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元培先生在其著《中学修身教科书》系统阐发了其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主体责任观:社会应极力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即生命、财产、名誉,这应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对社会应该尽的基本义务是"博爱与公益""礼让与威仪",其概括精准、分析透彻、科学合理,具有很高的思想、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当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共识和道德观具有重要启迪:第一、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维护生命、财产、名誉等人的基本权利。第二、社会成员必须积极履行博爱与礼让的基本社会道德义务。第三,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体现真正的价值共识和主体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4):21-26
当前中国道德价值共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价值信仰的缺失、价值理想的失落、价值标准的模糊、价值取向的多元和价值选择的悖论上。导致道德价值共识困境的原因很复杂,基本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利益格局的多元、社会结构的转型、新旧道德的冲突和道德败坏行为的冲击。道德价值共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夯实社会道德价值共识需要以利益共享打造道德价值共识的物质前提,以民主法治构建道德价值共识的协商平台,以先进文化增进道德价值共识的社会认同,以社会公正凝聚道德价值共识的内核,以个体德性夯实道德价值共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道路认同指涉民族成员对国族与文化的情感归属、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赞同与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自觉。道路认同的价值指向以尺度、原则、规律、目的的辩证统一,形塑于祖国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相互联结与层级演进中,诠释民族成员的思想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观念,阐析其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动机与归宿。作为践行生态文明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举措,生态移民的价值指向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为价值要求,以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引,凸显了与道路认同趋同一致的价值理念。就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而言,三江源生态移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目标实现为价值指向,导引人们对生态文明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承认、情感归属与理性自觉,以此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共享文明"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可能的概括和表述。因为,这一表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必备的理论要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价值追求与理想诉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已达成的基本共识:政党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的一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应有的形式要求:体现本质、简要鲜明、易知可行。这一概括有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自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这一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对保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从提炼到传播,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大众化路径,形成了丰富的核心价值大众化经验:核心价值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是对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这是核心价值取得大众广泛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社会各阶层思想共识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积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核心价值大众化必须得到上层的大力支持与倡导,离不开选官制度的保障,要具有体现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郭根  刘田 《学术论坛》2012,35(9):44-47,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确证。这一建基于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人类价值实践基础之上的自我建构过程,既具有文化自身发展的维度特征,又遵循价值生成、凝练、形成和实现的一般逻辑。经由观念文化载体生成了"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的价值取向;经由制度文化载体凝练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经由社会文化载体形成了"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价值共识;经由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了"共同富裕、文化自觉"的共享价值。四大价值意蕴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是当今价值多元背景下日益凸显的重大问题。价值共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价值共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共同的物质利益、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活动等构成了价值共识之可能的客观基础。价值共识对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承认价值共识,才能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现时代性与先进性,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只有凝聚价值共识,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才能构筑多元一体的国际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数据资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存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也存在政府与民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核心价值理念可划分为共识型、精英型和底层型三类,标志着不同群体的价值偏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既可能产生社会合力,也会产生政治压力。  相似文献   

9.
民族区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梦认同是民族成员基于区域文化的价值认知与价值研判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承认、认可与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中国梦认同的理性自觉。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民族归旨对民族区域中国梦认同语境的投射,凸显河湟地区逻辑多元的价值语境、次生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与"和而不同"的多维特质,从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路径的内外相接中共同建构了民族地区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共识、利益相通与价值凝聚。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承认和认可,培育和建构中国梦价值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式。在现实性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中国梦价值内涵理解认同的结果,因而是中国梦价值认同实现的目标;中国梦价值内涵的凝聚力、物化力和对外影响力是中国梦价值功能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国梦价值认同推进的动力;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结合带动中国梦的价值认同,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贯穿中国梦认同之制度、利益和绩效,社会展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拓展中国梦认同之主体、客体和介体,因而是中国梦价值认同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化过渡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与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演进和更迭相伴随、相激荡的,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基本语境,化解文化冲突、延绵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内在要求,古今融合、中外互补、存异求同、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7):38-46
认同作为关于"我是谁"的理解,在"确立和认证自身"中,"让社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和"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尽管一元与多元共存,寻求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共识仍然成为当代社会的当务之急。认同尽管是"内省"的,但不是"私人"的,这就决定了共识体现在众多个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在数字化时代,应该用"对话文明"替代"教导文明"。共识以集体意识的形式成为个体认同的强制力量,与个体价值观念形成共鸣,使个体在认同中形成归宿感。认同与共识相互转化,这个转化的方向与"熵"联系在一起。人文精神作为对生命过程理解的观念体现,是认同与共识转化中保持"度"的根据。认同与共识的转化总与信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是合法性呈现与公民遵从信任的双向过程,是自我价值确证与他者世界承认的互动过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家园未来蓝图的"最大共识"与"精神高地",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无疑离不开中国梦的导向引领。社会转型期政治认同呈现保护带松散化、弱化风险明晰化、内在张力失衡化等式微境遇,基于政治认同制度基础、政绩基础、理念基础的三大生成要件,以中国梦引领的制度共识推进政治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生成政治认同的制度动力;以中国梦引领的利益共识推进政治绩效的有效性提升,生成政治认同的物质动力;以中国梦引领的价值共识推进政治信任的达致,生成政治认同的观念动力,三者形塑并回答着政治认同强基的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普世价值决不是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早已存在于各种宗教或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共同的价值原则或道德戒律,而是当代全球化中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形成的产物.近代以来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并不是对普世价值的认同,而是对西方价值这种特殊价值的认同,其结果是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要消解包括这种价值观冲突在内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必须使当代全球性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即一方面普遍认同在当代人类共同生活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及其所肯认的特殊价值予以承认、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5.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共识的基础、社会和谐的基因。当前的中国社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面临着复杂的信仰危机,表现为工具理性泛滥,社会资本弱化;转型社会的价值冲突凸显,价值整合难度上升;市场意识主导社会关系,漠视终极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体现了科学认知与科学信仰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理想的统一、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的统一,具有服务于社会、增进时代共识、推动社会发展、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的多样化、社会的多样化、文化与价值的多元化造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价值冲突现象,对我国的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回应挑战,对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我们要科学认识,理性对待,正确引导,加强调控,合理整合,强化认同,以清醒的价值自觉意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由无数中华民族成员个体梦想汇聚而成的国族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与价值追求。国家是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民族意志和命运的物质体现。国家认同观照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意志与民族愿景,是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归旨。依据民族共同社会特征承认中国梦这一族群梦,进而获得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是个体民族成员与生俱来的基本认知与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梦认同的特定场域与国家认同的现实依托,构成中国梦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结合的实践载体,也是中国梦认同到国家认同价值演进的具体场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高度互补,则为中国梦认同归旨于国家认同提供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21,(2):154-161
共同体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相互之间生活的彼此妥协,而是意味着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过上有价值的生活。我们要追问的不是要在多大限度上来实现共同体,而应当是在共同体所暗含的公共价值中如何培育个体的共同文化的理性信念与公共品格,如何让公共生活领域走向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共同体。共同的文化理性信念和公共品格还意味着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整合性认同,推崇人类社群交往的差异共识,而这种认同和共识,并不是外向的诉求,而是内向的圆融,是每个人个体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态度的选择,意味着对一种文化的良性秩序、公正的伦理道德、合理的价值意义的公共生活、情感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值得追求的美好价值,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导原则,更是一种理解世界未来发展的新范式。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竞争中,以何种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赢得广泛认同,将直接关乎中国文明型崛起的国际认可度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中国要赢得世界尊重,必须立足以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为支撑的高质量供给,发展出有效参与世界舞台上文化精品竞争的能力,在文化价值共享中弘扬文明共识理念;立足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倡导弘扬文明共识理念中摒弃冷战思维,为中国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全球文化思潮激荡中,努力把国内文化繁荣发展的溢出效应转化为世界舞台上高势能文化的感召力,有效维护中国海外文化利益,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往中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使蕴含整体性观念的中华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秩序重构的文化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驱动认知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理论认同这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中,认同主体的情感态度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需要持续强化理论认同。基于情感与认识活动的协同性,在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中加强情感建构,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人民群众在情感共鸣中提升理论认同,有助于以理论的情感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主体自觉、实践自觉和价值自觉,使理论更好地凝聚人心共识、汇聚实践力量、引领人民信仰,为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持续注入情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