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广东省在三旧改造项目中先试先行的创新性举措,本文试图通过应用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范式,首先以创新模型对现行和持续深入的三旧改造项目进行剖析,诠释了三旧改造创新的机理,并为政府在三旧改造方面的创新性提供新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旧”改造政策分析——以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广东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出台,标志着“三旧”改造在广东省正式推开。本文以东莞市为例,分析了“三旧”改造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创新点,并运用博弈论对“三旧”改造政策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探讨了政策的实施前景。研究发现,在“三旧”政策框架下,城市中心区及发展条件较好的工业区的改造意愿和改造可行性将增强,而市区外围、低效厂房和偏远旧村则将成为政策死角。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市镇协调、平衡开发等补充政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自行车是一项惠民工程,它具备了部分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即一定程度上的非排他性、一定程度上的非竞争性以及较强的正外部性,所以,市场对于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有效供应会小于最优值,而且有可能出现"公地悲剧"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来直接提供或对提供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私人部门进行补偿、激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供给上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边界发生了偏移,城市共享单车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为指导,结合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城市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对如何破局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曲少杰 《城市观察》2011,12(2):95-105
通过回顾和分析广州“三旧”改造的历史进程和政策演变,对广州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和处境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广州在“三旧”改造建设中,要先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考证、探讨具体界定标准或评估体系,深入进行“再创造、再开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建设“印象广州”的文化名城新风貌。  相似文献   

5.
"三旧"改造是广东省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明确南雄市"三旧"改造地块的具体位置、范围、面积、权属和现状等,全面掌握"三旧"改造用地的总体情况,本文通过MAPGIS、ArcGIS软件技术运用,对南雄市"三旧"改造地块外业调查成果进行数字化,完成南雄市"三旧"改造数据库建设和标示图制作工作。  相似文献   

6.
建立农村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3月5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三农问题已经成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有效地加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这就成了一个关键因素。所谓农村公共物品,是指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农村人民  相似文献   

7.
托幼服务供给本质上取决于人们对儿童属性的看法。如果儿童被视为私人物品,那么托幼服务的成本将由家庭承担。反之,如果儿童被视为准公共物品,那么单位或国家将分担家庭的托幼服务成本。从供给主体情况来看,家庭托幼、社区托幼和民办机构托幼是基于儿童属于私人物品的理念。单位托幼和公办机构托幼则是基于儿童属于准公共物品的理念。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让妇女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托幼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由单位/集体提供。20世纪80年代以后,托幼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将托幼成本转给家庭,主要是为了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随着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普惠性托幼服务改革成为鼓励生育政策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发生,从2003年的SARS(非典),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事件,2007年的太湖蓝藻爆发,  相似文献   

9.
"三旧"改造作为盘活存量土地、破解征地拆迁难的政策,突破了政府主导土地再开发的局限性,其政策核心是政府与原土地使用权人分享土地再开发权。基于厦门的旧厂房改造政策设计与规划实践,分析政府和企业在旧厂房再开发中的利益关系。提出按照土地再开发权分享的原则,进行政策设计,包括改造用途的限定,提供"菜单式"的改造模式和利益分享方案。对三年来旧厂房改造政策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下一步工作改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长期以行政供给机制来供给城市公共物品,然而其运行效果不良。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外行政改革示范,政府和社会各界逐步注意到了社会力量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和功能,而NGO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更是受到关注。本文探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定位是什么,是如何进行协作的,同时也对两者的协作供给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徐莹  黄健文 《城市观察》2011,12(2):60-66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的相关称谓从最初的“旧城改建”到最近的“三旧”改造,其间出现的多元变化反映了称谓背后的旧城更新改造观念转变。本文从我国旧城的更新改造背景了解、相关称谓区分解释、观念转变剖析以及观念转变意义总结这几方面加以探讨,指出虽然旧城更新改造观念在从总体来看取得了进步,但相关称谓的研究改进仍不容忽视,而称谓背后的正确观念树立更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2.
王桢桢 《城市观察》2010,(3):123-130
城市更新是城市改造、重建、再生和延续的过程。从广州城市改造的经验观察,实践中所运用的政府、市场以及混合改造模式都存在治理困境。政府改造模式导致“角色”错位,市场改造模式导致公共利益受损,混合改造模式导致成本外溢。传统的改造模式由于没有将改造成本内部化,不论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都会产生负外部性。笔者由此提出新的治理模式——利益共同体模式。这种模式区分行动者的不同角色,以产权为纽带,以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为基础,通过合约安排使政府、开发商和原住地居民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模式运作下,旧城改造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和市场行为,而是一个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社区集体行为。这种治理模式符合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能将旧城改造的成本内部化,使产权人享有真正意义的决策权,有利于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邵静怡  孙斌栋 《城市观察》2013,23(1):158-168
通过对上海较为成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田子坊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创意产业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及局部城市更新对该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中外比较。针对田子坊目前存在的创意产业淡出、原住居民安置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有利于城市更新与创意产业协调长期发展的思路,以实现两者间的共赢。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了博物馆、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博物馆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指出我国在城市更新中,应高度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重点发展地方性、专业性的中小型博物馆以及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应丰富博物馆的功能、参与性和体验性,努力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促进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与对话。  相似文献   

15.
黄卫东  唐怡 《城市观察》2011,12(2):86-9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通过城市更新进行存量土地资源的整合和潜力挖掘,已经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深圳相对成熟的市场化环境也使得当地城市更新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本文试图通过对深圳近年来城市更新规划实践的梳理,基于实证分析总结市场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的经验和教训,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国梁 《城市观察》2014,(3):134-140
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政策,研究其价值取向,既是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分析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着重探讨了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的公共价值取向、民主参与取向、人本取向和空间正义取向。  相似文献   

17.
曾振伟 《城市观察》2013,26(4):187-191
"让城市美丽起来"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课题。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性格,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人文条件不同,呈现的风貌也不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城市。城市之美,离不开大中小三种景观。小景观是"城市的表情",是连接城市中的大景观和中景观的介质。城市公共艺术雕塑是小景观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设计应根据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周边空间环境来综合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桌面艺术,这样才能为城市之美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8.
钟韵  曹艳 《城市观察》2013,23(1):133-141,174
城市更新目前已成为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和物质环境全面复兴的城市公共政策,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等“三旧”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以广州北岸文化码头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城市更新下三旧改造区域的用地效益。研究发现,经历城市更新后,北岸文化码头区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土地单位产出的提高,而用地的集聚效益尚不显著;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则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杨卡 《城市观察》2013,25(3):125-131
"城市病"的治理离不开公共管理政策的治理或引导,政府管理也不可或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公共管理与城市研究的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从问题导向管理的角度,以"城市病"治理中的问题导向公共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尝试探寻城市问题解决中的公共管理体制创新路径。研究表明,"城市病"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决定了其对问题导向式公共管理的需求,问题导向式的公共管理模式应首先确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分析和组织日常管理工作,并把公共组织的考核、评估和问题治理效果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