中,对众多中国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李大钊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是由时势造就的;伟大人物也是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他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分阶段评价一个人的漫长一生,并把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历史过程之中。李大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认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为人力所造,决不是几个伟人。李大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功过是非、褒贬抑扬依据于客观历史事实。李大钊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值得史学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李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对历史人物作阶级分析,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最基本的方法。建国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经过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对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几乎确认无疑。但对历史人物为什么一定要作阶级分析?怎样进行阶级分析?阶级分析有什么科学和现实的意义?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拟就该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 对历史人物为什么一定要作阶级分析?因为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 相似文献
19.
田文红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9,(2)
《三国志》以纪传体分国史的体裁,反映了魏、蜀、吴三国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科学技术、文化、思想上有贡献者,几乎都网罗其事迹,或立传或附见,写在了书中。《三国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直接关系到《三国... 相似文献
20.
历史人物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的历史人物,而对于各个教育发展时期普通人物关注的不够,缺乏“平民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不利于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从研究的方法、思想以及模式上对教育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省,努力克服这种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