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日益显著,我国大区域合作势头也非常迅猛,这对地区协调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十分明显。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其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基础和新的任务,这对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区域文化作为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三角区域文化的认同、整合与创新发展,已成为创新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凝聚主题、创新发展是长三角区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区域文化发展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区域文化认同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凝聚力;区域文化事业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持续动力;区域文化产业构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地域文化冲突对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探讨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应从区域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伍爱群 《城市》2016,(1):3-8
笔者介绍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基础, 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从明确目标定位、 聚焦产业创新、 突出改革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提升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带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近些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要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快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步伐,正如邓小平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①在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中,通过江浙沪"二省一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用金融伦理来配合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制度层面上来研究如何在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中构建金融伦理软约束机制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2012,(10):F0003-F0003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这是中央领导首次明确提出“泛长三角”概念。随后,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泛长三角”正式写入文件,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长三角地区资源、  相似文献   

6.
王丹 《科学发展》2009,(9):54-59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泛长三角地区经济曾一度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下滑。自今年上半年以来,在财政投资计划、启动内需、区域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政府宏观刺激措施的推动下,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在整体上出现了止跌趋稳的态势,经济正重新恢复活力。但从泛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的内部结构看,经济增长呈现出省市板块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新特征,呈现出经济增长内在驱动力不同,经济增长质量差异化等新动向,也呈现出部分省市特定经济指标"逆市上扬"的新情况。针对辖区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动向和新情况,泛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一个新兴群体开始对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产生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用工荒”问题已经愈发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一个新兴群体“劳务经纪人”开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兴起壮大。这个并不规范的行当部分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但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这正凸现了中国低附加值产业在成本压力和出口压力倍增下的困局。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国际合作倡议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影响重大。中医药产业作为乐山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创新型发展离不开国际化区域合作。以乐山地区为例,分析了目前乐山中医药产业及其国际化区域合作发展现状,并对"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背景下乐山地区中医药国际化区域合作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同功 《城市》2015,(4):22-25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需要广大腹地的支撑,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为新区腹地建设和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带来了契机.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区域合作中应该层层推进,逐步发展,由青日潍一体化逐渐推进到泛黄淮流域的合作,以不断扩大的腹地来支撑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西三角经济区与西三角商贸中心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三角商贸中心构建的影响因素和西三角商贸中心的空间布局、功能和结构要素。研究发现,构建西三角商贸中心有利于推进西三角商贸产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最后,提出推进西三角交通协同发展和提升商贸产业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代标志,是确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国际战略地位。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出现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展两大发展趋向。在功能提升方面,上海应迈向高端国际化,长三角城市群应迈向更有深度的区域一体化;在空间扩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应向长江下游城市延伸,江淮城市群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趋向下,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四圈"的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转变。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区域一体化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瓶颈,文章提出推进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十点建议,重点提出要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长三角城镇体系,全面加快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使长三角城市群尽早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3.
周明生  孙占 《科学发展》2010,(4):90-100
竞合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本文应用竞合理论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发现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服务业在总体上首先是竞争不足,其次是合作不足。为此,长三角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就要将竞争放在首位,奋力促进域内各地服务业的竞相发展;同时,在强化竞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有力推动域内各地服务业的整合发展;还要拓宽竞争与合作的视野,跳出长三角,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推进长三角服务业的竞合发展,以不断提升长三角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李樱  周嘉毅 《城市观察》2009,1(1):136-143
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轨道交通的建设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而重构城镇产业的竞合格局。本文在分析珠三角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了轨道交通对未来城镇格局的影响,试图从空间格局的角度理解区域产业一体化,对未来珠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郁鸿胜 《城市观察》2009,1(1):101-107
中国区域合作的发展正呈现出从“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的新态势,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提出,更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方向。研究《指导意见》,有助于从宏观上把脉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点及难点,并为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城市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在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合作协同机制,持续完善基于区域合作的城市创新体系,从而有效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力提升城市产业层次和发展潜力。要充分考虑城市创新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区域科技资源布局的"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技术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条件,通过强化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途径,优化整合本地创新体系内外创新要素,针对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机构等不同的创新主体,不断完善和更新配套政策举措和实施办法,促进基于区域合作的城市创新体系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7.
真虹 《科学发展》2010,(3):73-79
本文认为,建立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符合长三角港口发展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长三角港口群建立协调机制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区域港口岸线资源,有利于科学配置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和沟通内河通道,有利于规范港口市场和构建区域港口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整合信息渠道和建立区域港口信息数据传输共享平台,有利于构建区域港口综合体系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设计了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四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市场主导型、中央主导型、地方联合型和中央地方联合型,并进行了特点比较,提出了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的推进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道勇 《城市观察》2012,(5):173-180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在就业领域内面临着一系列的歧视,对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言,积极推进体面劳动,让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有一份工作,而且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应当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改善民生的重心所在,为此必须要在思想观念和具体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